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擊疫情,互聯網企業都在做什麼?


肺炎疫情雖然還沒有結束,大部分行業已經復工,此次疫情對線下傳統行業的影響還在持續,那些本應在春節豐收的企業更是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

抗擊疫情,互聯網企業都在做什麼?

傳統行業遭受重創

廣州十三行商家估算,最小的檔口月損失50w人民幣。自1月24日起全國各地禁止聚餐或不鼓勵聚餐,預計當月消費減少50%以上。於此同時,中國旅遊研究院測算,依照往年旅遊收入2020年受疫情影響,春節旅遊業損失將超過5500億元。不僅國內,國外的商店也面臨客人銳減的尷尬。

蘋果也沒有躲過疫情帶來的影響:蘋果新機型一季度減產10%。網友調侃道,休著休著公司就沒了。

當傳統行業身處煉獄的時候,互聯網行業卻逆風昂揚。

大數據與疫情信息傳遞

疫情的發展牽動著十幾億中國人的心,為了能讓群眾更快,更真實的瞭解現狀,搜索網站和社交平臺紛紛上線疫情實時動態、預防措施、闢謠等專題。

百度大年初一發布的大數據報告中顯示,1月21日到1月24日,每天都會有10億人次搜索、瀏覽“冠狀病毒”相關信息。1月31日人們對於“野味”的搜索和關注更是達到了歷史巔峰;在百度上線的“抗擊疫情”專欄中,“拒絕野味管住嘴”話題閱讀量接近1億。


抗擊疫情,互聯網企業都在做什麼?


這一切的數據離不開互聯網企業運用大數據技術信息高速運轉,將準確的疫情信息第一時間傳播,並且還將自我保護知識和環保教育等積極觀念傳遞給大家。

疫情肆虐凸顯互聯網醫療優勢

疫情開始後,醫護人員成為了抗疫一線的戰士,用自己的生命與病毒賽跑。


抗擊疫情,互聯網企業都在做什麼?

互聯網醫療為更多有就業需求的疫情以外的患者提供就醫幫助,大大緩解了醫院看診壓力,緩解民眾就醫的恐慌,減少交叉感染。

早在1月22日,妙手醫生便開始了7*24小時的發熱免費問診,與全國500多家區域機構、線上平臺、企業以及3000名醫生一起在疫情期間為用戶提供各種免費服務,98%的問診諮詢回覆速度在3-5分鐘之內,以最快的速度解決患者困擾。

1月24日晚間,阿里巴巴旗下子公司阿里健康針對湖北地區的居民,在支付寶App上線了互聯網醫生免費義診服務。根據阿里健康披露的問診數據,在線義診功能開通後,每個小時平均近3000人發起在線諮詢。

此外,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丁香醫生、健康160、春雨醫生、好大夫在線、企鵝杏仁、微醫、醫聯、微脈等多家平臺紛紛響應,加入抗擊疫情的戰役中。

衛健委更是在2月6日與2月8日,兩次強調要大力開展互聯網診療服務,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的預檢工作和健康宣教工作,在國家的層面將互聯網醫療帶進大眾視野,極大的強化了互聯網醫療從業人員與投資者的信心,已經發展了9年的互聯網醫療在此次疫情的催化下,或將迎來大發展的一年。

在線辦公讓抗疫與工作得以兩全

抗擊疫情,互聯網企業都在做什麼?

復工後多數企業選擇了居家在線辦公,釘釘表示,開工首日全國有2億用戶在釘釘辦公,這對於所有在線辦公平臺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驗。

有一篇文章是這樣形容復工首日的景象:“僅在復工的首日,阿里釘釘平臺上湧入的雲辦公流量,就達到了相當於微博上一線明星官宣戀情3倍的程度。”

此次疫情期間,為了應對千萬企業組織、近2億活躍用戶激增的在線辦公需求,釘釘不得不迅速做出擴容超1萬臺服務器的調整;企業微信也緊急進行了幾十倍到幾百倍的擴容。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早在復工之前釘釘就與數字化工作專業服務商藍凌聯合發起了“抗擊肺炎—藍凌公益行”。旨在對於湖北企業、政府部門、醫療機構、公益組織、社會團體、個人志願者群體、口罩生產商等開放免費使用藍凌智能OA的權限。並且針對此次疫情藍凌迅速推出“抗疫管理系統”。貫穿復工前到復工後全週期,以釘釘為基座全方位保障特殊時期下企業的高效運轉。

目前,在線辦公需求激增,對推進企業向數字化轉型、促進在線辦公發展都是一個難得機遇,對此,藍凌軟件副總裁張建光表示:“疫情對於社會來講是災難,但是災難的同時也推動了企業更快的依靠互聯網實現數字化辦公的協同,只有擁有數字化工作場景之後才能真正做到企業管理端的數字化轉型。通過在線的形式實現經濟化管理,進行數據驅動和流程把控等。不同的企業都在積極尋找數字化轉型的方向,最根本的基礎在於組織,企業管理端轉型的未來就是智慧組織,增強企業對經營環境與市場需求變化的自適應能力。”

在線教育資源下沉

為保證學生安全,各地政府及教育部門不得不延遲學生開學時間,鼓勵“停課不停學”的在線學習方式。

於是,各大平臺和機構都緊鑼密鼓的上線中小學生教育的入口,網易也在擴大著課程的覆蓋範圍,各大視頻app紛紛開放學習專區。

最後

在這次全民抗擊新冠肺炎的過程中,互聯網貫穿各個環節,成為不可忽視的中堅力量。此次疫情對互聯網領域來說是一次歷史性機遇,生鮮電商、在線辦公、在線教育等行業的業務量都在這短時間有了爆發式的增長。互聯網的增長更離不開在背後默默付出的IT人才,而未來的發展也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同學們,乘上科技的巨輪不斷前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