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第一次瞭解到伍爾芙這個作家,是通過一部叫“時時刻刻”的電影。


這個電影講述的是在不同時代下三位不同身份處境的女性圍繞著《達洛維夫人》這本書展開的敘事。(有機會給你們推薦這個電影)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當時就對這個作家產生了興趣,後來瞭解到這是位寫“意識流”的女作家...便遲遲沒有拿起她的書。畢竟普魯斯特真是看得我靈魂出竅......讓我對意識流敬而遠之。


但是這個作家讓我念念不忘,終於我看起了《到燈塔去》,不得不說,這次我倒覺得意識流的寫法並沒有讓人覺得那麼難讀了,相反的,可以讓自己放空,跟隨著作者暢遊在她的意識海洋當中,也可能這版的譯者很給力,很多描繪敏感溫柔又細膩,覺得很美,讓人心曠神怡。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到燈塔去》的情節很簡單,描述的是拉姆齊先生全家和朋友們到海濱別墅度暑假,年少的小兒子詹姆斯一直想去海中岩礁上的燈塔,可天氣不佳,未能去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拉姆齊先生和子女、朋友故地重遊,詹姆斯終於如願以償。但歲月流逝,物是人非,拉姆齊夫人也早已溘然仙逝。


而本書的核心人物恰恰就是拉姆齊夫人。她溫柔善良、富有直覺、風姿卓越,她善於持家社交,喜歡為人排憂解難,她敏銳又平和,洞察人們的思想情緒,促使他們和睦相處。相比她很尊敬的丈夫(她覺得丈夫比她強一百遍,而她的兒子詹姆斯和其他一些友人都覺得她才是最無可替代的最寶貴的那一個),她更憂慮而悲觀,對於世間的痛苦和貧窮、時光和美好的易逝感到憂愁,對本質的孤獨、寂靜和死亡,感到無能為力的傷感。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本書共有三個部分,而我最喜歡的也是篇幅最短的第二部分。


時光流逝的飛快,混亂、死亡和寂靜佔據了上風。拉姆齊夫人過世了,她親愛的女兒普魯婚後難產而死,安德魯在戰場上死亡,她之前努力維持的一切付之東流,而那座小屋也被遺棄了,孤獨的被時光消磨。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但這部分的感性印象似乎很自然的就留在我的心裡,揮之不去,甚至偶爾一回想,就似乎看到印象主義畫家的一幅畫,充斥了海風、野草、陽光、花香、灰塵、黴菌等元素,五感皆備,包羅萬象,破舊荒廢的小屋,隨處可見的沒落氣息,但也抵擋不住一股生氣。


而在這部分之後,人物的心理也特別值得回味,處於一種不斷糾結、回味、反省,並把過去和此時對比產生的落差和衝擊力鮮明的展現出來。莉麗四十幾了,仍然獨自一人,試圖去理清生活和人生的各種混亂與障礙,還有她那副一直未完的畫作,她腦海裡不斷回想著,拉姆齊夫人的種種,時而覺得討厭,時而又感到欽佩,對於人生的種種啟示,最後發現這一切都是受賜於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總能把某個瞬間鑄成永恆。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夫人在世時,經常意識到“那遠遠的、穩定的光,就是她的光芒”。


[對她來說,這好像是自己的目光和自己的目光相遇,那燈光,就像只有她自己能夠做到的那樣,深入探索她的思緒和心靈,把其中的實質精煉提純,剔除了那個謊言,一切謊言。通過讚揚那燈光,她毫無虛榮心的讚揚了自己,因為她像那燈光那樣嚴峻,那樣探索,那樣美麗。]


這大概是我最喜歡的幾頁,夫人一個人安靜的待著的時刻,寂靜、孤獨又自由自在,生命沉澱到心靈深處的瞬間,存在無限豐富的內心感情。不斷的反思這一切,自我凝視和對話,又試圖和這一切和解,萬物歸一。


而到最後,夫人從來都沒有消亡過,活在莉麗身上,活在拉姆齊先生和詹姆斯身上,活在燈塔的光柱裡。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春天,萬物復甦,微風輕拂,鳥語花香,陽光賦予了這個時節最美妙的色彩和氣味。很慶幸,在這個時候讀了這本書,意識流淌得平緩又舒心。


春天,去讀讀伍爾芙吧,興許能給你的心靈帶去一些溫潤。


伍爾芙:一首縹緲似夢的詩——《到燈塔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