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一定要自主研製,戰機不能沒有中國心


吳大觀是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的創始人、奠基人、開拓者。被譽為“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在吳大觀93年的生命中,有68年與航空工業相伴隨;吳大觀創下了中國航空工業的九項“第一”,為新中國航空發動機事業立下了卓越功勳。

吳大觀1916年11月出生於江蘇鎮江,1942年西南聯大畢業後,吳大觀被分配到貴州大定航空發動機廠任設計課技術員,這個工廠是當時全國唯一的航空發動機廠。他用了兩年時間,潛心研究美國萊特公司的活塞式發動機整套技術資料,較全面地掌握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航空發動機工藝技術。

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一定要自主研製,戰機不能沒有中國心

1942年4月15日,與妻子華國攝於昆明

1944年,吳大觀被選送到美國萊可敏航空發動機廠以設計試驗工程師名義進行深造。在該廠學習期間,從零部件製圖到整臺發動機設計性能計算,從部件試驗到整機試車,經過了系統的學習鍛鍊,僅用半年時間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發動機設計的全過程。他抱著抓緊學習的熱望,先後掌握了齒輪工藝、工裝夾具、刀具設計及其加工技術。而後,他又在美國普惠航空發動機公司學習。學習期間,他見到噴氣發動機離心壓氣機葉輪和渦輪部件在車間加工,引起他的極大興趣,當時研製航空渦輪發動機在美國尚屬起步階段。

1946年加入美國自動車工程師學會(SAE)成為該學會會員,他作為業餘愛好者,開始研究噴氣技術,這給他以後從事航空發動機設計工作奠定了理論基礎。1947年3月,他回到了祖國。吳大觀沒有帶回貴重物品,僅有裝滿書籍和技術資料的兩個箱子。吳大觀唯一的願望是,把在美國學到的航空技術貢獻給祖國。

然而,當時的國民政府還秉承著“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思維,對航空事業尤其是航天發動機的製造重視度不高,以至於像吳大觀這樣熱血的知識分子都在生活上遭到了困難,冷了這些知識分子的心。

新中國成立後,吳大觀受命於國家困難之時,航空發動機研製一切從零起步。面對國家資金短缺、國外技術封鎖、技術力量薄弱等重重困難,吳大觀千方百計克服阻礙,帶領年輕的發動機設計隊伍,開始了自力更生研製發動機的奮鬥歷程。

他先後歷任重工業部航空籌備組組長、航空發動機研究所技術副所長、西安430廠任副廠長兼任廠設計所所長、航空部科技委任常委等職位,先後研製了噴發-1A、紅旗2、渦噴7甲、渦扇5、渦扇6發動機的研製及斯貝發動機的專利生產。


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一定要自主研製,戰機不能沒有中國心

1973年12月,吳大觀(中)與同事赴英國羅·羅公司考察斯貝發動機

在和英方合作的斯貝發動機製造時,經歷了一次150小時定型持久試車,吳大觀代表工廠一人頂兩班,甚至累暈在試車臺上。領導見狀命令他回家休息,沒想到2小時候,吳大觀又跑回來了。

80年代,當時的中國正在研發第三代戰鬥機,對於核心的發動機問題,國內關於自主製造還是向外國引進爭議很大。

在決定“太行”發動機前途命運的關鍵時刻,吳大觀大聲疾呼“我們一定要走出一條中國自主研製航空發動機的道路,否則,戰機就會永遠沒有中國心!”於是,吳大觀等9位資深專家聯名上書黨中央,“太行”發動機項目得以立項。18年後“太行”終於研製成功,實現了我國從第二代發動機到第三代發動機的歷史性跨越。

中國航空發動機之父吳大觀:一定要自主研製,戰機不能沒有中國心


2009年2月18日,93歲的吳大觀住進醫院。彌留之際,他對陪伴自己的弟子們說:“第一,對我們國家的航空事業,我做得很不夠,我感到深深有愧。第二,航空發動機太難了,一定要吸取歷史教訓,按科學規律辦事。第三,一定要加強預先研究,要把基礎工作打牢。

第四,一定要講真話,千萬不要忽悠!一定要把真實情況告訴領導。第五,一定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把我國的航空發動機搞上去!”

航天發動機在上個一百年的中國,基本可以算是一種奢侈品。或因為國家戰略的不重視(新中國後實際上是因為錢學森的建議,重視兩彈暫時擱置航空事業),或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航天發動機發展一直受限。

正如吳大觀在2001年發表的《對航空工業兩個重大歷史問題的思考》一文中所講述的那樣:“正像王大珩院士所描述的那樣,航空過去一直遊離於高技術研究發展領域。……正是由於這樣的“遊離”,50年來,尚未見到國家長期穩定的航空工業發展計劃,就是航空工業多次的科研發展五年計劃,國家的肯定和支持也是缺乏力度的,從而使航空科研計劃和任務不能如期實現。”

但吳大觀就是吳大觀,儘管他中國的航天發動機事業並沒有在他手裡達到頂峰,但他卻有奠基之功,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航天發動機之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