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你在小時候,是膽小鬼,還是小霸王?

嗯,那現在,你是什麼星座?什麼血型?你是不是就該是什麼樣子?然後你真的就是那個樣子?

你的寶寶,有沒有被說過,膽小/霸道/淘氣/聽話/不聽話/臭美?

你是否依然隨口就說,你怎麼這麼小氣/髒/倔/愛欺負人!

你有沒有發現,你越是這樣說,好像寶寶就越是這個樣子,難以改變?

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現在有一種非常“流行”的做法,就是反觀自己的原生家庭。

好像80後開始做父母了,我們更容易獲得渠道和信息,能夠自己好好琢磨教育這回事兒了,於是我們那些肆意快樂的或備受壓抑的我們的童年,也需要拿出來對照,研究一番。

特別特別顯著的,是不是我們每個人小的時候,身上都有很多很多的,“標籤”?

“標籤”一定是負面的嗎?

我小時候,頂著的標籤,也有負面的,但不多。“能幹”、“膽大”、“聰明”、“懂事”,負面的除了“貪玩”、“粗心”、“笨手笨腳”之外,無非一些身體相貌上的“攻擊”。

總體來說,正面標籤大於負面標籤,我算是幸運的。

但這些所謂的“正面標籤”給我帶來的困擾,也是很難消化的。

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尤其是剛上大學的時候。

就因為從小被誇聰明,一到了大學,比我聰明,比我漂亮的,數不勝數。

毫不費力地玩著,就能比我拼盡全力努力著做得更好的,大有人在。

我一下子“吧唧”,從山頂摔到山腳,一度非常壓抑,開始暴飲暴食,4個月體重增長20斤。

當時為了調整自己的心態,改掉自己自負自滿的毛病,我不知摔過多少跟頭,嚥下多少苦水。

從小被人誇,長大了,摔了跟頭,卻不敢喊疼。

怕輸,怕失望,焦慮、恐懼,嚴重影響了我的人格發展。

甚至玩玩遊戲,都會有所顧忌,從不敢跟朋友一起玩桌遊。

我至少,用了五六年的努力,才慢慢扔掉身上揹著的那些,從小引以為傲的“標籤”。


儘可能的拒絕給孩子的“標籤”

對於給孩子“貼標籤”,我老公是非常早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的。

現在知道,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寶寶,都是餓了就哭。

我卻說大寶是白羊座,所以性子急,一刻也等不得。

老公批評我,不該這麼早就給孩子定性。

大寶不到一歲的時候,很怕遙控車,家裡長輩經常說他膽小。

老公很堅定的拒絕了這種對孩子的定義。

也是從老公那裡,我開始認真的思考關於給孩子“貼標籤”,和什麼是“標籤”一類的問題。

但他也難逃“正向標籤”的魔力。

一次,老公跟大寶聊天的時候,為了刺激他改正趴在地上的行為,對他說,“媽媽還誇你是個聽話的好孩子”。

我事後跟他聊了,我從小被誇聽話的感受。

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負面的形容詞,是我們非常好理解的標籤,而正面的形容詞,也容易讓人迷失自己。

曹霞飛老師講“混序式育兒”的時候提出,我們觀察孩子,記錄孩子的成長,一定要用描述性的語言,客觀的把事情記錄下來,而不記錄評價。

看似正面的引導,教導孩子“要乖”、“要聽話”、“做媽媽們的好孩子”,往往忽視孩子獨立的存在,長大後,會有艱難的迷茫、尋找自己的過程。

所以,我拒絕自己對寶寶定義“聽話”、“懂事”、“乖”,也不建議別人對他說“聰明”、“帥”。

我小心的呵護著孩子日益強大起來的“自我”,慢慢的在他的成長中,試著認識真正的他,和真正的我們。

“貼標籤“,已經成了大人隨口一說的習慣

不給孩子貼標籤,這其實是難的。

一次,大寶遇見了一個很喜歡他的小姐姐,三番五次衝到他面前,想跟他玩。

大寶卻總是一下子就躲在我身旁,試試探探的想去又不去。

小女孩有點奇怪地看著我,我脫口而出,“弟弟有點害羞”。

說完我就後悔了,而大寶則一下子就記住了我對他的評價,立刻對我說,“寶寶害羞啊”。

他把這個當成了藉口。

我趕緊解釋,說,媽媽說錯了,寶寶只是需要一點時間瞭解姐姐,鼓勵他跟姐姐玩。

最後,兩個孩子玩到難捨難分,也終於忘了我這個隨口造成的“標籤”。

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另外一個非常明顯的例子,就是大寶的“跳”,這個大動作發育。

兩週歲的時候,大寶經過反覆演練,還是跳不起來。

我有時會跟別的家長討論這個問題,就會說到大寶的結論,他不會跳。

他在旁邊,聽得真切。就總是跳一下,然後灰心喪氣的加一句寶寶不會跳,就放棄了。

我後來意識到這個問題,立即就改了口,說,寶寶長大了,會跳了,腳尖馬上就離地了!

我改口的第二天,大寶反覆練習,終於能結結實實的,蹦離地面了。

我想盡可能的,不給孩子貼任何形式的標籤,儘可能的,用溝通和解釋的方法糾正他不好的行為,儘可能的,用具體的鼓勵取代對他的讚美。

我每天對他說的話,非常之多,偶爾不經意的給孩子貼標籤,發現了,就想辦法幫他摘掉。

我希望他有一個比較完善的獨立人格,希望他認識自己,更自如的自我實現。


也希望我,在他擁有健全的獨立人格的時候,也能做一個酷媽媽,無需廢話,只需要支持他,理解他,就可以了。

你給孩子貼了什麼“標籤”呢?

那些年,我們被大人貼的,和貼給孩子的“標籤”

薩妮兒,二寶媽媽,二級心理諮詢師,育兒育己,成長的路上,給你溫暖和力量,歡迎你的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