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是一个传奇,他的家族同样传奇。


两百多年来,曾氏后裔有成就的多达20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


古人云:“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俗语也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


然而,曾氏家族绵延十代,至今没有出现过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其中的奥秘究竟何在?


答案就在曾国藩家风里。


曾氏有大量家书、日记等文稿传世,后人只需花一点时间阅读,就能学到他一辈子的管理、识人、交际、治家、教子智慧。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梁启超在成家时读曾氏家书,收获了一套家庭教育良方,所以他一门九子,个个才俊。

毛泽东、蒋介石均在青年时读曾氏日记、奏折,参悟到受用一生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


任正非在创建华为之初,曾氏书信就是他的经商战略指导。

这些牛人都是幸运的,在他们人生最好的年纪,及时读到了曾国藩。所以有人说曾国藩文集,20岁可读、30岁爱读、40岁后必读。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的书信上写:


士人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

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被誉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曾国藩,从小并非天资聪颖,但凡事却肯下死功夫,有着极强的韧劲。


曾国藩是一个很喜欢写信的人,尤其是家信。

他流传于后世的家书,光通行的本子就有八卷之多。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家书里包含其内容上至经邦纬国、济世救民之道的阐发,中及进德修业、读书求学方法的指导,下至人际琐事处理和家庭经济生计的经验建议。

可谓事无巨细,纤悉无遗,生动地反映了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及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蕴含了其处世应变的哲学体悟和思想精髓。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家书中曾谈到一切成就的基础,便是“言之有物,行之有恒”。


他一生无论遭受怎样艰难恶劣的境遇,都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好学不倦的意志、高尚廉洁的人格、谦虚诚笃的态度、知人善任的器量,或脚踏实地苦干,或不顾艰险挺身而出。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用尽。”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治家金句,都出自《曾国藩家书》。

当荣华富贵时,关于自身修养、持家操守,曾氏告诫儿子:

凡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

当所率部队屡遭败仗时,他这样激励将士:

好汉打脱牙和血吞!

当部队打胜仗时,他这样提醒兄弟:

贼既办后,不可露得意之声色,心中亦必存一番哀矜的意思。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深知凡事不可太盛,太盛则亏。

家书中一再强调的勤俭、低调、隐忍,这也是曾家长盛不衰的原因。


他懂得在逆境中顽强,在顺境中谨慎。

短短书信言语,透露着他谋略之深、顾虑之全。

很多话看似平淡无奇,做去却往往受用无穷。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曾国藩的一生,谦虚诚实教子有方。


他的儿子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自修英文,成为清末著名外交家;

纪鸿研究古算学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

他的孙辈也出了曾广钧这样的诗人;

曾孙辈又出了曾昭抡、曾约农这样的学者和教育家。


在给儿子的家书中,曾国藩也强调:


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正是恒。结合自己的读书感悟,他又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读书如此,万事莫不如此。


曾国藩家风就凭三件事,十代出了200多个人才,没有一个败家子


唐浩明评价《曾国藩家书》说:这是一个学者对读书治学的经验之谈,是一个成功者对事业的奋斗经历,更是一个胸中有着万千沟壑的大人物的心灵世界的袒露。


小编读罢全书,仿佛自己对人性的洞察比以往更为犀利。

读曾国藩亲笔家书时,你会代入到他本人的视角去看世界,如同登高望远,所有的难题均是脚下浮云。

很多人明明艰苦奋斗但始终徒劳无功,大概是因为缺乏这种高人的眼光。

小编诚意奉上曾国藩的面相课,为了实现自我提升,与君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