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是李清照的名作之一。 她的作品分為前期和後期,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風格有很大變化。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這首《如夢令》是早期的作品。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宋代: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1 感慨春天將逝,夏天將至

整一首詞明白如話,通俗流暢。主要是刻畫了風雨過後,詞人和自己的丫鬟關於海棠花是否一如往日的討論。

當中的“應是綠肥紅瘦”是千古名句,在當時就受到文學評論家的讚揚。

“綠”代替葉,“紅”代替花,用了借代的手法。

“肥”形容雨後的葉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後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謝稀少,

“紅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漸漸消逝,而“綠肥”正是象徵著綠葉成蔭的盛夏的即將來臨。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2自然的春天也是生命的春天


但在這首詞的閱讀中,僅僅理解到自然界的春天即將逝去,夏天即將到來是不夠的。從更深的一個層次來說,詩詞當中表達的惜花之情,是表達對生命裡春天消逝的悲哀。


正如我們常說的傷春悲秋,傷春悲秋實際上是對人生命里美好時光消逝的哀憐和追思。


如孟浩然的名作《春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都是通過對落花的憐惜來表達對生命的感悟。

又比如李煜的《相見歡》:

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再到紅樓夢裡的《葬花詞》等等,都是藉助落花來表達對生命消逝的深沉感慨。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3 李清照的無理取鬧背後的一往情深


那麼說到這裡,大家應該會有一個疑問,就是李清照的這首詞,她表達的感悟和以上的那些詩人是一致的,那千百年來,傷春悲秋的作品那麼多,這首詞又是憑藉什麼過人之處佔有一席之地呢?

在文學評論上來說,有一種妙,叫做“無理之妙”,顧名思義,就是不符合常理,但是寫得很妙。

無理而妙,即表面說出來的是反話、錯話,實際表達的卻是深層意義的正話、對話,從而在說的方式與說的意義兩者之間構成了讓讀者回味不盡的奧妙,是一種藝術辯證法在詩歌手法上的具體表現。

比如說大家最熟悉的蘇軾就曾說“不應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這裡蘇軾埋怨月亮說,我和你無仇無怨,你為什麼要偏在我和弟弟離別的時候來刺激我呢?

那我們都知道,月亮的陰晴圓缺是客觀規律,蘇軾的埋怨就是一種無理取鬧。但是蘇軾的無理取鬧妙在哪裡呢?妙就妙在一種情感,就是這種對弟弟的深情使這種無理的埋怨看起來別樣的深情。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同樣的,在這首詞當中,它的妙處也在李清照的無理取鬧。正如孫紹振老先生所說的就是猜的不如看的。

何以見得呢?你看捲簾人也是丫鬟,她是親自去看的,我們說眼見為實,也就是現實中海棠花是依舊如往昔的。

但是李清照卻否定了對方的觀點。而且是非常強烈地否定,因為她用了兩個否定,“知否知否”。而且我們知道,李清照對海棠花的觀察實際是猜測的,她並沒有親眼目睹。

這強烈的否定不僅沒引起讀者的疑惑,卻引起了我們的強烈共鳴。那麼這裡其實是非常有趣的。。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為什麼呢?如果看到這個層次,我們應該會明白,李清照說的並不是現實中的海棠花,而是精神世界裡的海棠花。

也就是說,這裡要表達的是經過一番風雨,海棠花的春天還剩多少呢?


你們只看表面的繁華,怎麼看到花心裡的寂寞呢?這時,我們就會知道,其實世人是不會看到海棠花的寂寞的。

但是敏感的詩人才是花的知音,她看到了生命的消逝,即使這種消逝別人看不出來。這一點是詩中非常動人的表達。


《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裡的多層意蘊解讀


當然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這裡生命春天的流逝,不僅是花的,還是詩人的。

詩人之所以用強烈的“知否知否”來表達,想抒發的是一種對春天消逝的焦慮。

詩人還沒醒,就朦朦朧朧中想起了自己的海棠花,可見詩人內心對花的一種關愛。當丫鬟寬慰自己說海棠依舊的時候,詩人卻說“綠肥紅瘦”。

詩人對青春消逝有著深情地哀悼,也是在提醒我們去珍惜春光,去珍惜生命裡最美好的年華。


星之心,讀詩詞,賞詩詞,愛詩詞。願攜手同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