吴三桂兵力几乎是清军的一倍,三藩已饮马长江,为何还是败了?

黑色幽默下的盛世花开


吴三桂兵力其实并不多。

吴三桂叛乱,手中兵力大概二十万左右。所谓三藩叛乱,不过是吴三桂真刀真枪,其他两藩摇旗呐喊而已。吴三桂攻其不备,加之江南原本就是三藩的势力范围,战争初期取得优势再正常不过。不过随后,吴三桂犯了两个战略错误,让吴三桂功亏一篑。

第一,小看了清廷的火气威力。

清朝由于有对明作战的经验,对于明朝的“红夷大炮”印象深刻。毕竟连老祖宗努尔哈赤都被轰死了。所以清朝掌握天下的时候对于这传自西方的强大武器一直致力于发展。久而久之,清军的火器装备成了一个王牌。而这显然不是可以给吴三桂的。所以吴三桂再怎么索取军费,发展军力,清军还是掌握了武器的核心机密。


兵临长江,双方对峙。大炮的威力就会显现出来,这种神奇的可怕的武器,杀伤力在其次,威慑力才是关键。毕竟距离遥远,一炮下去,一群人都给炸死。这仗怎么打?毕竟跟着吴三桂造反也要有命享受胜利果实啊。没命享受还造反干啥?

这种念头一出来,军心立马就不稳。后面根本不用打,这个大炮一出来,吴三桂的军队就会溃散。甚至逃兵不断。吴三桂大势已去。

第二,吴三桂称帝太急。

其实算不上称帝太着急。吴三桂也是眼见大势已去才称帝的。毕竟过江是不可能了。所以他就幻想划江而治。称帝本想给手下人实锤的感觉,也可以论功行赏。一旦有了利益,就可以让涣散的军心重新凝聚。却不想,他军队中还有一部分人等着他反清复明的。结果这老小子先称帝了,这不是玩人么?我们要反清复明,你却称帝了。吴三桂的军心再次崩溃。而耿精忠和尚之信根本烂泥扶不上墙,早早离他而去。内部不稳定,吴三桂溃散势如破竹。

三藩之乱的凶险我认为并没有那么大。一直都在康熙皇帝的掌握之中。吴三桂在满汉军民心中没有一点人心。他也只能自己打光自己那点家底。然后该从哪里来,就从哪里去了。小丑而已!

我是君笺雅,偶尔也侃侃红楼以外的文学和历史。欢迎大家关注:君笺雅侃红楼!


君笺雅侃红楼

三藩之乱时,清军的兵力大概是在15万至40万之间,最多可以动员40多万的兵力,而吴三桂一藩的兵力即有20万,耿藩有20万,尚藩有10万,此外,陕西的王辅臣佣兵数万,明郑集团亦有兵力数万。

吴三桂兵势最盛之时,占领了江南六省之地,兵临岳州、长沙,可谓已经饮马长江了,可为什么还战败了呢?我觉得有一个很重要的军事技术问题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清军的火器威力。

清朝在顺治、康熙年间,还是十分重视火器的,清初的时候,顺治皇帝就重用西方传教士,研制各种火炮,这些火炮在平定南明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青年时期的康熙)

红衣大炮是一种从西方传入的前装滑膛加农炮,起初称之为“红夷大炮”,因这种火炮是从荷兰人和葡萄人手中购得而得名,清初统治者忌讳“夷”字而改称“红衣大炮”。

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红夷大炮在宁远之战中,大显威力,清军在此战中失败,明军大胜,据说努尔哈赤就是被红夷大炮击中而身亡的。

早在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的时候,清军就开始仿制红夷大炮,并成功拥有了十几门这种大炮,改名为“红衣大炮”,清军曾大规模装备这种大炮来对付明军和农民起义军。

(吴三桂画像)

清军入关之后,西方传教士继续留在北京,为清廷效力,他们为清军研制了各种火炮,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清廷还成功制造了神威无敌大将军炮。

吴三桂虽然兵势盛,但清军战斗力依然很强悍,并且装备有火炮。

此外,“三藩之乱”其实只是“一藩之乱”,耿精忠在叛乱之后,很快就投降了,而尚之信更谈不上反,所以,吴三桂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兵势最盛,但到了后来,就不比清军“盛”了。


腾飞说史

吴三桂专制滇中十四年,在反叛之初,贵州提督李本琛投降吴三桂云贵两省皆归于吴三桂麾下。此后更是剑锋直指湖南的衡州。福建靖南王、广东平南王二藩和吴三桂在各地的党羽如四川之郑蛟麟、谭弘、吴之茂,广西之罗森、孙延龄,陕西之王辅臣,河北之蔡禄等也先后揭起叛旗,纷纷响应。一时之间,形势对吴三桂非常有利。此后吴三桂停留松滋达三个月之久。在军事上陷入了被动的局面。个人认为吴三桂之所以失败有五条。第一吴三桂年届六旬,在康熙帝撤藩的压力下被迫起兵,手下大将胡国柱擅杀云南巡抚朱国治,事起仓促。准备不足。旷日持久的战争,对其不利。其二起兵之初刘玄初建议明亡未久,人心思之。立明室后裔为帝。以收揽人心,方光琛反对,曰蓖子坡之事,为一次尚可,难道要为第二次吗?吴三桂无语,这是背负在他身上的政治污点。吴三桂决定单干。建立自己的王朝。前朝叛逆得不到人心支持。今朝叛臣,岂能不败。复楚未能先覆楚,帝秦何必又亡秦。政略有失。此乃道义有亏。其三吴三桂起兵并非民族大义,而是为了自己手中的权力,自己辛苦了一辈子,只想做大清朝的沐英。现在要成为一个无所事事的闲散王爷,吴三桂不能接受。他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雄心。在兵势最强之时选择和清庭划江而治。给了清朝喘息之机。可惜吴三桂不明白,他成不了九五至尊,连人也会做不成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第四建都衡阳,此乃败笔。衡阳非战略要地,又无险可守,古来君王建都衡阳者惟吴三桂一人而已。战略失误,逐渐挨打。个人认为,吴三桂起兵之时上策当派遣一军,直取京师。出奇制胜。战争越久对吴越不利,直取京城。虽然大胆,却是战略奇袭。况且京师重地,都有人响应吴三桂。如能派军前往必将战果斐然,中策,当出巴蜀下金陵,绝南北水道。和耿藩,尚藩,连成一片。此时耿精忠取江浙,吴三桂取金陵。互为倚仗。虽不能开创大业,也能割据一方。下策取四川,据陕西占地利之优于清朝慢慢周旋。吴三桂虽是沙场宿将,却不是优秀的战略家。他的军事才能足以在起兵之初占尽便宜,却没有长远之规划。其五用人不当,主少国疑。吴军大将高得捷能征惯战,打得安亲王岳乐龟缩于安庆五年之久。却被草包韩大任取代,韩大任丧师失地。未得严惩。未几高得捷病亡,吴三桂痛失大将。不久之后吴三桂病死于衡阳,其孙吴世蟠继位。手下将领离心离德,吴军又各自为战,被清军逐个击败。败亡之势已成定局。虽然战争持续了八年之久。吴三桂昏招迭出,但是满清自入关以来,还是不得人心。已致于各地叛乱不断。国家几丢。这是满汉矛盾的一次总爆发。此番动乱令清朝统治险象环生,康熙帝以汉杀汉,方平定此乱,战后曾曰,自古汉人逆乱,惟汉人方能剿平。可见其险恶用心。历史无数次证明汉人惟有团结,才能不俱外侮!可惜古来从不缺乏像张勇,王进宝,赵良栋这样的人。用自己同袍的鲜血,去染自己的红顶子。汉人自私自利。只管自己荣华,那管别人生死。也许吴三桂大德有亏。但他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此后康熙帝,参拜明孝陵,开博学鸿儒科。祭孔。缓和了满汉矛盾!为清王朝的统治打下了坚定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吴三桂也不是一无是处。千载君王兴废事,不尽江河滚滚流!读史可以明智。以上个人拙见。望有识之士斧正。







粉黛薄妆晚

康熙十二年(1673年),19岁的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决定撤藩。当时,平西王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在京为质,他打探到消息后,立即派人报告了远在云南的吴三桂,吴三桂又迅速告知了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两人均感惶恐不安,因为撤藩对他俩来说可能意味着将失去一切。吴三桂、耿精忠的幕僚劝说二王,不如先主动请辞,以投石问路、试探下朝廷的底线和真实态度再决定下一步的应对之策。

吴三国和耿精忠于这年10月主动上书清廷,恳请撤藩,还说了一些“仰垦皇仁、撤回安藩(坚决拥护朝廷的英明决定、以实际行动响应皇上的撤藩号召)”之类的光面话,吴三桂的试探之举,清廷的一些大臣们已经看出来了。

围绕着是否撤藩以及最佳时机未到这一难题,朝臣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绝大多数人认为万不可轻言撤藩,否则吴三桂等人定会铤而走险、举兵造反。只有兵部尚书明珠、刑部尚书莫洛等少数人主张坚决撤藩,越早越好。几番唇枪舌剑交锋,都未能取得共识。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年轻的康熙异常果断地说:“三藩久握重兵,蓄谋已久,今撤也反,不撤也反,与其晚撤,不如早撤。只是要一边着手撤藩,一边积极准备应战罢了”。

皇帝定了调调,谁还敢再论不撤藩的理由?康熙派出使者,催促三藩快撤,吴三桂等见弄巧成拙,只好阳奉阴违,一面敷衍朝廷来使,一面暗地里紧锣密鼓地加紧起兵造反的各项准备工作。

康熙派来的使者察觉到吴三桂在拖延时间,不愿交出兵权,更不愿离开云南,决定回京去报告。吴三桂感觉到无法可想,就杀掉了清使和云南巡抚朱国治,并于1673年11月在昆明悍然扯旗造反。

吴三桂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驻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和驻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也闻风而动,起兵响应。“三藩之乱”刚开始时气势汹汹,其形势和当初康熙的预判基本一致,特别是吴三桂的5万余军队,离开云南后很快就攻入了湖南,四川、广西一带的前明降官和土司头人纷纷举兵附和响应,一时间,叛乱的战火几乎燃遍了大半个中国。

吴军攻势犀利,所向披靡,引起清廷震动,特别是一些反对撤藩的官员更是被吓坏了,他们再次跳出来主张与吴三桂叛军议和,甚至有人建议将长江以南割让给吴三桂等人以苟且偷安,还有大臣提议将当初力主撤藩的明珠等人处死。面对极度不利的局势,康熙再次力排众议,果断地做出决定,下令将在北京做人质的三桂之子吴应熊、孙吴世霖诛杀。这样一下狠手,满朝文武知道了清廷已无退路,只有和“三藩”叛军决一死战,除此之外别无他途,因此统一了思想,坚定了破釜沉舟的意志。

而吴三桂等人也清楚以武力要挟清廷的想法已经落空,只能血战到底,不拼个鱼死网破就收不了场。但吴军的大部分将领逐渐开始和三桂离心离德了。

少年老成的康熙面对兵凶战危的局势,再次显露出了他临危不乱的大将风度,他冷静思考对策,最终确立了正确的战略、战术,他认为“三藩之乱”祸起吴三桂,其余的大多是胁从,只要集中力量击垮吴三桂,其余的叛军群龙无首,必不战自乱,再一一攻破或收服也就不是难事了。

康熙加紧调兵遣将,集中精锐重点向吴三桂发起攻击,而对于川、陕、桂等地的叛军,他则采用笼络、分化、说服、争取的策略。清廷宣布,只严惩吴三桂等叛乱元凶,对于胁从者,只要愿意放下武器归顺的,一律赦免不问,想回乡的发与盘缠。康熙这一招果然厉害,胜过十万甲兵,在不长的时间内,吴军士气低落,将士纷纷叛逃,兵力倍于清军的吴三桂叛军被分化瓦解,清军转守为攻,吴三桂自己也被困在湖南衡州一带进退不得。吴三桂曾经背叛明朝,勾引清军入塞,因此在汉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中口碑较差,因此他起事后虽然竖起了“复明”大旗,但并没有起到一呼百应的效果。失去了民众支持的吴三桂叛军,好比无源之水,败局早已注定。

1678年,清军大举进攻,相继收复了岳阳、浏阳等城池,吴三桂感觉大势已去,但仍想过一把皇帝瘾,于是撕下了“反清复明”的假面具,于3月23日在衡山祭天,自称皇帝,改元昭武,大封文武百官,册封张氏为皇后,改衡州为定天府。

8月18日,面对愈发不利的战局,吴三桂在焦虑过重的煎熬中死去。其孙吴世璠即位,不久率军退守云南,后来清军攻破昆明,吴世璠服毒自尽。清军将吴世璠断首送京,吴三桂也遭剖棺戮尸。耿精忠、尚之信等也早就被杀,川、陕、冀等地的叛乱也相继平定。到1681年,历时8年之久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彻底平息。在平乱中,康熙的表现很是亮眼,一是态度坚决,临乱不惊;二是策略得当,方针正确,集中力量聚攻吴三桂,分化瓦解其余仆从叛军;三是善于用人,运筹帷幄,指挥有方。平定“三藩之乱”后,年已28岁的康熙已经是个成熟老练的政治家了。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网络配图】



铁马冰河wu

主要问题还是吴三桂的战略目标并不高,造成三藩之乱发动之后,前期吴三桂虽然节节大胜,但没有太多的想法和气魄来推翻清王朝,只想着见好就收与清王朝划江而治,进而造成最后的崩盘。

事实上在三藩之乱初期,吴三桂在占得先机的时候,他把南北分治当成自己的战略目标,虽然相对保守,但也不是没有可行性,毕竟在中国历史上,南北对峙的例子太多了,如果吴三桂能稳固南方的话,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保住吴三桂家族的基业也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吴三桂却偏偏忽略了很多现实因素。

1、随着当年引清兵入关,积极帮助清廷镇压自己的同胞,再到反过头来起兵造反,企图推翻清廷,这种首鼠两端的做法实际上已经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和排斥,尤其是吴三桂重新选择起兵反清后,只想以吴三桂家族来做政权的核心,最后甚至称帝建国,更把很多潜意识里犹豫是否帮助吴三桂的前朝遗老遗少推到了对立面和中间阵营,这就造成了吴三桂占据南方大部分地区时,却无法赢得民心,甚至开始让耿精忠尚之信这另外两股造反力量也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这样的话,吴三桂虽然一度与清政府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但因为掌控不了民心,难防的政权根本得不到巩固。

2、吴三桂因为投身军旅数十年,无论是个人在军事领域的威望,还是自己嫡系部队的战斗力,在三藩之乱发生前清政府的军事体系中都有十足的威信力,这也造成了三藩之乱初期,当吴三桂起兵造反后,南方很多地区直接望风而降,其他省份吴三桂的旧部也纷纷响应,造成在很短的时间内,吴三桂等三股造反势力就控制了南方大部分地区,但是这种控制很大程度上只是得益于吴三桂的个人威望,一旦吴三桂死去失去了首脑核心,这些原本并不统一的各地方势力很快也会陷于分裂和崩溃,在这一时期已经属于正统王朝的清政府,反而会占得先机,重新赢得民心,后来的事态发展也的确向这一方向发展,吴三桂一死,吴三桂的造反大军虽然在兵力上还占有优势,但很快随着他的去世就陷于分裂,要么各自为战,要么经过权衡利弊后又重新返回清王朝的阵营中,也给了清王朝一个个击破的机会。

简单的来说就是吴三桂南北分治的战略只能在理论上存在,他的个人威望和对待前朝的态度,注定了他很难稳住统治区域内的民心,可偏偏吴三桂没有考虑的这么长远,只想着见好就收保住现有利益,结果随着他的死,他的造反兵团也失去了统一指挥,又在没有民心的背景下,那三藩之乱的失败,只能是时间上的问题了。




辽宁资深球迷

项羽当年威霸天下之时,可曾想过自己会被小小刘邦逼的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何况无才无德的吴三桂在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时候反清,焉能成功。

吴三桂的失败,不是被削藩的时候战败,而是很早就败了。明末年间,恰逢乱世,李自成、张献忠包括吴三桂,都曾辉煌一时,但皆无雄才大略,结果被满清凭借几十万人入关灭明,一统天下,不是皇太极、多尔衮他们多厉害,实在是他们的的对手太菜啊。

李自成枉自称闯王,连自己手下刘宗敏都管不住,此人生性残暴,贪财好色,当权期间不知收揽民心,反而滥用私刑,搞得官怒民怨,典型小人得志。更是因为绑架陈圆圆和吴三桂家人,惹怒了本该投诚的吴三桂,结果吴三桂冲冠一怒,引清兵入关,与清军联合击败李自成,从此再无闯王。那么吴三桂自己呢,为了一己私怨置民族大义于不顾,虽说情有可原,但更是罪无可恕。不管什么原因,吴三桂降清,他的名声就已经臭了。

降清以后,吴三桂镇守云南,为讨好清廷,他逼杀了本以无甚势力的明永历皇帝,然后清廷如何会满意一个割据势力存在呢,还是实施了削藩。吴三桂打出兴明讨虏的旗号,妄图联合其他几王反清,最后被康熙帝打败,结束了屈辱的一生。

看吴三桂,护不了家人周全,是为不能,叛军降清,是为不忠,逼杀永历皇帝,是为不义,降清以后又反叛是为不忠不义。更嘲讽的是他一个背叛前朝之人又打出兴明讨虏旗号,当天下人都是傻子吗,这样的师出无名,本就很难成功。况且他联合的上课希望、耿精忠、郑经等人各有各打算,根本不堪一击。

再看看他的对手在干嘛呢,顺治年间,清廷就开始逐步重用汉官,鼓励垦荒,轻徭薄赋。到了康熙年间,继续休养生息,而且康熙确实不是一般人物,年幼登基,十六岁时刚刚亲政就除掉权臣鳌拜,稳定了中央内部统治。康熙十二年,也就是他着手削藩那一年,他提出了新垦荒田,十年免税,这极大的鼓励了农民的积极性,也大大获取了民心。老百姓都想着好好种地,娶媳妇生孩子,好好过日子呢。

百姓日子刚刚有了起色,你吴三桂这时候跳出来要打仗,算什么。你说为了老百姓,老百姓可不是傻子,刚在过安稳日子呢。你说为了前朝,你一个前朝叛臣这个旗号本身就是打脸啊。说白了,还不是为了吴三桂自己,你自己贪恋权力财富,可不要拉别人去垫背啊。

就是这样的吴三桂,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占,而且吴三桂起兵时已经六十多岁了,面对着二十出头年轻气盛的康熙帝,他又没有绝对性压倒优势,他凭什么会赢?失败是注定的。



一览众河小

吴三桂的失败主要表面看是军事上的失败,实际是有干天和,天数。吴军依赖的是来自俄国,(当是叫罗刹国)西伯利亚北冰洋极地冰宫里西方魔教修炼者集团的支持。西方魔教主张共妻,大兴阴阳采补之术,勾结四川的中国道教修炼者集团,妄想复活张道陵的天道盟,支持吴三桂叛乱,妄想逆天改命,建立所谓极乐世界。清廷初始不是吴军道门邪术对手屡屡战败,后期获胜表面是仰赖进口和仿制的西洋火器,实际是投靠西方,依靠西欧的修炼者集团诸神盟击败天道盟和西方魔教,才大败吴军的。魔教和天道盟先前就支持李自成和张献忠二贼反明反清,就是想魔教给穷人洗脑,让复活了的张道陵主宰华夏,成为西方魔教魔君在中土的代理人。


超甲巡2

哪里打得过呀,打仗不是数量多就行的。

当年在关外,野战哪次明军没数量优势啊。那时候打不过,现在吴三桂也没变强,满清也还没衰落,满清甚至变强了很多,资源更丰富,还有汉人部队可用,绿营就在平定三藩中起了重要作用。

满清不少地方可以黑,然而打仗是实打实的一把好手,清前期毫无疑问东亚第一强。


寻常味

我覺得經濟上的因素也要考慮,三藩之地在當時的中國都不是經濟發達地區,即使是廣東也只有廣州算是大城,而此時中國最發達地區的江浙一帶已經和清政府充分合作,出了陳廷敬,張廷玉等一時名臣,清廷一直控制全國經濟重心,而當年撤藩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三藩特別是雲南軍費開支巨大,幾近耗盡清廷財政,吳三桂起兵也是因為清廷斷絕了財政供應,而以雲南為基地來供養幾十萬大軍,問鼎中原哪怕長江以南,歷史上還沒有成功過的先例。


夜夜夜夜的黑

吴三桂打的胜仗多,地盘也大,但是消耗也是很厉害的,就说你地盘大了就要分兵驻守,这样兵力就会分散了,拳头放开了还有战斗力吗?如果吴三桂一开始就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集中兵力杀过黄河,直驱北京,康麻子就只能逃跑了。三藩里面,广东这边只是观望,福建那边和呆湾掐起来了,都是猪队友,根本指望不了。其实老吴应该联系陕西老王,许以平分天下,联手弄死康麻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