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讀者”鄭樵

導語:讀盡天下書,學而優不仕。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百科全書有《通志》。

鄭樵(1104~1162),福建莆田人,南宋著名史學家。北宋徽宗三年(公元1104年),出身於書香門第的鄭樵,三歲開始,就由父親教讀。在家庭良好教育的影響下,鄭樵從小就勤學好問,並立下要讀盡古今書,要精通諸子百家學術。

“靈魂讀者”鄭樵

鄭樵畫像(來自網絡)

小時候,鄭樵就求學心切,總是通過各種方法和渠道來讀書。由於鄭樵求學刻苦,青年時期學問就大有長進。當他剛長到16歲時,他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自此之後,鄭樵一直過著清貧的生活。為了克服家貧無書讀的困難,他就和從兄鄭厚一起背上包袱,向四方藏書人家求借書讀,以此來不斷提升自己的閱讀量,為日後編寫《通志》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北宋靖康年間,金人屢屢犯境,最終攻破汴京。遠在莆田的鄭樵和兄長二人憂心國難,欲投筆從戎,多次上書朝廷,願前往前線抗金,報效國家。但是朝廷並沒有接納他們的意見和報國的雄心,報國無門鄭樵,至此看清了南宋官場的無能,放棄了仕途的想法,從此他立志放棄科舉考試,轉而編寫一部“集天下之書為一書”的著作。

1132年,鄭樵在家鄉的薌林寺旁築建修史堂,鄭樵35年的著書時間大多都是在這裡度過的。在著書立作期間,地方官吏多次推薦鄭樵去做官,他都婉言拒絕。為了潛心做學問,鄭樵在生活的道路上放棄了很多機會和事情。直到43歲,他才娶妻生子。天不遂人願,生子第二年,妻子和孩子就在一場瘟疫中離世。家庭遭受重大變故,給鄭樵帶來了沉痛的打擊,但是他著書立作的決心並沒有因此動搖。在閉門做學問的同時,鄭樵也心繫家鄉的民生事業,他繼承父志,與家鄉人士一起修學院,灌溉良田,建造橋樑,為後人造福。

鄭樵用盡一生的心力完成了《通志》,並於1161年,帶著200卷近700萬字的《通志》,徒步跋涉2000多里,上京城臨安,獻書給朝廷。這是鄭樵第四次獻書,恰好宋高宗前往建康,鄭樵無緣得見,只得一道詔書,升他為樞密院編修,兼權檢詳諸房文字,並允許他入秘書省翻閱書籍。不久,鄭樵又遭受諫官彈劾,雖未受到貶官,卻被禁止到三館翻閱圖書,鄭樵因此悲憤難忍,因而病倒。

為了完成《通志》,鄭樵廢寢忘食,已經是積勞成疾。加上獻書又遭到他人誹謗和中傷,氣憤之中的鄭樵於1162年春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九歲。葬于越王臺,後遷葬白沙尖尾山。

結語:鄭樵用自己的學識和著作報效國家和民族,在清貧和生活坎坷中矢志不移。他的窮盡一生著作《通志》,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塊瑰寶。鄭樵的《通志》與唐代杜佑的《通典》,元代馬端臨的《通考》,合稱“三通”,是古代學者的必讀之物。

軼事:鄭樵11歲的的時候,父親前往江蘇做官,沒人輔導鄭樵,求學心切的他就天天攀著一條古藤,越過霞溪的雲霧堂,到溪東的草堂和堂哥鄭厚讀書。鄭樵每天求學,風雨無阻。每回攀藤過潭,他都坐在東岸的一塊圓石山休息,久而久之,那圓石就被鄭樵磨成了屁股一樣大小的形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