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在古代,學而優則仕,似乎人人都向往著“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場景,於是無數學子數十年苦讀不輟,只為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所以這樣的一條躍龍門之路註定是充滿了艱辛的,自有科舉以來,1300餘年中,大約產生了13萬名進士。平均每年產生100名進士,而當時的人口我們以最少的時候來考慮,就算它5000萬人口。可想而知,在古代要想成為一名進士有多難。然而,在這條艱難的路上,有一類人他們可能走得十分輕鬆。這類人往往年少便成名,在科舉考試中也可能順風順水,但在官場中往往碰壁,一生官場失意或者身敗名裂。這一類人就是大才子。典型代表人物有,蘇軾,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楊慎和解縉。他們都是名冠一時的大才子,然而仕途要麼暗淡,要麼悲劇,要麼曲折。


一、小小神童,對子對穿

牆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

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

這幅對聯,想來不少朋友都聽過,實際上,它的作者就是解縉。解縉出生在江西吉安吉水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從小解縉便接受了嚴格的教育,再加上他本身就有著過目不忘的天賦,因此小小年紀,便有“神童”之名。因此,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解縉用對子懟那些所謂的達官貴人的故事。據說,解家與退休的曹尚書家是對門。曹尚書家門前有一片竹林。有一年,解縉就寫了一副春聯“門對千竿竹,家藏萬卷書。”

曹尚書一看,覺得這個小孩太狂妄了。老夫當年也是千軍萬馬殺出了一條血路,都不曾這麼狂妄說家有萬卷書。於是,曹尚書就命人將竹子砍斷了。

解縉看到這樣的場景,自然理解了尚書的意思。於是他在春聯上添了兩個字,變成了“門對千竿竹短,家藏萬卷書長。”

解縉的反應,更加惹惱了曹尚書。他乾脆令人將竹子全部拔掉。作為回應,解縉再添兩個字,春聯變成了“門對千竿竹短無,家藏萬卷書長有”。曹尚書見難不倒解縉,便就此罷手,還對人稱讚解縉說,自己的兒子沒有一個比得上他。

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故事的真偽,我們或許難以辨析,但解縉的聰慧與學問是毫無疑問的。1387年,解縉18歲,參加江西省鄉試,名列第一,也就是解元。1388年,他19歲。在這一年,他便中了進士。19歲的進士,什麼概念?這種人,我們叫他怪物。大家都知道範進,蹉跎到五六十歲才中了個舉人。大家不要看不起范進,范進這種水平放在今天也是千里挑一。多少讀書人,讀了一輩子書,臨老了連個秀才都不是。


二、朱元璋:我與解縉情同父子

年僅19的解縉在朝堂上也是一時風頭無倆,當時的皇帝朱元璋也對解縉特別欣賞,將解縉留在自己身邊。能夠做皇帝身邊的親信,對於一個初入官場的年輕人來說,毫無疑問既是一種恩寵,也是一次青雲直上的機會。解縉自然明白這其中的含義,他以為自己得遇明主,在心裡暗暗下決心,要以國士報之。

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解縉畫像


於是乎,初入政壇,解縉便一鳴驚人,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敢說,別人不敢做的事情他敢做。明朝有個規矩,雖然考中了進士就會授官,但在履職前,同我們今天一樣有個實習期,叫做“觀政”。讓這些新科進士熟悉下朝廷的體制和流程。一般人在實習期都是奉行多看多聽少說的原則,但解縉不一般。他大搖大擺去了趟兵部,然後就給朱元璋上奏,指出兵部諸多弊端,氣的兵部尚書沈潛上書給朱元璋。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解縉或許不太理解這句話,他只記得,朱元璋有一次拉著他的手同他說:“你我名為君臣,實為父子。”於是乎,解縉又摻合起了胡惟庸案,這樁大案,任人唯恐避之不及。解縉自己捲了進去,勸阻朱元璋擴大化。這一次,解縉賭對了,號對了朱元璋的脈。老朱應該也是本有此意,便聽了他的勸阻。但這種事,有一不可有二,朱元璋是一個極為強勢的人,本身也很聰明。這種人不喜歡給他提意見的人,偶爾演演可以,但導演要是他。後來,李長善的案子,解縉又一頭紮了進去,同李善長辯護。遺憾的是,這一次,他猜錯了朱元璋的心思。

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朱元璋劇照

朱元璋對他很不滿,於是在1391年將解縉父親——解開叫來京城,讓他帶解縉回家,並且對解開說:“大器晚成,若以爾子歸,益令進,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不少人讀到這裡,總覺得朱元璋虛偽,前一秒還說我倆情同父子,下一秒就把解縉踢開了。那我們不妨想想,以解縉的性格,讓他繼續留在官場,他能躲過洪武晚年那些政治風暴嗎?

皇位的確是朱元璋的,但這整個朝廷,並不是朱元璋一個人徹底掌控,在這個朝廷當中有著看不見的秩序。如果有人違背了這些秩序,即使是皇帝本尊,一樣會被這個朝廷拋棄。22歲的解縉沒有理解朱元璋的苦心,人生的悲劇早早的就刻在了命運的齒輪裡。

在老家,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桑

一年兩度伐枝柯,萬木叢中苦最多。

為國為民皆是汝,卻教桃李聽笙歌。

朱元璋對他的期望,註定了只能是一場空。解縉終究只是一個孩子,年少成名太早了,心性跟不上他的才華。

三 、朱棣:我不可一日無解縉

1398年,朱元璋病逝。十年之約註定無解,在鄉間熬了7年的解縉熬不下去了。7年的時間,解縉或許變得更加變通,更加沒原則了,然而他還是不懂政治。他以弔喪的名義跑來京城,想在新帝朱允炆面前掙個好印象,撈個官噹噹。結果,卻被貶到了甘肅當衛吏。想來解縉心中很鬱悶,可他卻不曾想過,朱允炆向來是一個標榜孝道的皇帝,爺爺朱元璋同解縉父親約定了十年再起用解縉。

朱元璋剛死,時間也不夠十年,如果他用瞭解縉,天下百姓當如何看他?這不是打他的臉嗎?

1403年,朱棣攻入南京城。解縉心裡發狠,他發誓他絕對不會錯過這次機會,什麼道義、廉恥、我只想當一棵能聽笙歌的桃李。於是,解縉轉投了朱棣。這一次,他看的很準。不管怎麼說,朱棣篡位是事實。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朱棣此時特別需要諸如解縉這樣有名望的文臣來投效。有人在自己瞌睡的時候送來了枕頭,你說朱棣能不高興嗎?於是他便拉著解縉說,我不可一日無你。解縉又又又當真了。

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但解縉是個聰明人,他老早就看清楚了,雖然在朱棣這裡他已經穩了,但下一任皇帝呢?在官場上,要想當常青樹,就得有眼光,看得長遠。因此,解縉果斷參與了朱高熾和朱高熙兩位皇子的立儲之爭,身為文官,他自然是把寶壓在了朱高熾身上。

起初在立儲問題上,朱棣是有些糾結的,按照法統,應該立長子朱高熾,然而朱高熾身體殘疾,朱棣向來不喜。他更加偏愛朱高熙,朱高熙長於武略,在靖難時,也是十分賣力。然而,這種猶豫,被解縉一句話就終結了。一日,朱棣問起解縉立儲之事,解縉毫不隱瞞支持了朱高熾,並且用一句話“好聖孫”打動了朱棣。好聖孫指的是朱高熾的兒子朱瞻基,從小聰明伶俐,深得朱棣歡心。隨後不久,朱高熾被立為太子。事後諸葛亮一下,如果解縉就此打住,不再插手,或許還能功德圓滿。然而解縉還真以為朱棣對自己言聽計從,多次向朱棣打朱高熙的小報告。這讓本來疑心就重的朱棣對他分外不滿,因此朱棣多次打壓解縉,甚至將其貶到安南(越南)。可奈何解縉就是不醒悟。1410年,解縉入京奏事,這時恰好朱棣北征漠北蒙古去了,朱高熾留鎮南京。太子監國,原本就是對太子的考驗,名義上讓太子代掌朝政,實際上遍佈朱棣的耳目。在這種時候,解縉跑去找朱高熾。朱棣積累的憤怒爆發了,恰好朱高熙又在旁邊拼命煽風點火。剛離開京城沒多久的解縉,又回到了京城,只是被關進了詔獄。

四、解縉:茫茫的一片大地真乾淨

1415年,朱棣問錦衣衛都指揮使紀綱:“解縉猶在耶。”紀綱明白朱棣的意思,在一個冬日,大雪漫天的日子,將解縉灌醉,埋入雪中。這一大片白茫茫的天地,可真乾淨。等到了春天,雪化了成水,什麼痕跡都沒有了。

解縉:一個典型的失敗才子政客

解縉的草書


解縉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上天給了他最耀眼的才華,最無以倫比的智慧,卻偏偏還讓他成了一位大才子。明史中也曾記載,解縉以迎符驟貴.......然好臧否,無顧忌。解縉是以迎合朱棣而顯貴起來的,然而他偏偏還是一個說話口無遮攔的人。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性格,卻導致了他一生的悲劇。一個合格的政客是隱忍的,一個才華橫溢的才子是奔放的。冰與火的交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情。解縉既想要潑天的權勢,又要張揚他的個性,這注定了是不可能的。在人世間行走,無論貧窮與富貴,聰明與愚笨,都是遊走於鋼絲之間。全都要,那是小孩子的天真。

喜歡我你就轉發我,有話說你就評論我,啥都不干你就點個贊。本文作者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疑義,請聯繫我,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