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中活活凍死的大明首任內閣首輔——解縉

解縉(1369年-1415年3月4日)字大紳,號春雨,明代江西吉水州(今江西吉安吉水縣)人,明朝初年著名的大才子,也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內閣首輔。解縉出自書香門第之家,自幼聰慧好學,於洪武二十年(1387年)中式丁卯科江西鄉試第一名舉人(解元);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二月,禮部會試第七;三月,殿試三甲第十名,賜同進士,授中書庶吉士。解縉步入官場後備受朱元璋的賞識,歷任監察御史、翰林待詔等職。明成祖永樂元年,入直文淵閣,參與機務;永樂二年,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是為內閣首輔。

解縉歷仕洪武、建文、永樂三朝,與楊慎、徐渭一同被後人稱為明朝的“三大才子”,還曾主編過《永樂大典》、《列女傳》。然而其官雖至內閣首輔,卻始終未能施展政治抱負,最後因牽涉儲位之爭而在47歲時死於冰冷刺骨的皇權之下。或許解縉更適合做一名才華橫溢的才子,而不是天真直率的政治家。


大雪中活活凍死的大明首任內閣首輔——解縉

大明翰林學士兼左春坊大學士解縉

以三篇奏章名滿天下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解縉聯捷戊辰科三甲第十名進士,因與其兄解綸、妹婿黃金華同登進士第而名揚天下;當時官場上普遍認為此子才華橫溢,日後前途必不可限量。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甚至在百忙之中親自接見與他,大受感動的解縉在被接見的次日便上奏《大庖西封事》,對朝廷的司法、監察、吏治等提出諸多意見,尤其指出朱元璋刑罰太重、殺人太多,主張應當簡明律法、賞褒善政。史載:

一日,帝在大庖西室,諭縉:“朕與爾義則君臣,恩猶父子,當知無不言。”縉即日上封事萬言,略曰:臣聞令數改則民疑,刑太繁則民玩。國初至今,將二十載,無幾時不變之法,無一日無過之人。嘗聞陛下震怒,鋤根剪蔓,誅其奸逆矣。未聞褒一大善,賞延於世,復及其鄉,終始如一者也。……

這篇奏章被朱元璋大讚,“

書奏,帝稱其才”,受到鼓舞的解縉在不久後又呈上《太平十策》一文。解縉在此篇奏章中建議朱元璋仿效上古井田、均田之法,行封建、郡田之制,強烈批評朱元璋政令頻繁變化、殺戮過多。然而此時正逢胡惟庸案發酵之時,朝中各級大臣牽連甚多,解縉在此時提出 《太平十策》不知是太過天真還是直率。這篇奏章呈上之後,朱元璋很快便以“縉以冗散自恣耶”的理由將其貶為江西道監察御史,但可以看得出來朱元璋還是留了情面的,要知道在當時凡牽連到胡惟庸案者,輕則自己身死,重則禍及家人。

儘管這次貶謫很明顯是朱元璋對解縉的警告,然而恃才傲物的他卻沒有理解到朱元璋的用意。洪武二十三年 (1390),朱元璋以胡惟庸案株連李善長滿門,解縉竟然為李善長辯護。他向朱元璋呈上奏章《代王國用論韓國公事狀》,公然為李善長鳴冤叫屈,並在奏章中勸誡朱元璋:“臣恐天下聞 之,謂功如善長且如此,四方因之解體也,今善長

已死,言之無益,所願陛下作戒將來耳。”朱元璋對胡惟庸恨之入骨,一手提拔了胡惟庸的李善長自然也在其清除對象之列。朱元璋於是不再容忍解縉,但也沒有把他歸到胡黨之中去,這或許是他了解解縉的書生之氣,亦或者僅僅是看在與解縉父親的交情上。洪武二十四年( 1391年) 正月,解縉的父親解開進京面聖,朱元璋對他說:“大器晚成,若以而子歸,益令進學,後十年來,大用未晚也。”,解縉遂罷官回鄉、閉門思過去了。

洪武三十一年( 1398 年) ,朱元璋駕崩,解縉聞訊後赴京奔喪,想要謀求一個官職。然而御史袁泰立即以“違詔旨,且母喪未葬,父年九十,不當舍以行”彈劾他,解縉因此被貶到河西地區(今甘肅一帶)。原來解縉在洪武年間為官時曾寫過一篇 《論袁泰奸黠狀》導致袁泰被處罰,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也不得罪小人”,這袁泰可是一個標準的小人。但畢竟已經有8年的鍛鍊,此時的解縉已經初步具備政治家的覺悟,他寫信給建文帝的寵臣禮部侍郎董倫。在董倫的不斷斡旋下,解縉在建文四年被召回京師復職,擔任翰林待詔一職直到朱棣攻入南京。


大雪中活活凍死的大明首任內閣首輔——解縉

明成祖文皇帝著袞龍袍全身像

位及人臣與儲君之爭

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後大肆誅殺建文帝舊臣,“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然而此時的解縉已不復當年的幼稚,早在朱棣進入南京之前即 “叩馬首迎附 ”,由此成為明成祖面前的大紅人。永樂元年(1403年),解縉與黃淮、楊士奇等入直文淵閣,次年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成為大明歷史上首位內閣首輔。

永樂元年 (1403),奪得帝位後的朱棣為了彰顯其文治,遂命翰林院學士解縉、太子少保姚廣孝為監修,負責編纂一部大型類書以方便查找古今書籍。該書在永樂二年(1404年)首次編成,初名《文獻集成》,但明成祖過目後認為其“所纂尚多未備”,故而下令重修;永樂五年(1407年)再次編成,明成祖親自命名為《永樂大典》。

編纂《永樂大典》代表“盛世修書”的傳統,如宋代修《太平御覽》、《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清代修《四庫全書》等,是一個時代“文治”的象徵。《永樂大典》收錄中國明代之前的圖書文獻近八千種,是華夏曆史上規模最大的一緝書,內容包括十三經、史書、子書、集部、釋藏、道經、農藝、戲劇、工技等各類典籍,全書正文22877卷、目錄60卷,共計11095冊,約3.7億字。編纂這部書或許是解縉一生中最為重要的貢獻,他以此便可以名流千古。

解縉恃才傲物,在得到朱棣的賞識之後又重現其坦率直言的性格,為此得罪了不少人,但這還不至於有性命之憂,最終致其於死地的還是儲位之爭。朱棣登基後一直在立太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按照他的內心想法自然是要立自己寵愛的次子朱高熙為太子,但長子朱高熾不僅是朱元璋親自冊立的燕王世子,而且朝中文臣以《皇明祖訓》中的“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為由堅決擁護朱高熾為太子,所以立儲之事一直沒有決定下來。朱棣曾徵求解縉的意見,作為儒士的解縉自然是堅決支持朱高熾,朱棣遂立長子為皇太子。然而這麼一來,解縉可就徹底得罪漢王了,自此以後只要有機會,朱高熙就會在朱棣面前說解縉的壞話。史載:

引拔士類,有一善稱之不容口。然好臧否,無顧忌,廷臣多害其寵......先是,儲位未定,淇國公邱福言漢王有功,宜立。帝密問縉。縉稱:“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帝不應。縉又頓首曰:“好聖孫。”謂宣宗也。帝頷之。太子遂定。高煦由是深恨縉。

永樂四年 (1406年) ,解縉上疏勸阻進攻安南未果,逐漸失去朱棣的信任。永樂五年( 1407年) ,漢王朱高熙誣陷其“洩露宮禁秘密 、坐廷試讀卷不公”,先被貶為廣西承宣布政使司參議,後又被貶至安南督運糧餉。永樂八年( 1410年) ,解縉回京奏事,此時恰逢朱棣出征蒙古未還,於是在拜見太子之後便返回安南。作為一名臣子此時應當避嫌,但解縉絲毫沒有這個意識,朱高熙在朱棣返回南京之後誣陷其:“私覲太子,徑歸,無人臣禮”。明成祖大怒,解縉遂被錦衣衛逮捕下獄,同時被牽連的還有大理寺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抃等一大批太子黨人。

永樂十三年(1415年)正月十三日,錦衣衛都督僉事紀綱向朱棣呈上囚禁犯人的名單,朱棣看到解縉名字之後說了一句:“

縉猶在耶?”解縉的命運就此已定,紀綱將其灌醉後埋到雪中活活凍死,其全家被遷至遼東戍邊。

解縉的大起大落應證了那句話:皇權之下,無人可以安身立命!

《明成祖實錄》,明朝;

《明經世文編》,陳子龍,明朝;

《明史》,張廷玉等,清朝;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