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近来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中国的境外输入病例与日俱增。截至北京时间16日18时,据统计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超过17万例,死亡病例6512例,中国以外地区累计确诊超过8.6万例。这意味着,国外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国内。

在中国国内新冠疫情日趋缓和,有望确诊全面清零的前提下,如何围堵并防控境外输入病例,已成为中国目前新冠疫情联防联控工作的重中之重。这其中有两大关键问题需要我们面对:一是如何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目前国内的医疗资源,使防控成本降到最低;二是如何有效最大限度地将境外输入病例的感染和传播风险控制在最小值。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要达到这两点无疑就要集思广益,要挥发大局观大智慧。所以,关于如何应对和防控境外输出病例?也是各说各家,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大家纷纷攘攘莫衷一是。尤其是在网上,各种说法更是显得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其实,这也未必是坏事。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更有话说,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在众多如何防控境外输入病例的意见中,有一位网友的意见各位受人瞩目。这位网友建议把境外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去,统一管理。理由有三条:

第一、武汉有方舱,刚好把“方舱”的硚口方仓用上,专门隔离入境人员,统一管理;

第二、武汉一定是全国最后解禁的,所以武汉不差这14天;

第三、如果他们到武汉来了,全国除武汉的其他城市都可以正常的复工、生产、生活,这样快速恢复经济可以减少更大损失。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客观的讲,这位网友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的三条理由,没有夹带任何个人情感。而且都是基于事实情况的理性判断,如果用战时的角度和思维去理解,是不无道理的。因为任何战争条件下的战时状态,前线下来的伤病员都会集中到一个条件相对比较成熟的战地医院。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但不知道什么原因,这样一个出于公心的网友建议,经过新京报的深度解读,不但成了“馊主意”,而且“经某媒体转发后,引发轩然大波。”“引发公愤”。更甚者“像是在武汉的伤口上撒盐”,无视“将近两个月来,武汉经历了怎样的苦难”,极大地伤害了武汉人的感情。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乖乖,这调子定得够高了!一个网友出于理性的建议,竟然绑架了数千万武汉人的感情来鞭挞。这是触动了新京报的哪跟神经?竟然如此上纲上线地大动肝火,不惜捋空汉语词典里的所能调动的一切“锋刃”来刺向这位“并非什么大V,也不代表主流意见”的网友。不但用诸如“就是多增加一天,对武汉来说,也是900万份痛苦的叠加”等声泪俱下的控诉,来把千万之众的武汉人绑到了一架战车上;而且刀刀见血,直接判刑这是“馊主意”!已引起全民“公愤”。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不知道新京报这种歇斯底里式的吼叫和结论,出于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和推理。至少笔者并不觉得这位网友将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的建议有多么“馊”,且不说武汉集全国之力在最短世界内建立起的方舱医院,如能继续发挥作用也算物尽其用,另一方面武汉目前也毕竟集中了全国的优势医疗资源。基于这两点,这位网友的建议就算操作不太现实,也和“馊”扯不上。更且引起公愤乎?不知道新京报的这个“公愤”之“公”从何而来??倒是笔者浏览网友的留言,认为“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的说法并不是不无道理的观点大有人在。又哪来的“公愤”呢?细思之下,倒是对新京报的“勃然大怒”觉得甚是惶恐。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并且新京报在《网友提议"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 媒体:这主意太馊了》一文的最后,风马牛不相及地说什么“‘武汉有方舱’不是用来炫耀的资本,也不是拿来‘欢迎外宾’的底气,而是这座城市付出的血泪代价。”“舆论场上的这种‘轻描淡写’甚至是‘歌唱方舱’,冒犯的是武汉市民的集体情感。”呜呼!一个网友很理性的建议,怎么就和“欢迎外宾”与“歌唱方舱”扯上了关系?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网友建议把入境人员集中到武汉管控新京报称引起公愤:馊主意!

就像是在真正的战时状态,从前线战场上下来的伤员,不都是就近集中到一个相对成熟的地方吗?这无非是基于客观的现实选择。一是节约成本和资源;二是利于更快速迅捷地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怎么到新京报的嘴里就成了“往伤口上撒盐”?甚至于糟践所在地人民的感情?这都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东拉西扯,愣是让新京报给搅合到了一起。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