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中国现今与俄罗斯是战略协作伙伴。历史上两国并不接壤,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建立,之后的岁月里,俄罗斯渐渐由一个闭塞的小国变成世界范围内的强国之一。罗曼诺夫王朝建立的初期,俄罗斯就谋求与中国接触,进而派出了外交使团前往大明。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万历四十六年(1618)5月9日,沙皇派西伯利亚的哥萨克人伊万-佩特森前往"中国",力图与"中国好友"建交并打通中俄道路,促进贸易往来。佩特森使团从托木斯克出发,一路沿东南而下。途径吉尔吉斯河、阿巴坎坷、克姆齐克河、乌布苏湖,遇见阿勒坦汗(明朝蒙古土默特部首领)。而后几日他们皆在蒙古高原旅行考察,经过多个诸侯领地与汗国,最后在蒙古版升城(今呼和浩特)受札萨克图部接待,由两名喇嘛指引下通过长城进入张家口、宣化、雅尔(怀来)、南口和昌平。他们是较早一批目睹长城的欧洲人。当他们看到明朝边疆的军事防御系统与相对繁荣的商业贸易后纷纷赞叹不已,不过最让他们倍感震撼的是同年9月1日抵达北京城所见之物。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佩特森回国后在《见闻记 》中对北京城进行了一番翔实写真的描述—— "大明皇帝居住的大中国城(北京)非常之大,是座石城,呈四方形,绕城一周需行四日。每个城角和每面城墙中部都有高大的城楼,城楼有镂花檐板,漆着各种颜色 。城楼上和城门上都有大炮和炮弹,每处有二十来名士兵守卫。"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另外佩特林还专门报道了紫禁城,他将紫禁城称为"磁铁城"。他说:"从大中国城的城墙到磁铁城都是石板路,要走半天。路旁都是店铺,店铺前面有木栅栏,漆着各种颜色。磁铁城装饰着各种珍贵的饰物,极其精致 。皇宫位于磁铁城中心,大殿顶部金碧辉煌 。"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对于俄国使团的来访,明朝方面表现得十分热情。万历帝派礼部官员好生接待,并将其安排至外交使馆。然而热情不代表同意建交,万历帝始终没有亲自接见使团,但还是写下一封国书交由他们。《国书》上写着:"尔等既为通商而来,则通商可也,归后仍可再来。在此世上,尔为大国君主,联亦为大国皇帝也。因路途遥远,且语言不通,联不便遣使回访贵大君主,现谨向贵大君主致意。"这段话大概意指"可以通商,你们回去之后还能再来。你们沙俄是大国,我们明朝也是大国。但是两国离得实在太远,而且语言也不相通,我国就不派使者回访了,现在以这封国书表达致意。"不过这封国书被使团带回俄国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破译,这就意味着中俄两国的交往刚刚开始便结束。尽管如此,佩特森使团在回国途中于明朝境内买下带回国的那批茶叶,是为中俄两国通商的开端。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不论怎么说,俄国此次访华在大程度上是以失败告终,毕竟当他们再次来访时,明朝已经覆灭。那么这次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觉得可以从中俄双方进行探究。

首先就俄国角度而言,他们这次派出的使团为非正式代表团,换句话说俄方当时的建交诚意不够。佩特森使团不仅没递交国书,还没携带任何贡品或沿途买来的礼品,甚至没有明确主动邀请明朝回访。另外沙皇也事先与佩特森示意,不要以使团之名义,更不要说他们是俄方政府派遣的。所以俄方当时并不是真心想建交,只是为了打探与了解大明王朝的情况。当然沙皇如此示意也不能否认他派遣使者访华这一事实。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其次从明朝角度来看,明朝自居天朝上国,不乏自持优越的一面,又由于对俄国知之甚少,所以从始至终都将佩特森使团看成鞑靼一类的蒙古人。在明廷眼中,俄方应该向明朝进贡输诚、希求册封,但佩特森使团及其本人都没有。这不仅有损明朝的优越性,还违背了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实际上佩特森使团自进入明朝境内,中方便向他们免费提供食宿马车。相比之下,俄方诚意尤为缺欠。

万历年间,俄罗斯派往明朝的使团,为何会无功而返?

再者两国当时都面临更为紧迫的事情——俄国一面镇压波格特尼科夫起义;一面与波兰、瑞士对战;一面向东扩张,探索西伯利亚高原。而明朝在万历晚年,政治逐渐衰败,女真部落重新崛起,成为明朝重要边患。基于两国都没有空余时间,来往自然便搁浅了。即使中俄这次来往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但它使中国更为全面、真实地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实为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