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萧何是刘邦最大的贵人?

黄蜂二师兄


萧何这个人出身没有记载,但自从他出现在刘邦面前的时候,就已经是沛县的县吏,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县吏,是吏掾,这个吏掾是个什么官呢?吏掾主管的是县内官吏的进退,也就是说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县组织部部长,或者主管人事的常务县长,在地方上来说,可是很不一般的人物。

萧何和刘邦的结识其实很简单,刘邦这个人善于巴结关系,结交朋友,而且手下有人能够帮萧何出面解决一些自己不能出面的事情,所以两人交好,虽然是认识,但是刘邦最初只是一个亭长,和萧何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萧何并不看得起刘邦,但是萧何这个人还是很讲义气的,刘邦在芒砀山落草为寇,县令捉拿了他一家老小,萧何及时出面的保护了刘邦一家老小没有遭受灭顶之灾。

萧何虽然看不起刘邦,但是还是很有眼光的,刘邦藏在芒砀山不久就发现秦朝已经开始大乱,就决定起兵抗秦,而萧何竟然能够瞬间转变身份帮他劝说县令,甚至冒着被抓杀头的危险去投靠他,帮助刘邦解决身后事,说明萧何的眼观很独到。不过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是,当时的秦朝已经大乱,而且天下人反抗的都是秦人,所以萧何作为秦国的官吏肯定是不安全的,而当时跟随刘邦,一是前期有感情基础,二是当时的刘邦手下已经有了些许人能够保他平安,所以从这点来看,萧何的眼光还是很敏锐的。

其次,就是在追随刘邦的时候,发现了韩信这个人才,韩信在刘邦的军中是一个小兵,在刘邦入蜀的时候韩信也想逃离军队,但是眼光独到的萧何及时的连夜追回了韩信,这之后才有了韩信的大展才能,也有了后来的汉家天下,与其说是韩信帮刘邦打下的天下,倒不如说是萧何帮刘邦找到合适的人才得到的天下,这个功劳应该萧何的功劳更大,包括后世所说的,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就是实际的证明。

萧何在刘邦得到天下后,深刻的明白刘邦对于身边人的猜疑心,特别是在刘邦分封的九个异姓王接连反叛的情况下,主动的上交了自己的财产和领地,就可以说明,萧何这个人还是很机智的,而且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中,刘邦连连问及他在后方的一言一行,萧何瞬间就明白刘邦是害怕他有别的想法,于是光明正大的贪污了一些钱财并让人去告发他,才及时的化解了刘邦的疑心,这件事情也可以说明萧何的智慧。

当然萧何的功劳并不这些,在刘邦与项羽的对抗中,萧何总是及时的把钱财兵粮源源不断的送到刘邦手里,牢靠的保证了刘邦的大后方稳定,为刘邦前线作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刘邦才能与项羽持久作战,以及在诸侯王反叛的时候萧何的诸多计谋与劝谏都帮助刘邦一次又一次的化解了大危机。可谓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贵人。



筠筠


因为刘邦所有的大事几乎都与萧何有关。

萧何是是站在刘邦背后的男人,虽然不像樊哙、周勃那样冲锋陷阵,但是他的作用就像马歇尔之于二战一样,甚至更甚。

萧何与刘邦也是同乡,刘邦做亭长时他做了县令的属官主吏掾,级别比刘邦高。汉朝开国班底的那些人年轻时候关系都非常好,萧何与刘邦关系也比较铁。后来刘邦举起反秦大旗,萧何立马坚定的支持刘邦并称刘邦为沛公。 从刘邦起义后萧何便负责刘邦的后勤保障,后方治理等工作。在刘邦攻入咸阳后,别的将领都在抢金银珠宝,萧何却去抢书籍图册,这对后续的楚汉相争起了极大的作用。

萧何另一重要作用就是保举了韩信,这让刘邦军中有了真正的帅才。楚汉争霸时,刘邦的大后方全部由萧何打理,他不仅提供了足够的粮草还补充了足够的兵员,所以楚汉相争第一功臣是萧何也不为过。

汉朝建立后又是萧何负责建立都城长安,韩信被诛杀,也是萧何起了决定性作用。刘邦在建国后的论功行赏时也将萧何定位首功给他最多的封赏。

萧何后期为保自己的性命给自己泼了脏水,导致刘邦放过他。正是由于他的大智大勇,他才能居天功而不被诛杀,所以说萧何是刘邦一生中最大的贵人。


历史摸黑人


为什么说萧何是刘邦最大的贵人?

大家可以跟我从下面几点找找原因:
1、萧何与刘邦同出沛县、最早追随刘邦
据二十四史的《汉书》以及《萧何传》记载,萧何和刘邦都是沛县之人。且早期萧何在沛县为吏之时就常常帮扶刘邦。
刘邦押送劳役去骊山之时,朋友和同僚都送了刘邦三百钱作为临别赠礼,萧何却送了五百钱,可见萧何和刘邦关系匪浅,并且为人大方。

刘邦因中途劳役逃跑,怕被获罪,最后放走劳役,斩蛇起义。刘邦带人返回沛县,进不了城,最后因为萧何等人与刘邦里应外合才夺得了沛县。得了沛县之后,萧何便追随了刘邦,为刘邦管理钱财以及政务。

2、萧何为刘邦举荐了大量的人才,有伯乐之能
据《汉书》记载,韩信因为在楚军不被项羽重用,便逃出了楚军,来带汉军投靠刘邦。投靠刘邦之后,刘邦并未发现韩信初中的才能,故并未重用韩信。

韩信因为在汉军迟迟不得重用,在一次外出执行任务之时便随着其他军士一起逃跑了。萧何得知此事,连夜去追韩信,且并未与刘邦通报,刘邦还误以为萧何也逃跑了。最后萧何追回韩信,并向刘邦举荐韩信为上将。之后刘邦才进行拜将韩信,刘邦得韩信之后才取得了诸多战事胜利。

3、萧何深谋远虑、虑事周全
据史书《萧何传》记载,刘邦在攻占咸阳之后,其手下将领都跑去财库抢夺财宝,唯有萧何带军进入皇宫,先将皇宫里的律例、百姓户籍等重要的信息文件给收藏保护起来。此事为之后刘邦了解天下,了解百姓疾苦提供了重要依据。
刘邦被项羽赶到蜀地之后,樊哙等人都上书刘邦建议刘邦攻打项羽。此时刘邦也极其的嫉恨项羽,想要攻打项羽。萧何得知此事后,为刘邦陈明利害,指出项羽现在兵强马壮、百战百胜,我们的军队力量尚且不足,需厉兵秣马等待时机。切不可因为鲁莽断送了自己。
由上面的三点足以看出萧何为刘邦做出的贡献,称萧何为刘邦最大的贵人应是合理的。


于同学


刘邦平定天下以后,对手下各位有功之臣进行论功行赏!在众位大臣中以萧何的功劳最大,列为第一。 这时候下面有人不服气,面对质疑,刘邦是这么说的: 打猎的时候捕捉猎物的是猎狗,发布命令的却是猎人。诸位就好比猎狗,萧何则是猎人!在刘邦争霸天下的过程中,萧何一直是以后勤部长的身份为前线供应粮草,提供兵源!正因如此,刘邦才能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除此之外还有两件事能说明萧何的重要性,一是举荐人才!月下追韩信!韩信弃楚投汉后没有得到重用,就打算离开!萧何听到这个消息后,星夜追往韩信!并力劝刘邦封他为大将军!之后韩信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二是制定汉律!刘邦拿下咸阳后,萧何将秦律等书籍密封保存起来,日后就以此为准制定了汉律!使汉朝更加正规化,系统化!所以说萧何是刘邦最大的贵人!


烽火戏诸侯5213


如果把刘邦比作一个创业者的话,那么萧何更像是一个风险投资人,而他最初的投入只有五百钱。

那是在刘邦到咸阳执行任务时,别人都送给刘邦300钱,唯独萧何送给刘邦500钱。这多出来的200钱,后来获得了超级回报,刘邦在封赏功臣的时候,多封了萧何2000户。

但是,刘邦并不是一个好创业者,不管是和秦朝打还是和项羽打,多次打败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每次萧何都帮着刘邦收拾残局,重整旗鼓。

萧何对刘邦的投入,主要从四个方面。

第一是募集兵力。刘邦的势力一开始比较弱小,将士们有的不看好他离他而去,有的战死沙场,部队减员严重,他有时甚至成了光杆司令。但是萧何总是能及时募集兵力,在刘邦最需要的时候补充上去。

第二是补充粮饷。刘邦和项羽在荥阳相持好几年,粮食短缺,萧何在后方源源不断输送粮食。直到后来建立汉朝,刘邦出去平定叛乱,萧何仍然是不遗余力地组织生产,提供物质保障。

第三是推荐人才。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但他并不甘心一辈子守在汉中,一心想着打回老家,手下的将士也因想念家乡纷纷开小差溜回去。可是刘邦兵少将弱,急需有才能的将领。萧何及时向他推荐韩信,刘邦看不上韩信,韩信一怒之下不辞而别,萧何又把他追回来。

萧何劝刘邦说,你要是打算长期做汉王,可以不用韩信。但是你要是想争夺天下,必须要用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并最终在韩信起决定性作用的支持下夺取了天下。

第四是消除心患。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又贬为淮阴侯,但韩信功高震主,成为刘邦的心头大患。韩信虽然是萧何推荐给刘邦的,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但萧何始终站在刘邦这边,关键时刻,他下手一点也不含糊,设计诱杀了韩信。



小申克的何以堪


先说萧何:萧何(公元前257年-公元前193年7月8日),沛丰邑(今江苏省丰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为刘邦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是刘邦打败项羽的重要基础。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在还未造反之前萧何就对刘邦多加照顾,造反之后更是整个后勤都是萧何在掌管,从未让刘邦有后勤之忧,而汉初三杰中的另一个韩信也是他拉入刘邦帐下的。在刘邦立国之后当丞相整个国策律法更是他制定的,所以才有后来的萧规曹随。



七和拾壹


历史长河,源远流长,这个问题让我来!

萧何与刘邦的关系有点类似于老板和经理人。萧何为汉朝立下不世之功而位极人臣,并且萧何是历史上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因此可以从一个经理人的角度,去看萧何对刘邦的价值。

1. 敢作敢为

萧何最初在沛县的时候就是一个颇有抱负的人,与刘邦、樊哙、曹参,等众人相互扶持。后来当地的昏庸县令被杀,民众迎接刘邦进城,选举出十个人来主政。

此时是萧何极力推举刘邦,最后设计用抓阄的方式让刘邦坐上了这个“老大”的位置。之后萧何将剩下的九张纸条全都吞了下去,因为剩下的九张上面写的也全都是“刘邦”。

2. 治国有方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比子房;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比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比韩信”。刘邦对萧何的评价可谓十分中肯,但萧何其实是超过张良,韩信的存在。

在刘备拿下咸阳之后,每个人都急着抢金银财宝,萧何却第一时间保护了秦丞相和御史府藏着的律令以及图书,可以说是掌握了最重要的一笔财富,在后来的楚汉战争中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在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中,萧何一直守着关中,将后方打理的有模有样,还不断地输送粮草,支援战场。所以在后人的评价中,百战百胜的项羽,最后却是输的一塌糊涂,乌江自刎。而屡战屡败的刘邦,却能给予其最后一击,一人称帝,这与萧何的能力离不开关系。

3. 立场坚定

都知道“月下追韩信”,韩信可谓众矢之的,这里是萧何不断地向刘邦推举韩信是个可塑之才,刘邦才会重用他。因此,若没有萧何,韩信或许只是个无名之辈,更没有大展宏图,名留青史的机会,而刘邦也就不能战胜西楚霸王。

待一切平定下来,思想跟不上觉悟的韩信,卷进了叛乱当中。又是萧何协同吕后,设计前往韩信家中,使的战神殒命。

萧何不讲义气是真的,但却是实打实看重老板利益的最佳经理人。

总体来看,萧何对刘邦的忠诚可谓位极人臣,刘邦甚至允许萧何穿鞋带剑鞘上殿。刘邦死后,萧何拖着年迈的身躯又继续辅佐了惠帝两年,继任者萧规曹随。因此,对于刘邦来说,萧何怎么都能够配得上“贵人”二字。


历史长河缓缓淌


西汉政权建立刘邦能称帝、萧何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俗话说三军未动粮草先行、一支部队打仗、粮草军械是少不了的、这关系到军人吃饭和武器的使用、如果一旦出问题就会出现军心大乱士气不稳、很容易被敌军击败、在古代农业时代吃饭是保证人员基本稳定的一项、只有吃饱饭才有力气干活、萧何就是复杂粮草器械、也相当于管理生活上的事、在大军打仗的时候、萧何都能把事情安排的妥妥的、都能未雨绸缪、事情办里的有头有尾、初汉三杰的称号不是白来的、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队供粮食、才有大汉政权。



环球微视频


刘邦是汉朝的创建者,眼光敏锐,善用良才,果断刚毅,是历史上伟大的皇帝之一。

刘邦能打下辽阔疆土,离不开萧何,是刘邦的成就大业的贵人,我认为有以下三点:

1.在刘邦发现大秦江山混乱,准备起兵反抗,这时萧何果断投靠,并且以自己县吏的身份帮助刘邦解决身后麻烦,没有后顾之忧的刘邦便可一心抗秦。

2.便是发现战略奇才韩信,在韩信当时想逃离军队的时候,便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挽留住了这位之后帮助刘邦打下江山,立下赫赫战功的韩大将军。

3.无论是与谁对战之时,萧何在后方总能源源不断的提供金银和粮草,这是军队出征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钱财,士兵吃都吃不饱,打仗定江山,都是空谈,并且将刘邦的后花园管理的井井有条,有条不紊,避免了后花园起火的尴尬。

在历史上每一代王朝都体现出军师的价值,出谋划策,识人辨析,并能善用贤才,在建立国土,巩固江山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历史谈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打败项羽,夺取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在分封功臣的时候,他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豪杰,他们为我所用,所以能取得天下。”从这里不难看出,刘邦认为张良、萧何、韩信是他最得力的功臣。这三人也因此被称为“汉初三杰”。

以萧何的才能来说,离开刘邦他同样能够很轻松的找到一个实力强大的靠山,但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他选择了与刘邦相互扶持,共谋大业。每次刘邦在前方冲锋陷阵的时候,都是他在后方筹措粮草,稳定军心。当刘邦缺兵少将举步维艰的时候,是他在为其殚精竭虑地招兵买马,招贤纳士。当刘邦举棋不定,乱了手脚的时候,也是他一直在背后鼓励他,支持他。夸张一点说,如果没有萧何的话,楚汉之争,谁胜谁负,那就不一定了。刘邦心里其实也很清楚,这一路走来,他们二人的感情是不一样的。毕竟“一切尽在不言中”的默契并不是人人都有的。然而,造化总是弄人,这个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好像都是“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后来,刘邦论功行赏,把萧何排在功臣之首,封他为酂侯,食邑最多。那么,萧何到底有哪些功劳呢?

首先,提携投资之功劳。萧何原本是秦沛县狱吏,早年的时候就和刘邦有很多的交集,在刘邦起事后,就一跟在刘邦的身边,为刘邦出谋划策。相比之下,韩信是中途才投靠刘邦的。萧何和刘邦之间除了君臣关系之外,还有一份同乡之谊,所以刘邦对萧何的信任绝对在韩信之上。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投靠刘邦的,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日后的风光。

其次,开国之功。在刘邦起兵过程中,萧何是主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秦国灭亡以后,形成了楚汉相争的对峙局面。刘邦命令萧何留守关中。萧何收敛赋税,镇抚百姓,把关中治理得井井有条,源源不断地前方前线输送充足的粮饷和壮丁,使百姓爱戴刘邦,不肯为项羽出力,解除了刘邦的后顾之忧,为刘邦建立起稳固的后方基地。刘邦对于萧何的作用有充分的认识,他在向众将解释为什么将萧何列为功臣第一时说:“各位将领的功劳是猎取野兽,功同狗等;而萧何是指示兽踪,功同人等。”

再者,定策之功。萧何还没有跟随刘邦起兵时,就通晓法令,担任秦沛令“主使掾”。刘邦称沛公后,任命萧何为主丞,料理日常政务、军务。攻占咸阳后,他劝刘邦不要满足于当前的胜利,应当安抚民心,制定了著名的“约法三章”。在楚汉战争和建立西汉以后,他重新整顿秦朝的旧法条文,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律令和赋税制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治事方针一无变更,一切都遵循萧何的成规。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由来。

而后,荐贤之功。韩信投奔刘邦以后,刘邦只派他当了一名管军粮的小官。萧何发现了韩信卓越的军事才能后,向刘邦大力举荐,但刘邦仍旧没有重用他。韩信失望之下,逃离汉营,另找出路。萧何听到消息后,骑上快马连夜追赶,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一再举荐下,韩信被为大将军。韩信没有令刘邦失望,也没有辜负萧何的良苦用心。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汉军渡陈仓,战荥阳,破魏平赵,收燕伐齐,连战连胜,最后在垓下设十面埋伏,一举将项羽全军歼灭,为汉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为中国历史上识才荐贤的典型事例。

最后,护书之功。秦始皇颁布焚书令后,民间的前代儒家经典和诸子百家书籍被烧成灰烬,咸阳就成了收藏和保存图书资料的惟一场所。刘邦的义军攻入咸阳后,许多将领忙着抢占府库良马,瓜分金银美女,就连刘邦本人也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一头扎进宫中,贪恋着金玉、狗马、美女而舍不得离开。唯独萧何对金帛财物毫不动心,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第等衙门府第,收取律令、图书、文献档案,细心地保藏起来。在随后爆发的楚汉战争及刘邦初创帝业的艰难时期,刘邦之所以能够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并迅速采取措施占领要塞、镇抚百姓,全赖萧何这一及时收藏图书、档案之功。西汉建立后,萧何制定汉律,就是在秦律的基础上加以完善而成的。如果没有萧何的救护图书,就不可能制定出那么完整的汉律来。也同样是由于萧何的护书之功,才保存了大量先秦文化典藉,才使中华文化得以延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