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感觸最深的是哪一個?比如《國家孩子》?

克拉克夏穆


樓主,你好,其實中央一套放過很多不同題材的電視劇,當然也包括一些女主勵志聖母婊但劇情毀三觀的農村劇,年代劇!

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製作精良的好劇,拍的比較好的有《康熙王朝》《闖關東》《亮劍》《最美的青春》《大江大河》 等等好劇,當然還有《國家孩子》,《國家孩子》這部劇我一集不落從頭看到尾。

但是印象最深刻的依然是吳子牛導演拍攝的這部《希望的大地》,《希望的大地》這部年代劇,無論是從選址,製作,佈景,服飾、演員,拍攝角度來說都挺精緻的,前幾集感覺差了那麼點意思,後面劇情開始走向正軌了,男主馬塵創業中的種種艱辛和磨難,都體現在改革初期那個特殊年代,大部分人思想還沒有得到改變,固地自封,但是機會又都是瞬息萬變的,稍不留神政策又有了新的風向,因為馬塵好強不服輸的性格,越挫越勇、敢於承擔,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最終生產的中國造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無論是印小天飾演的改革急先鋒吳蔚然,姜妍飾演的吳欣然,林江國飾演的為農民從地裡刨出希望的田慶豐隊長還是宗峰巖飾演的董望春書記,還有張博宇飾演高級焊工馬昊,徐佳飾演的抗洪軍人柳城,每個人人物刻畫得很精準,感情自然流暢,感染力十足,每個角色都代表著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角度,實力呈現改革路上的艱難曲折。這群堅韌勇銳、熱愛生活的“小人物”以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的改革決心,在農業、軍事、工業、科研等各個領域全方位地實現了舉世矚目的改革成就。

從農村包產到戶,工廠集體制改革,國產第一臺電話電視機,百萬大裁軍,保健品涉及傳銷,大棚蔬菜種植,抗洪搶險,申奧成功,遼寧號航母入列,著力於通過這些歷史細節的再現、重大人物事件的植入,全景式勾勒出改革開放三十四年間的社會面貌、來展現改革開放後翻天覆地的變化和爽心悅目的人文景觀。

最值得點讚的是《希望的大地》中貢獻了行雲流水般細膩演技的李雪健老師,在劇中飾演吳文淵教授,李雪健老師在千禧年的時候被確診為鼻咽癌,為了不離開自己如此熱愛的演繹事業,李老師這些年一直都在選擇保守治療, 雖然病情得到了控制但也留下了後遺症,等再度拍《希望的大地》時只能帶上助聽器,導致說話也聽起來有點含糊不清,但老戲骨就是棒,依然可以為我們演繹出這麼好的影視作品!

為這種對事業如此熱愛,專注,視為生命的老藝術家致敬,劇中的吳文淵老師書寫的“飲冰十年,難涼熱血”讓人真是熱血澎湃!


花開淡墨痕ya


我來講一下吧,現在的東北神劇鄉村愛情,雖然現在口碑事越來越不好,關注度也在下降,但是在2006年央視一套黃金時間播出的第一步鄉村愛情,真的事家喻戶曉,每天到晚上八點,大家都會準時坐在電視機前觀看,那時候記得 我剛上高一,然後還有晚自習,每天下了晚自習九點,就蹭蹭的往家跑,就是為了能看一眼,要是錯過了,還會拉著我奶奶問細節,然後自己腦部。可能那部電視劇拍攝的時間比較早,任務還是比較淳樸的,而且劇情也貼近東北的實際生活,特別符合我們生活的環境,感覺好多事情就在我們身邊發生,現在沒事的時候還會找出來看看,看電視劇的時候,就會勾起回憶,其實有時候回憶是很美好的。


生活有點淡


你好,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

央視一套令我感觸最深的一部劇我想應該是18年上映的《最美的青春》,它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事件,上世紀六十年代初,為減少京津冀地區的風沙危害,一群造林人在河北承德境內高原荒漠塞罕壩建立機械林場,抵禦渾善達克和科爾沁沙地南侵。劇中以馮程、覃雪梅等為代表的第一代造林人克服種種困難,在荒漠上營造起“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海” 。

幾十年前的故事,又發生在荒漠上,表現一代年輕人“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揮灑熱血”的奉獻精神。這一題材對於很多當下衣食無憂、熱衷網劇的年輕人來說,是陌生而新鮮的,但要他們理解並認同這種精神,其實並不容易。不少網友卻表示,本來是陪著父母看的,結果自己也看得停不下來。有網友說:“ 《最美的青春》大概是最近為數不多的全家人能一起看的電視劇了,現在每天晚上的功課就是和爸媽討論劇情。 ”“比起在某花園看流星雨,我更願意在塞罕壩植樹。 ”

如今的年輕人受影視劇影響,總是被“白富美”“高富帥”等審美標準裹挾,總是被“成功焦慮”“財富焦慮”等價值判斷誤導,這種影視文化構建出來的價值觀、人生觀是亟須改變的。

《最美的青春》正是表達了對青春的理解、對青春價值的感悟和思考,它重視的是年輕人的個性、熱情、夢想,肯定的是他們的奉獻、進取和責任擔當。它讓我們思考,影視劇應該表現怎樣的青春,應該鼓勵年輕人走上怎樣的人生道路。通過鮮活生動的青年形象,讓青年能夠從中獲得有意義的啟示、獲得前行的力量,像這樣的電視劇目前還十分不足。


全村人的丶希望


我平日裡看影視劇不多,印象深刻的唯有一部叫做《血色浪漫》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播出的時間已經有點久遠了,但幾個主要人物的故事至今還清晰的印記在我的腦海中。
我喜愛這部電視劇,首先是《血色浪漫》有結構完整、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作品,沒有故事的作品總是難以吸引讀者或者觀眾的。
《血色浪漫》講述的是以鍾躍民為主角的北京部隊大院一群紅色後代的成長經歷。在動亂的歲月裡,鍾躍民、張海洋、袁軍、周曉白這樣一批在紅色搖籃里長大的孩子,在青春期間遭遇人生初始的磨難,他們不能沿著一條幹部子弟理想軌跡成長,和千萬普通城市知識青年一樣,經歷了插隊下放煉獄般的鍛造,所幸的是畢竟延續了父輩的血脈,增加了一段軍營生活的歷練。再後來,隨著改革開放的變化,他們的成長遇到了各種各樣的考驗,故事一集一集展開,扣人心絃,讓觀眾欲罷不能。尤其是五十年代出生的、有相似經歷的,在劇中都能找到自己或者夥伴的影子。


我喜愛這部電視劇的第二個原因,是欣賞出演《血色浪漫》的演員個個表現得精彩。劉燁現在是大明星了,他得過多少獎項我沒去統計,但在我眼中,鍾躍民這個角色是劉燁演得最棒的。《血色浪漫》不僅是主要角色演得好,其他人物表演也是非常到位。從張海洋、鄭桐到寧偉,從周曉白、秦嶺到珊珊,每一個角色都個性鮮活,每一場表演都恰到好處,給觀眾留下了有血有肉的熒屏形象。至今我對後來成為鄭桐妻子的蔣碧雲這個人物形象記憶猶新——溫婉、善良,猶如小家碧玉。記得當年熱播時,工作餘暇常與朋友議論劇中人物,我調侃說:做男人當如鍾躍民,做老婆合適要數蔣碧雲。
《血色浪漫》的三個特點是插曲給力。在表現鍾躍民與秦嶺在最難將息的歲月裡演繹的愛情故事,《信天游》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時而高亢、時而悽婉的曲調幾乎讓我如醉如痴,好幾次,為了重聽秦嶺演唱信天游,我又反覆的觀看專門有秦嶺表演的那幾集影碟。
我以為,故事、演技加插曲,是一部影視作品能否獲得觀眾深刻記憶的三要素。
這麼多年過去了,我依然喜歡《血色浪漫》這部電視劇。之所以喜歡,固然是與作品人物有相似的經歷。但更多的是我欣賞似鍾躍民這樣的一代人成長的歷程。雖然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歷經坎坷,即使在最晦暗的日子裡也不走向極端,不畏浮雲遮望眼,保持陽剛之氣和好學之心,堅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這,抑或就是我最初和至今依然喜愛《血色浪漫》的主因。




快樂的寶哥


央視近些年播出的電視劇,我感觸最深的一部是在2014年播出的《大河兒女》!一部史詩級的大型近代歷史劇。作為平時不怎麼追劇的我,硬是從頭追到尾。和這部劇也確實有個小緣分,當時家裡親戚,剛送了一套鈞瓷給我,很是漂亮。至於,這鈞瓷的起源,特點我是一概不知。偶然間,看到這部劇的一個片段,就是以鈞瓷手藝人作為角色描述的,便一發不可收拾。

該劇深度刻畫了河南三河鎮,三大家族之間的愛恨情仇、生死離別。在波瀾壯闊的抗戰背景下,展示了一批拋家舍業、奮不顧身的河洛英雄兒女。

本劇亮眼之處,是將民間傳統工藝”鈞瓷"作為整篇脈絡,圍繞烤瓷,鬥瓷,賞瓷展開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很是抓人眼球。主演陳寶國繼大宅門之後,再次扮演了傳統民間匠人,角色渾然一體,入木三分。這部電視劇不僅讓我回味了歷史,也增長了對“鈞瓷”的瞭解。


電影樂活街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最近春節期間在央視一套播放的《奮進的旋律》。想想我們每個人誰沒有青春時的熱血,擁有遠大的志向,助力國家復興的偉大願景呢?

從中國製造到中國創造,近年來,一個又一箇中國產業奇蹟令世界矚目。由中央廣播電視總檯出品的《奮進的旋律》。該劇講述了三家國有和民營企業間相互協調、合作共贏、融合發展的故事。

《奮進的旋律》以林東等三位海歸學者2012年從美國LHD海洋潮流能研究院成果帶回浙江深化研究,在國家發改委、國家科技部、自然資源部、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歷經7年成功研發世界首臺3.4兆瓦LHD林東模塊化大型海洋潮流能發電機組總成平臺,其首期1兆瓦機組於2016年8月26日成功併入國家電網,2018年8月被國際能源署(OES)認定為世界首座海洋潮流能發電站,為人類增加了一種全新的清潔能源品種並締造出全新的海洋清潔能源高端裝備產業為原型背景改編。該劇曾在浙江溫州、舟山、杭州三地進行取景拍攝。

十八大以來,全國湧現了一大批有理想、有韌勁的年輕科學家和有文化、有擔當的新型企業家,他們堅持自主研發,走全民創業、萬眾創新的企業發展和科技發展之路。該劇以“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為軸心,中國潮流能發展過程中的科學成就,以及後工業時代,製造業的轉型與發展,全面揭示了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發展歷程。

故事通過以林傑、孫雲茹、李濱、葉豆豆為代表的一批與時代同行、拼搏奮進的年輕人以及他們父輩的奮鬥群像,展示了工匠精神的傳承。劇中以林橋棟、孫茂盛、李建國等人為代表的老一輩企業家經歷了時代的變革,見證了甌江軸承企業——盛林集團的興盛之路,他們以自己的理想奏響一曲中國製造的奮進旋律。以林傑為代表的一眾年輕人繼承了父輩的理想,同時也將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他夢想研究潮流能,於是在留學期間改了專業;他夢想中國的潮流能研究能躋身世界前列,所以他毅然放棄了國外的優厚待遇,回國爭取創造中國自主可控的原研技術。既胸懷夢想,又腳踏實地,林傑等人用自己愛崗敬業、創新創造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小我夢想和大我情懷。


宵夜帶你看世界


中央一套播出的電視劇感觸最深的劇,《天下糧倉》敘述發生在繁榮時期的災難

《天下糧倉》第一次開播的時候是2002年,大家都知道清朝時期最鼎盛的時期是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康乾盛世”也正是描述的那個時候的盛景。但就算在那樣繁華、鼎盛的年代,也依然避免不了災難 。《天下糧倉》描寫的就是在乾隆年間,因為一場自然災害引發的圍繞糧食的一些驚心動魄的故事。這是一部講述災難的電視劇,更是一部反腐倡廉的電視劇。

當時是乾隆皇帝在登基的第一個年頭,發現不管是糧食的生產還是國糧儲備都已經失控,大清國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刻,這個時候刑部尚書劉統勳臨危受命,奉命前去調查這一切。杜甫有句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描述的就和《天下糧倉》中的情況差不多,百姓衣不蔽體,但是那些貪官們卻日日笙歌、享受著山珍海味。強烈的對比感迎面撲來的時候,就更能感受到那些難民的痛苦。

好的電視劇是經得起時間的打磨的,比如《康熙王朝》,這麼多年過去,那句“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的歌還深深印在人們腦海裡。《天下糧倉》也是這樣的電視劇,儘管從最初上映到現在已經近20年了,但依然會有很多人再轉回去看這部電視劇,這足以證明它的魅力。


咕嚕嚕說電影


我最近迷上了《國家孩子》這部電視劇,情節雖然有點拖,但還是很喜歡的,這部劇情寫的當個世紀60年代初,中國🇨🇳自然災害南方城市裡許多家庭孩子多養不起,為了不被餓死家長們忍痛割愛,把孩子交給國家統一撫養,當時的內蒙古自治區主席烏蘭夫受毛主席的委託,將這批孩子們送到了牧區由牧民家庭代養,這是一段真實的經歷。電視劇裡沒有靚男俊女,可每個演員演繹的非常質樸無華。女一號太像年輕時候斯琴高娃,沒有豪言壯語,用他們自己真情詮釋出牧民們純潔善良質樸,自然溫暖著這些與他們毫無血緣的孩子,喚醒我們當今社會一些麻木不仁的人❤️。這部電視劇不是百分百的完美,至少讓我們知道什麼叫;大愛無疆的同時也教會了我們有一顆感恩的心,很不錯的一部作品。❤️❤️🙏🙏👍👍


明珠漢娜


在以前看電視劇《老農民》講了建國後農民辛苦種田,用勤勞和智慧戰勝了天災,獲得大一十收,以年輕人為代表的開始創業,把鄉鎮應業辦得如火如茶,帶動全村人民共同發展,還到國外種地,展現了中國老農民勤勞誠懇。

在中央一套播出的電視劇《國家孩子》,對我感處很深的,因為他們講的是送4個七八歲的孤兒去草原,想想現在的七八歲孩子都是在做什麼,都是被父母長輩寵愛的年齡,還是天真爛漫無拘無束的年齡,而他們4人被送到了草原,十分不適應的地方,他們對未來的迷茫。為了生活適應了這個地方,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家的歸屬感,開始追尋自已的幸福生活。

在這裡講到因為自然災害,三千名南方的孤兒被送到內蒙古草原。被蒙古養父母收養,他們在不同的家庭裡生活,有了不同的性格和命運,記錄了他們五十多年的人生經歷,有的成了商人,有的成為政府官員,有的成為了醫生,有的也經歷了下崗再就業的坎坷,但是他們都在蒙古草原紮了根,也無愧養育他們的父母,無愧了自己的人生,大愛無疆。

感悟走在社會主義幸福的大道上。






雲V短視頻


《國家孩子》這部電視劇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而成的,自然災害席捲中國,江南地區的嬰幼兒被送到福利院,由於福利院人滿為患,不能接收更多的孤兒,於是政府就將上千名孤兒送到內蒙古,交給當地牧民撫養,所以這些從江南到內蒙古生活的孩子被稱為“國家孩子”。

該劇主要講述了1960年四名孤兒朝魯、通嘎拉嘎、謝若水和阿騰花都是八九歲的年齡,剛開始到內蒙古後,四個孩子並不適應當地的生活,漸漸地,他們感受到了親情,終於有了歸屬感,然後在草原上展開各自不同的人生。朝魯、通嘎拉嘎、謝若水和阿騰花是四個性格迥異的孩子,他們被不同家庭收養,但是彼此之間的感情就像親兄妹一樣,這部劇主要是圍繞四個孩子。

五十多年的人生經歷展開的劇情,後來四個人有了不同的人生成就,過上了屬於自己的生活。《國家孩子》這部劇很有歷史意義,幾位主角都是從南方轉移到內蒙古的孤兒,他們在草原上長大,雖然跟養父母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四個人都無愧於父母的養育之恩,用實際行動報答草原和父母,在他們心裡,草原就是他們的家。上帝在關閉一扇窗戶的同時,也會給他們開一扇門的,他們這群孩子因為自然災害成為孤兒,來到陌生的大草原,結交了好朋友和“家人”,過上幸福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