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你们是怎样看的呢?

林成龙


读书和行路是两条汲取知识的途径。我们常说“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就是说的这两种,那么“书本知识”和“社会知识”哪一个更重要?肯定是同样重要。那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就不存在那个不如那个的问题。

为什么说“书本知识”与“社会知识”同样重要呢?

  1. “书本知识”是基础,“社会知识”是对前者的扩展。没有基础,社会知识再丰富也难以形成理论系统,甚至社会知识越多,思维越混乱。我遇到过一个企业家,就是那种顺应改革开放潮流仅凭有胆识崛起的一个小企业家,没读过书,也辉煌过一时,但最后在三角债的纠缠中一贫如洗。当法院执行他的厂区和他的家时,他在一间小出租屋里抱恨死去。他的社会经验非常丰富,但不读书尤其可怕。所以很多成功的企业家花巨资去上培训班。尤其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不学习就会被淘汰。同样有了丰富的社会经验,书本知识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2. “书本知识”是“社会知识”凝练,“社会知识”是“书本知识”来源。书上的知识无不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前人把自己的社会经验凝练成一句话、一篇文章、一部书,后人在前人留下的知识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社会经验再次凝练总结留给后人,从而形成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同时知识又推动社会的发展。
  3. “书本知识”必须用于实践才能显示其作用,”社会知识”必须结合前者才能形成新的知识。读书如果脱离实践,那就是读死书,读书再多也没用。把自己的社会经验与学过的知识融合才能让知识在不断更新中发展。

可见读万卷书(书本知识)与行万里路(社会知识)同样重要。那为什么要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这句话没有扬那个抑那个的问题,它只是强调读书所学要运用到实践中,不然就成了书呆子,百无一用了。


天然蔬食


我觉得行万里路不如读万卷书。书是智慧经验的结晶。古代没有视频,行万里路还可以领略下各地风土人情。现在到处熙熙攘攘,人头涌涌,如跑马观花有何收获!不如静下心来,找个清静场所,读几本书涤荡心灵!


莫羊红


只有干了才会有结果


牛二想叮当


读书是积累知识和智慧,行路是自己去实践,两者缺一不可,是相辅相成的概念,不可相对立。


练加森


这句话是古人讲的,在过去那种交通不便利的时代背景下,是适用的。放到现代社会,交通这么发达,就不太适用了。


比如你现在中国,坐飞机去美国,朝发夕至。可是你能因为到了美国,就会有什么改变和提升吗?

不会吧。这几个小时的时间,就是在机舱里度过,只能看看身边漂亮的空姐,看看窗外的白云,吃吃太空餐。就是到了美国,也只是看一眼稍微变化一点模样的机场和城市,你觉得会对一个人有提升和改变吗?

还不如用同样的时间去读一本书呢!读一本书,多了解一个观念,有可能就会对你的生活有改变。

但是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社会里,这句话就是适用的。

交通不便利,只能靠步行。行进速度会很慢,每到一个地方,只能停下来休整。而在这种方式下,如果你能行上万里路,一路上看到的风景和世态,结识不同的人,通过和别人沟通交流,接触到的新鲜资讯,感受到的风土人情,都会成为你生命中很好的养料和精神食粮。

见识见识,就是你真正看见过那么多,得到的认识。

之前有段刷屏的旅行文案,说的特别好:你写PPT时,阿拉斯加的鳕鱼正跃出水面;你看报表时,梅里雪山的金丝猴刚好爬上树尖;你挤地铁时,西藏的山鹰一直盘旋云端;你在会议室吵架时,尼泊尔的背包客一起端着酒杯,坐在火堆旁。”

你只有走出去见识过那么多,你才会知道快乐的生活方式不只有一种,不会再局限于眼前的一方小天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你亲身经历,由心而生出的感悟,一定要比你书本上读来的,要深刻的多,有趣的多,丰富的多。

明朝的旅行家,徐霞客,一生游历名山大川,见识过了祖国的大好山河,才写出了流传百世的《徐霞客游记》。同时期的那么多读书人,大都在八股文的考试里穷首皓经的时候,只有他卓然独立,活出了自己的风采。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个行万里路的典范。他起义造反之前,在黄觉寺里出家当和尚。本以为当和尚能混口饭吃呢,可是和尚也是分等级的,他就是那种没饭吃的游僧,最低等级。俗名:臭要饭的,乞丐。他就是靠着要饭乞讨,走过了很多地方。那些起义的重灾区,都是他之前要饭的时候,用光脚板,一步一步丈量过的。

所以他不止行了一万里,好几万里应该是有的。所以他是当时社会上最牛逼的人物,连读万卷书的神算子刘伯温,都是他的臣属。他就是最典型的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证明。


每一句话,都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原始出处。我们要学会吸取当下有用的,去除背景限制的。看问题看本质,越学越聪明。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或许你有高见,欢迎你留言说出你有道理的想法。


作家杨文华


书,是启迪人智慧的金钥匙,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载体,也是全人类共享的精神食粮。

人,自懂事明理之时,就与书相伴,从中学习知识,掌握语言词汇能力,接受文化教育的熏陶,开阔未来视野。人,通过读书,提高了文化水平,提升了文化修养。许多人对书情有独钟,爱不释卷,如醉如痴。许多人通过读书,掌握了本领,为国家建设和发展做出了贡献。许多人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生活,开拓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诚然,读书是值得赞美的,是应该大力提倡的。但是有许多人,尽管读了大量书籍,却成为了书呆子。虽然有了书本知识,却与社会实践相脱节。虽然学富五车,却无用武之地。虽然满腹经伦,却在现实生活中碰的头破血流。

归根结底,就是读书要会读书,千万不可读死书,死读书。周总理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为了自己能够成为有用之才,是为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中去。

如果读书不行万里路,不融入到社会洪流之中,不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就算是读万卷书,破万卷书,又有何用?就算是一辈子钻在书堆里,成为书虫书痴,又有何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唯一途径,也是读书的终极目标。


杨林海825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必须有前提条件,读的书有价值否?读的都是烂书,用不了万卷,几卷就让你精神垮掉。行万里路,如果就在自家方圆走,走再多,见识很少,井底之蛙。

倘若,是有规划的读书,书破万卷下笔出神,才华四溢!

有规划的行万里,是社会实贱知识的积累,是另一种方式的读书。

对此,两者都可赞而非论高低!


专家zj126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我想到的像徐霞客,李时珍,李白……等古代的大咖牛人[可怜]。徐霞客行万里路成为了古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李时珍行万里路尝遍百草著作《百草纲目》,李白更是游览千山万水著诗歌无数成为“诗仙”。但如今的科技发展行万里路不在是大的事情,你可能会上午还在家吃着早饭,下午就有可能到了巴黎的广场喂鸽子[我想静静],但读万卷书却成了需要咱们毅力的坚持。外界的诱惑太多,占用的时间让我们不知不觉,可能一刷小视频或玩个游戏几个小时过去。也有可能你会说我要进步我要学习,但我没有时间呀,你没时间有人已经给你准备好了——听书,各种的精髓给你摘出来讲给你。有的人适合听书,因为他们已经有一定的阅读量,可以听听别人不同的见解。但有的人不适合,听的时候觉得讲解的牛逼呀老铁,但过后忘了也差不多了,因为听的时候没有过多的思考沉思,只觉得羡慕而已!

还有好多家长总是为孩子的如何教育而发愁,其实樊登老师一句话特别有感触:你考个驾照都需要拿一个证件,那么你为教育孩子认真的读过一本书吗?

当代世界,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感悟万物,思考生命!不要总觉得我们被世界的步伐淘汰了,其实它就在那,需要你静下来用心感悟!!!





小虎哥聊高考


二者相得益彰。

1 读万卷书是前提,属于奠基性的。不读书,行千万里路,也是一个邮差。因为你不知道那些路上的故事、故事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这些故事引发的恩爱情仇,荡气回肠。

2 行万里路是验证。纸上来的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没有现实的体会,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变不成能力。行万里路,增长我们的见识,帮助我们体会世态人情,生活滋味。

亲爱的朋友们,读和走吧!腰缠十万贯,骑马下扬州。阳春三月,拿上书本,迈开双腿,开走!


朱颜灵语


古人都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一种人生追求。

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内容,研学实践已被列入教学体系,研学期从小学一直到初高中,旅行中不断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让他们去提出更多的问题,并想方设法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找到问题的答案。

对于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青少年来说,相对于黑板粉笔、PPT投影的课堂,让他们真正走出校园、离开课桌、亲近自然、亲近社会、亲近科学,更容易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