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和富人常見的思維差異在哪?

一、風險管理思維

第1條,富人敢於投資不確定,敢於試錯;而窮人不敢,窮人只敢做確定性的事情。

這算是典型的富人思維了吧?典型案例如下。

比如未來,養老行業可能成為一個巨大的市場風口,雖然現在還不能完全確定,但是至少明確了是有一定概率會爆發的。國內有一些大企業正在佈局相關市場,初始投資有多有少,少則幾百萬,多則幾千萬、上億。

一個月薪1萬的普通程序員甲,經過自己細緻的思考、分析,也發現了這個風口。他已經工作幾年積累了30萬存款。但是他敢不敢果斷轉身進入這個可能風口呢?雖然沒有幾百萬,但是30萬本金,加上幾十萬借貸資金,還是可以勉強起步的。但是他不敢,他害怕冒險,猶豫了一陣子,最終選擇回去老老實實的上班,放棄這個機會。

你看,富人(大企業)的思維,就是和窮人(程序員甲)不一樣,富人敢投資於不確定性,而窮人不敢。

然而實際上有區別嗎?

你會發現,兩者其實都是做了同一件事——基於現狀的合理選擇。投資於未來可能爆發的一個市場,表面上看對兩者一樣都是有風險的,但是對於程序員甲來說,這個是需要自己全部投入的巨大風險,一旦失敗就10年不得翻身了。這樣的風險,作為一個理性的人,是決不能去冒的——這就是程序員甲當下的合理選擇。

而對於大企業來說,思考過程是這樣的:最近手頭有二十個億閒置資金,不能等他緩慢貶值,需要立刻投出去。研究了一下,好像養老服務市場可能會成為一個風口,不如投資一點吧。先投個5000萬試試,如果後期市場擴張快,再追加3個億,不行就放棄了換個行業,總風險不大。

對於大企業來說,投5000萬到養老服務市場,也是基於現狀的合理選擇。

你也可以這麼想,這個有20億資產的大企業,是否願意一次性投資50億到養老服務市場呢?20億本金,再瘋狂借貸30億,一起投了?這才叫真正的富人思維嘛!

可是如果他真這樣做了,你肯定要罵:這投資經理是個弱智吧?喝多了?投資經理的決策也根本批不下來,早就被董事長炒魷魚了。最終,這家大企業依然只會投入5000萬試水而已。那麼是否可以說,因為這家企業只投資了5000萬,沒有投50個億,就是窮人思維了呢?

所以,對於投資養老服務市場這件事情:

閒置資金二十個億的富人,可以切實的投資5000萬,因為失敗了也無所謂——這是合理的思維;

月收入1萬、積累了30萬存款的程序員甲,研究了一陣子就放棄了,因為失敗了10年都翻不了身——這是合理的思維;

月收入4000,存款3萬的農民工,根本就不需要去研究這件事,因為失敗了會永世不得翻身——這也是合理的思維。

我相信你已經看出一些端倪了。

以此類推,第二條,第三條,富人願意投資未來,並且敢於負債,與窮人不敢投資未來,不敢負債,並沒有什麼本質區別。

富人敢投資於10年、20年後的未來,而窮人只看得見下個月,或者明天的未來,一樣都是基於現狀的合理思維。窮人的眼光和行動週期較短,不敢跑得太遠,無非因為資金薄弱,步子太大會資金鍊斷裂。不敢投資於未來,才是合理的選擇。

你也可以這麼想:富人敢投資於10年後的未來,但是他敢投資於50年後的未來嗎?敢投資於100年後的未來嗎?比如,100年後,星際移民、無限能源等很可能成為主流,那麼BAT之類的大企業會去投資這些項目嗎?一樣不敢。因為這樣的大企業縱然富有,但是他們的富有程度無法支撐長達100年的研發,如果強行做這樣的事情,他們一樣會資金鍊斷裂。

所以1、2、3條,無非都是對風險的管理而已。所謂窮人思維與富人思維,到此為止,都不過是風險管理思維。

二、資源管理思維

看第4條。富人把錢當資源,以錢生錢;窮人把錢當消費品,用錢滿足需求。看起來,這又是一個典型的富人思維和窮人思維的區別。

然而,這也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都是以先滿足生理需求為基礎的。富人就不用花錢吃飯了嗎?富人就不用花錢買房了嗎?一樣需要,但是富人花完了這些錢以後,還有餘錢,於是就去考慮投資了。窮人花完了這些錢以後,所剩無幾,自然不存在用錢投資了。

所以在此處,富人思維與窮人思維,都是“先滿足基本需求,在考慮投資發展”的思維。只不過,窮人可能走不到“考慮投資發展”那各階段就掛了。

這種思維,也可以說是資源管理思維。

後面的第6條與此類似,富人用錢買時間,窮人用時間買錢。是因為,富人有錢資源,相對缺乏時間資源;而窮人相對缺乏錢資源,相對富於時間資源。所以,富人窮人的思維其實是一樣的:用自己相對富足的資源,換相對缺乏的資源。依然是同樣的資源管理思維。

三、預期決策思維

第5條,富人追求穩健增長,窮人追求一夜暴富。又一個典型的思維對比。然而本質上也沒有什麼區別。富人追求穩健增長,是因為他預期穩健增長是可以實現的。安安穩穩的就能取得好收益,誰還會去冒險?誰冒險誰SB。

而窮人追求一夜暴富,則是因為他預期未來是黑暗的,前途是渺茫的,根本不可能穩健增長了。這種情況下,追求低概率的一夜暴富,也不過是一種正常思維。

比如,當年陳勝吳廣起義,就是典型一夜暴富思維方式——想要從底層的P民,一夜變成王侯將相。這個暴富得厲害吧?這算是窮人思維嗎?這種思維錯誤嗎?

甚至,劉邦,朱元璋,眾多草民出身的開朝帝王,哪一個不是這種一夜暴富思維下成功的?誰對誰錯?

甚至到了互聯網時代,我們還在推崇這種一夜暴富的思維,只不過換了一個名字——槓桿思維。互聯網大V教導我們:互聯網時代,不要追求大量平凡的商品,指望他們穩定增長,而是要做爆品!100個凡品不如1個爆品!……

誰對誰錯?

所謂富人、窮人思維,在此處,都不過是預期決策思維,都是基於現狀做出的合理思維。

至於第8條,富人追求自律,窮人追求享樂。這一條本身就有疑惑,富人圈的奢華糜爛生活,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聽過豬哼哼吧?

何況,即使是有很多富人真的是追求自律,而窮人們也確實花了大量時間去看直播、進行廉價享樂,其中的思維方式,依然沒有本質不同。他們都是一種思維——預期決策思維。文章最開始提到的電影《戰爭之王》中的軍火商尤里和妓女的對比,就是典型的例子。

另外,富人預期自己的未來是光明的,根本不必著急享樂,因為未來隨時隨地都可以享樂。甚至,由於資源豐厚、事業順利,就連工作本身都成了一種享受。基於這種預期,富人們選擇了自律——一個合理的選擇。

窮人,預期自己的未來是黑暗的,沒有空間的,所以現在要抓緊享樂,因為未來可能就沒機會了。而且由於處境的惡劣,工作的痛苦疲勞,不放鬆享樂一下,精神都要崩潰了。基於這種預期,窮們選擇了即時享樂——也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至此我們看到,所謂的富人思維、窮人思維,大多都可以歸結為“風險管理思維”、“資源管理思維”、“預期決策思維”等幾種大類中去。儘管在更細節的層次上,富人與窮人的思維表現不同,但是在這幾個更本質的大類中,他們卻是一樣的。

資源管理、風險管理、預期決策等,這些是比大部分人的主觀意識更加強大的規律。富人也好,窮人也好,也不過是跟隨著著這些大規律在自動運行而已。這些宏大的規律,你可以叫它“道”,也可以叫它“命運”。命運之下,人的主觀能動性被壓縮成螻蟻。

所以,成功是成功之母,失敗是失敗之因。富人也好,窮人也好,都是命運的木偶。

如此,窮人得到了一個好處——不用為自己與富人不一樣的思維而自卑了,但卻沒法改變一個事實:窮人還是窮人,富人還是富人。

天命不佳的普通人,在宏大的規律面前只能俯首稱臣了嗎?

四、逆天破局

上面可以看到,富人思維也好,窮人思維也好,都不過是宏大自然法則的一部分而已,富人思維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但是有一種思維,卻超越了所謂的富人思維,能夠真正給人帶來改變。

每個人的命運,都被這些宏大規律構造的局所困頓住,古人云,“逆天改命”,意思就是指,要改命,需要先逆天,先去打破這些規律本身。

比如,預期決策思維,一個最自然不過的思維。普通人自己未來的可能性與發展空間本就渺小,與手握資源、權勢的富人不可同日而語。所有人的付出都是為了收穫。有資源的人,發現自己的付出能夠與資源結合,輕而易舉的帶來收穫,於是自然而然的願意努力;資源貧乏的人即便付出很多,最終的收穫可能性依然很小。因此,根據這一預期來調整自己的行為,最理智的結果就是不要自律,不要努力了。這是最自然的規律。

可是如果要破局,就要打破這種自然規律。面對本不應該付出努力的暗淡未來,偏要付出努力;本來只值得付出5分努力的平凡人生,偏要付出10分心血。打破預期決策的合理性,做出不合理的決策,才有破局的可能。

又比如風險管理思維。普通人的家底薄,抗風險能力低,理性的決策,是應該儘量避免風險,這才是自然之道。可是要逆天破局的人,就需要精準的抓住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的邊界,在勉強能夠承受的情況下,儘量放大風險,嘗試投身於高回報的機會。

逆天破局的關鍵更在於,要同時把風險管理、資源管理、預期決策等多個自然思維同時調整過來,相互匹配。只放大風險、不決策付出額外努力的;或者只額外努力,但不嘗試進行風險放大的,都會進入一個新的困局,並不能產生龍騰之效。

所謂的富人思維、窮人思維,都不是改變命運的思維,只是命運的產物而已。真正能夠改變命運的是以下兩句話:

第一句來自《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思是打破所謂的自然合理性,以永恆的自強來啟動一切可能。

第二句來自電視劇《天道》——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意思是,規律是一種極為強大的力量,它就是所謂的神,所謂的道,所謂的佛。善用規律的的力量,能把可能性變為現實。

某些所謂的富人思維,勉強可以算是第二句話的一部分。而凡人的逆襲,最終還須是兩句話的結合。

五、重要問題釋疑

評論中有兩大問題很有意義:

1 兩個年收入30萬的程序員,乙選擇了冒險投資養老行業,甲選擇了放棄,這是否說明,富人思維還是與窮人思維不同?畢竟,收入一樣,但是思維還是不一樣,說明富人思維確實和窮人思維不一樣吧。

2 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和上文有什麼關係?

問題1:

這問題問的很精密,我很高興看到這樣的問題,提問者肯定是認真思考過的。答案是,還是一樣,都是風險管理思維。

第一個原因,儘管甲和乙的收入都一樣,但是其他方面是否都一樣呢?也許乙的家底(父母)比甲更厚一些,也許乙的人脈比甲更廣一些,也許乙能跟幾個土豪天使投資人比較熟能輕鬆搞到天使投資。 這些額外的優勢讓乙更加放得開,不是因為思維不一樣,而是在同樣的風險管理思維上,乙的條件更好。

第二個原因就更精彩,更精細,從某個角度上也更本質了。我們要意識到,風險不僅僅是一種客觀事實,也是一種心理感受。面對同樣的情況,不同人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比如還是程序員甲和乙,他們兩人的所有經濟狀況、經濟資源都是一樣的,但是甲,從小家庭不穩定、命途多舛,父母帶著他不斷經歷各種苦難——破產、躲債、貧窮到吃不起飯、被人譏笑等。在甲成年以後(假設是讀大學期間),他的父母事業發展比較順利了,把前期的虧空補上了。現在,甲的父母積累了100萬。

而乙,從小家庭和睦,生活安穩,當然,也一直沒什麼發展,所以現在,他的父母積累存款,也是100萬左右。

這就是之前所說的,兩人的經濟狀況、經濟資源是一樣的背景。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面對同樣一個投資機會,甲和乙感受到的風險就會有巨大的差別。甲會覺得,這是一個巨大的風險,進去就是找死。而乙會覺得,有些風險,但是好像還可以接受。

也可以說,假設投資失敗,對於這同樣的損失,甲會感受到巨大的痛苦,因為會激發起童年的痛苦經歷在潛意識中的再次的感受;而乙則會感受更小的痛苦,因為沒有童年的負擔。

這些差別,最終導致了甲和乙的不同選擇。這種情況,不是風險管理思維的不同,而是感知到的風險有不同。

不知大家是否能夠體會其中的差別?認真看的話,能懂的。

到這一層,已經進入“相由心生”的境界了。大家都是同一種思維加工過程,但是心和腦感知到的事實卻不一樣——風險不一樣,痛苦不一樣。

至此我們看到,不僅如古人所說的“相由心生”,其實也是“心由相生”。(你的心智被你的經歷所控制)

我在第四章中強調,真正的改命法中,有一個必要的組成,是易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其實,也是從上面的結論中來。平常人,都是“心由相生”,而要逆天改命,就要打破這個“心由相生”的本能,以不隨個人經歷變化的、恆常的 “天行健之心” ,來代替自己的由相所生的自然之心,去面對世間的一切。

請注意,這個 “天行健之心” ,指的是你對上述道理有了深刻認知之後的自主選擇,而非富人因為天生條件優越所以自發產生的樂觀心態!! 兩者有本質區別!!

只有第一種 主動的“天行健之心”,才配稱得上是逆天改命,後者不過是“天送你好命”而已。

問題2: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這一句話是什麼意思?和上文有什麼關係?

擁有了“天行健之心”後,你的翻身逆襲就有了可能,但這個可能並不必然實現。想要實現,你還需要學習另外一種力量,就是規律的力量。通過規律,我們可以創造奇蹟,在外人看來,這是神的力量,這是道的力量,這是佛的力量。其實終歸,這是規律的力量,而規律,它自然而然,就在那裡。

我們平常所說的“富人思維”,其中有一部分就是世界運轉的自然規律。

比如,富人更自律,窮人更貪圖享樂——自律比放縱更加容易獲得成功,就是一種自然規律;

比如,富人更謀劃長久,窮人更短視——謀劃長久比短視更容易成功,就是一種自然規律;

比如,富人更願意承擔風險,窮人更恐懼風險——只有風險中才孕育著機會,就是一種自然規律。

普通人想要逆襲,也需要掌握這些自然規律,以它們來指導自己的行為。不過這種掌握,是主動的、自我覺知的,是超越了自己的過往經歷、天定命運的。

天生註定,富人自然會擁有上面的富人思維——其實就是自然規律的強勢版本、陽面;而窮人必須擁有相應的窮人思維——其實就是自然規律的弱勢版本,陰面。但是一個窮人卻可以因為主動覺知了,所以要逆命運的分配,去越界學習富人的天贈思維。

而且由於這種主動性、覺知性,你甚至有可能比富人學的更好。比如某個富人,他只天生擁有富人思維當中的“承擔風險”這一項,而不掌握“謀劃長久”這一項,這是他的天命;而一個窮人卻可以主動破局,同時掌握“放大風險”、“謀劃長久”這兩項。

而窮人在學習所謂的富人思維的時候,就比富人思維本身又多了一層。對於富人來講,是本能的 “承受風險”,並且比較模糊,不那麼精確(畢竟只是自然的感覺);而對窮人來講,就是主動的、精密“放大風險”,並且要很精確,很細緻(因為風險很高,抗風險能力弱,所以需要更謹慎和精確,把風險放大到邊界處,收益最大化,但又勉強可以承擔)

總的來講,普通的富人思維 ,是活在規律中,而不自知。窮人改命的思維,是活在規律外,但主動認知了規律,主動跳入規律中。

主動(而不是自然順命),即是“天行健”;

跳入規律中(而不是亂跳),即是“道法自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