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代人的传承

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

家风是一种观念,亦是一种文化传承。


家风,是一代人的传承


在我国古代,“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蔡元培曾说:“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学校也。一生之品性,所谓百变不离其宗者,大抵胚胎于家庭中”。因此,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立足之所,是我们来到这世上伊始所受的熏陶。我们言传身教于父母,耳熏目染于氛围,所以父母的思想和家庭周边的环境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甚至决定了我们对事物的整体看法。故而,家风在一点一滴、在一言一行、在一举一动,它根深蒂固,源远流长,它在家庭的成长中形成了家训,在历史的长河里形成了一种传承于文华的家风,影响深远。

说到家训,古来大能者皆有言流传于后世,警训后人,所谓千古家训,经典不朽,在经过岁月的洗涤,历史的沉淀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那么,古来圣贤者都有哪些家训呢?

古人将父亲训斥儿子被称为“过庭训”,那么“过庭训”源于何处呢?


家风,是一代人的传承


这里必须要说孔子,据记载说,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儿子孔鲤低着头,很快地走过去。孔子拦住他问:“学诗了吗?”孔鲤答:“没有”。孔子说:“没学诗你怎么说话?”孔鲤便回去学习诗文。第二日,孔鲤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内的孔子。孔子问:“学礼了么?”孔鲤答:“没有。”孔子说:“不学礼你怎么做人。” 故而,方才有了流传于万世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家训。可见,家训的形成决定了家风的形成,亦趋于一种形式。古往今来,中国文人自然是留下了不少的家训,令吾辈后人耳濡目染。例如:《颜氏家训·勉学》颜之推告诫家人“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示子》欧阳修警训“藏精于晦则明,养身于静则安”、诸葛亮在《诫子书》留训于八岁儿子“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欲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研精,险躁则不能理性”,诸如此类,种种繁多,既是家风家训亦是传统文化,在历史的沉淀中,社会的发展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家风。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由众多的家庭构成了社会,在由社会组成了一个国。因为家风对国家的重要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大学》里有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的是自我道德修养的实践层面,并遵照家、国、天下的顺序依次展开。故而,“齐家”的价值就更显得尤为重要。“齐家”不仅需要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更要将自身道德施于家庭,以实现家庭乃至家族关系的和谐美满,这也是进一步治国、平天下的基础。作为修身与治国之间的重要环节,“齐家”之首在整齐家风,之要在修身立德。所以,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家风的培养尤为关键,也尤为重要。


家风,是一代人的传承


潘岳的《家风诗》有一语而中的,强调家风的重要性,有曰“我堂靡构。义方既训。家道颖颖。岂敢荒宁。一日三省。”大概意思就是说家族的家庭风既定,家规严谨。我必须一日三省,随时随地检点自己,岂敢荒废。由此说明,家风的不可替代性和对后世及自身的修养至关重要,也是此文章立题之要义。

家风是传统时代的物质文化,也是现下时代的文化产物。因此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家国情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提倡爱家爱国相统一,让每个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

所以,家风是一种家训观念,是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的华夏国风,更是促进家庭幸福和睦,带动社会良好风气,助推国家繁荣发展的体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