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有什麼用?說了些什麼?

閱讀知識會


道德經經道德得道得經得經得道

道德經也叫得道經,它是一部叫人由凡入聖開智明心的傳世經典,它的存在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老子講道是為後學開荒下種的,見此經者自然會想到原來還有如此玄妙的道存在,智者自然會肅然起敬。

但是能真正喜歡這部書的人也是有大智慧的人,因為它畢竟不同於普通的書籍,裡面包含了很多宇宙的奧理,即使把它解釋透了但真正相信的人也是了了無幾。

大道之理本來就是難信之法,所以佛陀經常說眾生若能學懂經典裡的四句話說與人聽,就勝過全三界所有的珍寶,可見其之價值不可稱不可量亦不可說。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習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小不足以為道,這才是他的中心點,這是人性的規律大笑之的人是多數的,自古學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鳳毛麟角,這是真理。

所以道可道要看對什麼人什麼事,對人對境亦可道亦不可道,故非常道。

名也不可強名一切都是方便說,故無常名,世人以假為真,聖人借假修真。

老子此時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作為來頭以警示後人,大道之理非常人若能參悟,非厚德者方能載物啊。

載物即是能承載大道之德者才可稱厚德,而非是常人所理解的心量,此處應細參。

所以道非常人可得,也非養善養德便可得的,她是無為而無不為的,是帝之先,是渾然一體的虛空,不可稱量,只有返觀內照才能見其本來面目。

道是示於人的理叫大道之理,她能生成萬物又決定萬物,道是宇宙的總規律,是萬物之母宇宙之源,合於道的是後天叫道德,合於道德的就是真理,她的特性是恬淡虛無,清淨無為,忍辱不爭。

後面的德經是讓人滋養厚德,便接近了道的邊緣,但離得道還有十萬八千里的旅程,需要我們去一步一步的去實踐的。

道是虛存在的但卻有一股無形的吸力在牽引著我們不懈的去思索和探究。

也許這就是她存在的價值吧。


九轉木子


老子的《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也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來源。《道德經》的偉大之處,在於為後世讀者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思考空間,數千年來人們不斷從種得到新的體悟。在下認為,《道德經》對生活的現實意義,至少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

一、修身。老子要求人們既要放寬心胸,如大道一般包羅萬象,又警示人們不要沉迷於感官享受,過度娛樂會傷害身心。《道德經》有利於人們樹立一個健康的生活態度:溫和不爭,虛懷若谷,渾樸純正。

二、養民。《道德經》無為而治,休養生息,以民為本等思想,被歷代統治者直接或間接的當做安邦定國的重要手段。

三、處世。《道德經》裡的每一句話,都可以看作一個蘊含深意的處世金句。譬如“物極必反”可以從中體悟到做人做事要留有餘地;也可以反映出接人待物,還可以從反面入手。

四、審美。《道德經》是一部閃爍著美的古代智慧經典,在文藝美學上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把自然大美當做藝術的極致。





嶺頭雲803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 是道家、道教的最高經典。那麼《道德經》都講了些什麼內容,揭示了些什麼道理,能歷經兩千多年都流行不衰,在世界範圍內都備受推崇呢?



一、宇宙觀


在人們還流行聽天由命,普遍崇拜神靈的時代,老子已經開始探索宇宙的奧秘了。他指出,天地萬物都是由一個叫做“道”的東西造生而來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如果掌握了“道”的秘密,那麼“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執道而行走天下,根本用不著求助於鬼神。

二、處世之道


這裡的處世之道,包括人與自然的相處方式,人與人的相處方式,人與事、物的相處方式。與之相對應,老子提出了“嗇”、“柔”、“小”、“樸”四個概念。

任何難,都成長於易;任何大,都成長於小,所以掌握了小,也就掌握了大。因此“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處理困難的問題,要在它還很容易解決的時候就開始處理;治理大的問題,要在局面還沒有發展至混亂的時候就開始治理;成就大的功業,要從很小的事情開始做起。所以聖人從來不會等小事變成大事之後才開始有所作為,故而最終能取得大的成就。



三、治國方略


治國,取天下,也是《道德經》中比較突出的主題了。

天下神器,它自然而生,自有其運轉規律存在,如果隨意去幹涉,就必然會遭受失敗。所以“以無事取天下”,所以“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的國家,就好像烹製小魚一樣,不能隨意的翻來翻去,否則一來二去小魚就被翻爛了。


故而“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不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大道看上去好像無所作為,但實際上它無所不為,萬物都由它而生。侯王如果能持守道來治理天下,萬物將自然而然的有序成長。


四、個人修養


老子說:“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聖人不會為自己爭奪利益,而是用來成就他人,成就的人越多,他的德性就越廣博;聖人不會為自己累積財貨,而是用來造福他人,造福的人越多,他自己就越富有。所以天道有利於萬物,而不會傷害他們;聖人造福於萬民,而不會與人相爭。


史海閒聊


信仰神聖,才是人生!宏道揚德,人之本分!


用戶一棵小小草


看看!


哈灬哈66096005


與天地準,彌觀天地之道


猊藥丸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小半山人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它的影響也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文化、科學、宗教等等方面。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讀道德經的好處:

修身養性:當人遇到煩惱事,或者有什麼委屈想不通的時候,坐下來安安靜靜地讀一下《道德經》,老子的智慧言語會讓人找到自我安慰的良藥。

提高待人接物能力:人生活在這個社會上,為人處事很繁雜,天天要與人接觸,要人家做事,別人不聽話,就與別人爭吵不休,搞得自己心亂如麻,理不出頭緒。如果靜下來背誦《道德經》,心裡就明白了遇事要處下、不爭、順其自然。


做婚禮的權哥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並不是因為它產生在兩千多年以前就失去了價值。老子《道德經》深刻的心靈像太陽和月亮一樣,總是穿越時間和空間的。時至今日,老子《道德經》已經成為全世界範圍內共同的精神遺產。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老子《道德經》中的自身品德修養方面的道德標準完全不同於我們平常說的“仁、義、禮、智、信”,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中說道:“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智、仁義、巧利,在老子眼中都是虛妄的東西,是造成民亂的禍首,因而老子主張棄絕。《道德經》中老子關於個人修養的中就是四個字:去欲行善。在當今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社會,很多人拼命地去賺取金錢,好多大學生都成為了“房奴”,他們把買到一棟好房子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然而這一切真的那麼有意義嗎?過上奢侈的生活就是幸福的嗎?

人為什麼而活,該怎麼活?老子《道德經》很好的解釋這一切。“五色使人目盲,馳騁田獵使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使人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是人之耳聾。是以聖人之治也,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過於奢侈的生活和妄為多事,都會造成對自然和人性的傷害,五彩斑斕的事物使人心浮氣躁,為此,老子也提出了要克服主觀干擾,堅持客觀態度,便需要人們“致虛極,守靜篤”,將心靜下來之後,這樣人們才會發現,造成這一切的就是心中的“欲”。

什麼是欲?老子的“欲”是老子認識論的重要範疇,是人的感知、認知、意志、意識、心理等內容的總和,所謂“有欲”,就是背離道的,主觀私偏的慾念,也就是老子所說的“昭昭”、“察察”。在老子看來,由於欲是禍亂的元兇。老子說:“故恆無慾也,以觀其妙;恆有欲也,以觀其噭。”堅持無慾而觀察,可查萬物內在道的奧妙;堅持有欲而觀察,只能看到萬物如同聲音那樣參差蕪雜的亂中之亂。老子還認為人間一切過錯、罪惡、禍害的根源,戰亂不止、民不聊生的根源,就在於人的不予禁止的慾望。老子說:“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莫不是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橫生膨脹的私慾,使人的認識背離客觀的自然之道,從而禍亂生事,給社會給自身帶來無盡的災難。在物慾橫流的今天,一些欲無止境的人,對金錢,對女人,對權力的慾望,導致他們走上了不歸路。去欲很重要,那麼如何才能去欲呢?

老子在《道德經》中首先告訴我們,要學會知足。中國有句古話:“知足常樂”,只有對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感到了滿足,才不會生出太過的慾望,也只有對自己的現狀知足,才會有幸福感,去除掉不應有的慾望。老子說:“知足者富也,強行者有志也。不失其所久也,死而不亡者壽也。”知足的人是富有的,克服主觀慾念,做到知足才能感到快樂。“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大愛必有傷,有傷則成愛;有藏者必有失,有失者能藏。懂得了道的不變的道理,就要修養知足、知止的品德。凡事有度,適可而止,不求過欲,不圖盈滿,以積極的理念和態度對待謙、虧。知足是做到清靜無為的前提。

做到了知足,才可以去達到無為。無為就是虛靜任物,就是審時度勢,隨時行事,應物處變。老子《道德經》八章中說:“居善地,心善淵,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居住,能選擇適合自己的地方。心,像深淵那樣平靜二虛懷任物。利人,能如天那樣無私公允而無怨。言語,能毫無虛妄而有信。主政長於治理,出事善用物之能,行動善於隨時舉事。唯獨無為不爭,能無憂患。對於無為的行為意義,老子說:“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不欲而民自樸。”老子的無為不是無所作為,而是順應自然,利用自然。掌握事物的性質、必然走勢和規律,而不是由自己的慾望主宰自己,才能保持自身的長久,才能少犯錯誤而立於不衰不敗。

解決了人不能為慾望而活的問題,但人究竟該為什麼而活呢?為善,我們應該追求真善美,而真理與美是無窮無盡的,那麼我們就應該用有限的生命去及時行善,“行善積德”,行善,可以使人身心愉悅,當你無私的去幫助別人時,你的心是快樂的,“天地長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私與?故能成其私。”只有無私,才能長久,行善,

老子告訴我們:對從善的人,以善心對待他;對不從善的人,也以教導向善的善心對待他。日行一善,無私的去幫助別人,對待別人,最終將以無私而成其私,即得到善報。“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最初的時候都是本性善良的,而人們應該做的就是保持住這顆善心,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人之所誤,故幾


林翰林


要說道德經到底有什麼用,就是問錯了問題。道德經不是拿來用的,而是拿來領悟的。從功利性的“用”去看道德經是看不懂的,道德經提供的是思想境界,提供的是精神靈魂,而不是具體的,功能性的使用價值。

道德經主要反映的是平衡觀。這種平衡是動平衡而非靜平衡,非常微妙,非常難以把握,所以說“道心惟微”。用心體會領悟道德經會讓人在精神靈魂上有所受益,讓人能更有效地觀世界,識人心,知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