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前幾天,有個寶媽向我訴苦。

說一大早,因為情緒上來沒控制住,一激動動手打了孩子,還說了狠話,兒子哭得稀里嘩啦,自己也懊悔萬分。

事情起因很簡單,就是一早起來,辛辛苦苦苦地做了早餐,孩子卻在那磨蹭,不肯吃。

眼看飯都要涼了,怕孩子吃了影響腸胃,媽媽一著急就吼了他,於是孩子開始哭,更加不願意吃早餐了。

“他越哭我越急,一想到孩子爸平時又幫不了忙,我一個人累死累活的,我就越想越氣,一時沒忍住,動手打了他”。停頓了會,好像有點哽咽,繼續說“我最後悔的除了打了他,是因為我還跟他說了一句‘我都想不要你了’這種話。孩子聽了哭得撕心裂肺,現在想想,我都想抽我自己”。

我聽過之後,立馬想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一位媽媽因嫌棄女兒吃飯慢,就用鐵棍毆打了7歲女兒將近一小時!

當天下午,孩子一直說肚子疼,父親將女兒送往醫院,卻搶救無效身亡。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這個原本今年9月份就要上小學的孩子,永遠都等不到開學的那一天了。

新聞裡那位情緒一時失控的媽媽,怕是一輩子都要在悔恨自責中度過了吧?

我對身邊的年輕媽媽說,如果我是你,我會選擇哪怕讓孩子少吃這一頓飯,也要坐下來,和孩子好好說話,耐心地引導他。

這也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感悟:為人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

做優質的高層次的父母,一定要學會控制情緒,因為你的情緒會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有著甜美笑容,一向以正能量示人的偶像劇女王陳喬恩,始終有一個童年陰影。

她在節目裡自爆媽媽脾氣差,小時候經常被媽媽打,在接受單獨採訪時,一談到被媽媽打的話題,她就眉頭緊鎖、神情凝重,整個人都異常緊張。

“我從小生活在恐懼中,我很怕媽媽。”

說著說著,會猛地一回頭,確認媽媽聽不到才安心,隔著屏幕我們都感受到她內心的恐懼。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對此,她媽媽也知道自己用錯了教養方式,可孩子受傷的心怎麼可能那麼容易就痊癒呢?

明星孫儷曾在微博中寫道:

當孩子不滿,憤怒,悲傷的情緒發生時他們需要的是你的一個擁抱而不是說教。要站在他的角度理解他支持他。

教育孩子不是要靠發脾氣,而是要有一顆愛孩子的心。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優秀的父母,從來不會用情緒來教育孩子,而是用智慧來引導孩子,才能走得更長遠。

0101.父母控制不好情緒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知乎上曾有過一個提問:父母情緒不穩定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

有位網友的回答讓人心疼:

“小時候父母爭吵畫面至今還記得,導致現如今的缺乏信任感、安全感,心智不成熟時期甚至想過以自殺結束。過於敏感多疑,習慣性猜測人的內心,且把自己的性格習慣向對方希望的方面貼近,十分害怕被討厭及忽視,易產生孤獨感,經常壓抑自己,甚至扭曲。”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格的形成,在孩子7歲左右就已經完成了。

而即使只有1歲的孩子,也擁有感受父母情緒的能力,他們會通過父母的肢體語言來感受情緒上的變化,如果父母控制不好情緒,會直接影響孩子,很容易造成孩子性格上的缺陷。

父母穩定的情緒,是對孩子最好的教養。

1.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你是什麼樣子,他就是什麼樣子。

有位家長曾經跟我說:

“我6歲時,父母離婚,然後和我媽一起生活。從此,噩夢開始。

我媽是一個情緒很不穩定的人,她有時陰鬱,有時陽光,有時卻很暴躁,我永遠不知道下一秒她的心情會是怎樣。

她生氣時,打我罵我,讓我覺得我不是她親生的,但是當她對我好的時候,我又覺得她很愛我。”

他媽媽的情緒,給她幼小的心靈帶來了陰影,過得很不幸福。

更可怕的是,她發現長大後,她會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雖然她知道這樣有問題,但卻很難控制。

心理學中,有個術語叫強迫性重複。

心理學研究,一些人似乎故意用各種各樣的方式讓自己重複經歷類似的痛苦

那些在單親家庭中長大的孩子,他們長大後更容易離開自己的伴侶;那些小時候經常被父母毒打的孩子,他們長大後也會更傾向虐待自己的孩子;那些在情緒化家庭中長大的人,他們可能也缺乏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擁有情緒化的父母,對孩子來說是場災難,更可怕的是,這場悲劇還會蔓延。

2. 好好說話的家庭氛圍很重要

一個心智成熟、人格健全的孩子,離不開父母理性平和的教育態度。

父母嗓門太大,動不動就罵人,不僅影響夫妻關係,還會嚇到孩子;

而好好說話的家長,則能和睦相處,讓孩子活在和諧穩定的家庭環境中。

溫和的語言更是家庭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情緒、脾氣和壓力,然而,這並不代表父母就可以隨意地向孩子發洩自己的情緒和脾氣。

高層次的父母,是懂得剋制自己情緒的父母,因為他們決定著這個家的溫度和幸福。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3. 父母要懂得剋制自己的情緒

好的家庭,必然是父親是非分明,通情達理;母親善解人意,和顏悅色。

有一個“踢貓效應”的故事:

一父親在公司受到了老闆的批評,回到家就把沙發上跳來跳去的孩子臭罵了一頓。

孩子心裡窩火,狠狠去踹身邊打滾的貓。

貓逃到街上,正好一輛卡車開過來,司機趕緊避讓,卻把路邊的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著名的“踢貓效應”,描繪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所導致的惡性循環。

高層次的父母,他們有一定的自控力,會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會輕易地把自己的壞情緒表現出來,也不會把自己工作生活中或是人際交往上的壞情緒帶到家裡來。

因為他們懂得那些外化環境中一些人和事一定沒有家人重要。

02該怎樣控制情緒,避免“暴脾氣”呢?

第一步:舒緩怒火1. 數數,冷靜十二秒,再做決定

美國情緒管理專家羅納德博士的研究表明,暴風雨般的憤怒,持續時間往往不超過12秒,控制這12秒,就能排解負面情緒。 

情緒要爆發的高峰期,可以在心理默數數,當我們1,2,3,4……開始數數的時候,就是在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理性,避免衝突爆發。

2. 深呼吸

當我們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脾氣的行為後,可以做幾次甚至是十幾次深呼吸,用來緩解自己緊張的神經,讓自己冷靜、放鬆。

3. 一個擁抱,能化解所有 

著名教育學家揚. 阿姆斯. 誇美紐斯在和子女鬧矛盾時常常這樣做:深吸一口氣,停止爭吵,對孩子說:我需要一個擁抱。

第一次的時候,孩子表現出疑惑;

當他第二次提出來時他會欣然接受,兩人之間的矛盾就此而解,慢慢的平復了自己的情緒。 

一個擁抱代表著愛,所有的不愉快都能用擁抱解決。

如果我們不小心大聲吼了孩子,也請記得待到情緒平復,蹲下來,抱抱那個恐懼的孩子,告訴他:

“媽媽雖然吼了你,但媽媽依然愛你,下一次,媽媽一定會努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第二步:覺察自我1. 用記錄的方式宣洩

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和宣洩的方式,它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當你拿起筆的時候,開始可能會寫得很亂,記錄的就是“我真的非常生氣,孩子又不好好吃飯,老公還幫不了忙……”

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宣洩,宣洩不只是大喊大叫,通過交流、書寫等方式可以自己的情緒進行釋放,不要讓不良情緒壓抑在心中,影響自己。

2. 隔離

當我們自己和孩子或是愛人有衝突,雙方都很激動的時候,為了避免情緒爆發、衝突升級,可以選擇給各自一個獨處的機會,時間需要長一點,比如半個小時,這個期間自己可以整理一下思緒,給自己倒一杯溫水,幫助自己先從生理上平和下來,也給自己片刻緩和的時間。

第三步:和孩子有效的交流溝通和孩子交流溝通,應當就事論事,而不是隻顧發脾氣或是一味地嘮叨和抱怨。

事實上,父母也會發現,你如果單純的跟小孩講「道理」是講不通的。

因為通常,當家長向孩子講道理時,流露出來的,往往是“我的經驗比你足,吃的鹽比你走的路都多,所以你得聽我”,一股強烈的居高臨下感,孩子當然不會輕易接受。

正向教育:要用“要做”替代“不要做”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們給的信息太多,又是發脾氣、宣洩情緒,還有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話是氣話,哪句話是要求。


高層次的父母做孩子引路人,低層次父母只會發脾氣。

所以如果你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請清晰、明確地傳達你期待他做什麼,而不是一直說不做什麼:

方式一: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睡覺!

方式二:寶貝,提醒你我們約定的是10點之前睡覺哦!

用第二個方式說話,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為的導向,而不是隻記得媽媽一直髮脾氣。

做父母,千萬不要輸給情緒。

要用愛和最溫柔的力量呵護孩子,給孩子一生的幸福。  

好情緒才是一個家最好的未來,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