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和亲是不是因为别人看不上?你怎么看?

沈静轩


明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立大明王朝的时候就给后世立下规矩“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是老祖宗立下的规矩,不是看不看得上的问题,不管是明朝看不上那些边远地区的“蛮夷”,还是他们看不起明朝的公主,都不行。老祖宗立下的规矩,后代皇帝们不能破,也没有哪个皇帝敢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民,自幼父母双亡,亲历元朝统治者的暴虐统治,对于元朝蒙古人可以说是恨之入骨。元朝时期统治者实行种姓制度,将国民分为四等,第一等自然是蒙古人,第二等是色目人,第三等是北人,第四等是南人,朱元璋家乡所在地安徽省自然就被划分为第四等人,不然也不会在他父母双亡的时候甚至连下葬的钱和地方都没有。所以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在汉人从蒙古人手中重新夺回政权之后,就再次确定了汉人为尊的地位,也就立下了这样的规矩。

和亲作为一种外交手段,在我国古代中原政权孱弱时候一直都有这样的传统,和亲不仅是一种示弱的表现,更是一种安抚少数民族的谋略和权宜之计,还是一种屈辱的表现。但是和亲在某些时候也能起到安定边疆、减少战争、促进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作用,比如汉朝时期的昭君出塞,唐朝时期的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和亲都是传承千古的佳话,毕竟这样的和亲壮举都是少数,和亲在更多时候对于中原王朝政权都是一种嘲讽和无奈。

明朝的前几位皇帝都比较生猛,朱元璋是马背上打天下的皇帝,手下将领徐达和蓝玉甚至将元顺帝赶到了捕鱼儿海(今贝加尔湖)。明成祖朱棣本是驻防河北北京一带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的,在对元作战中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靖难成功后迁都北京,更是将强北方的兵力,并多次打击北方游牧民族,在他们眼里北方游牧民族不堪一击,没有和亲的必要。

明朝的疆域虽然比不上元朝和清朝,但是已经有了现代疆域的雏形,现今的南方两广云贵地区已经纳入国家版图,西藏也是国家的一部分,对于西北地区也是驻扎重兵防守,从形式上看似乎已经没有了和亲的必要。另外明朝的文官集团也是相当有骨气的,这也是明朝汉人的一种气节或者是大国风度。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南方的士族文官依然在拼死抵抗,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就是气节的体现,也是对大明祖训最好的诠释。


清风史话history


和亲是一种关系交流,并不存在谁看不上谁的问题,而是“和亲”在明朝早已过时,好比科举考试无论如何受用,但终有它寿终正寝的一天。原因很简单,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一些东西注定会被淘汰。

实事上,明朝也勉强有过一段“和亲”,结果正是其高高在上的态度,非但没有“和”成,而且还引发了“土木堡之变”。

北元灭亡后,蒙古分裂为瓦剌与鞑靼两部。瓦剌太师也先效防历史上的藩国不断向明朝进贡,并且萌生了娶中原美女为妻的想法。由于明朝翻译马晕屡次收取瓦剌贿赂,所以当也先提出要求后,马晕拍胸口答应。

其实马晕并没有将此事禀报明朝政府。因此,当也先赶了1600匹马来到明朝下聘礼时,被明朝一口回绝。结果,也先大为恼火,率领大军进攻明朝。接下来就是明朝的土木堡惨败。

有记载的和亲开始于西汉初年,结束于唐朝后期,共存世约一千余年。所以,从唐朝后期起,“和亲”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从唐朝后期到明朝,又经历了五百余年的历史。

在这五百多年里,中原与周边各民族之间发生了深度融合,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以及后来的蒙古,都在与宋朝争夺中国的宗祖地位,即中华正溯。所以各民族之间习惯了用战争解决问题,显然,那时候的“和亲”已经起不到任何作用。

所以,自唐朝后期,和亲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成为了博物馆的文物。既然是文物,自然就失去了实用价值,当然也不可能再拿出来使用。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明朝说白了就是好面子! ! 认为和亲就是屈辱,认为外族就是蛮夷,认为中国就是天朝上国,所有外族国家都不配跟中国平起平坐,更别说让这些“野蛮人”娶中国的公主了!“虽然这些公主可以冒充!”

因为面子!

万历皇帝能够倾全国之力,去帮助朝鲜抵抗日本的侵略! 最后,除了落了一个朝鲜王朝的绝对效忠,好像真没什么实际的好处,(大明灭亡之初,朝鲜全国上下悲痛不已,发誓练十万雄兵帮助大明复国, 可最后还是没帮上一点忙!)而这场打仗也直接埋下了大明灭亡的祸根!

又因为面子!

崇祯皇帝面对内忧外患,依然不肯割关外土地安抚大清!若是当时能让大清安定一小段时间, 那大明就能倾全国之力平定李自成的起义!要知道,当时大明最能打的官营铁骑可都在边境呢!

攘外必先安内!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所以说, 明朝的《不和亲 不割地 不赔款》其实是限制了他的发展! 毕竟有时候后退一些才能更有力的出击!

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哪有什么绝对的定数!

而且,没有什么民族或者国家是绝对高贵或者低贱的! 和亲,只不过是政治婚姻,没有什么好坏之分!


府少爷的历史观


想和亲,朝鲜人却看不上。在李氏朝鲜《朝鲜王朝实录·太宗实录》中有明确记载 。

洪武年间,朱元璋曾有意与朝鲜联姻,由于朝鲜态度暧昧,后来发生“表笺事件”,两国关系紧张,此事不了了之。 朱棣即位后,与朝鲜和亲之事又重新提上议程。当明朝使臣向朝鲜国王提出和亲时,朝鲜国王李芳远居然对使臣说:“对不起,我的儿子已婚。” 实际上,这是句彻头彻尾的谎言。原因很简单,不想和明朝和亲,他曾亲口大臣说:“世子未婚,而予汲汲于使臣言已婚者,正恐联姻上国也。这着实令人费解,如果换做他国,不愿意和明朝和亲,还可以理解成瞧不上,朝鲜则断然不可能。那么,朝鲜为何不愿意明朝和亲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只有3个字:娶不起。李芳远曾对大臣说:倘若许婚,或非帝之亲女,虽或亲女,语言不通,非我族类,而恃势骄恣,压视舅姑,或因妒忌,片言支词,私通上国,不无构衅。原来,李芳远有几处担忧,第一,明朝公主和朝鲜王子言语不通,难以沟通;第二,明朝公主是上国贵胄,如果张扬跋扈,因明朝在背后撑腰,朝鲜也不敢管;第三,担心明朝公主私通明朝。其实还有一点,李芳远担心朝鲜的大族与明朝公主结盟,颠覆李氏朝鲜的统治。在李芳远看来,明朝公主对朝鲜而言,犹如一个定时炸弹,让朝鲜永无宁日。所以他拒绝和亲。可谓想和亲却不可得,大明的公主,对朝鲜如同蛇蝎唯恐避之不及 。我是老王,欢迎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隔壁老王谈历史


和亲,也叫做”和戎“”和蕃“,是指中原王朝统治者与外族或者外国出于各种目的而达成的一种政治联姻。

那么,明朝为什么不和亲呢?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明太祖朱元璋起兵之后打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从民族大义上不可能与游牧民族妥协,更不可能和亲。

2、明成祖朱棣远征漠北时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礼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这句话作为最硬气祖训,被后来的13个皇帝世代遵守,影响了大明朝王朝200年。

杨荣把这番豪言壮语记载在他的著作《北征记》中:“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

3、土木堡之变,受到之前“不和亲,不赔款、不纳贡,不割地”的气节影响,明朝朝野上下均视和亲为耻辱,越是形势紧迫,明朝反而越是坚决抵抗。

4、明朝后期内忧外患,蒙古、后金的活动范围都离北京不远了,明朝后期已经不具备和亲的实力了,纵观中国历史只有强势的朝代才能和亲。

以上就是明朝不和亲的几点原因。


大江侃历史


一般地说,不搞和亲意味着明朝有骨气,有些人说成是明朝“无汉唐之和亲”,这与什么“无两宋之岁币”一样,被认为是明朝的气节。可是,当其它方面被证明是假的后,这唯一的不和亲还能认为是明朝气节的表现吗?

  让我们先看一下历史上的和亲。诚然,汉朝早期由于实力较弱,无法抵抗匈奴的入侵,于是选后宫女子,冒充公主嫁给匈奴,以此换取汉匈之间的和平。后来汉朝强大了,打败了匈奴,但当匈奴单于向汉朝求亲后,汉朝又选取了宫女王昭君嫁给匈奴。此外,汉朝还将诸侯王的女儿嫁给西域的乌孙诸国。由此看来,汉朝早期的和亲有屈辱的一面,但后期则是强大的表现,和亲并不一定意味只是屈辱。你再看一下唐朝,唐朝建立之初也是弱小,唐太宗即位之初被迫与突厥人缔结了便桥之盟。可是此时的唐朝没有对突厥和亲,也没有与其他民族或国家和亲。可是当唐朝强大后,大唐反而与藩邦和亲了。唐朝嫁公主给吐谷浑、吐藩、回鹘,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文成公主。如果和亲只意味着屈辱的话,难道唐朝强大了还要犯贱去讨好各少数民族藩邦吗?用某些人的说法显然是说不通的。

  你还可以看一下国外,当英国还是“日不落帝国”的时候,他的公主嫁到了欧洲许多国家,包括德国、俄国、希腊等,维多利亚女王也因此被称为“欧洲的老祖母”。如果按照中国的标准,英国的这种行为是不是和亲?可它意味着英国的屈辱吗?答案是:不但不是屈辱,相反还是英国的光荣。

所以,和亲虽然有时是被迫的,但大多数时候,它是两个国家或民族之间友好的表现。这是从和亲的主观方面说的,从客观方面说,和亲减少了两个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敌对,对国家的发展是有利的。至于有些人说到了汉朝早期的被迫和亲,对汉朝而言,那确实带有屈辱的一面,可是当时汉朝打得过匈奴吗?如果当时就当得过匈奴,你认为汉朝会和亲吗?如果打不过匈奴,又要保证国家的安全,那么除了和亲,还有别的什么办法?当时的局面是:不和亲,汉朝被打得大败,甚至亡国;和亲,汉朝虽然可能被匈奴敲诈财物,但国家得到了喘息的时间,以后有可能翻本。这两种可能,哪种是理智的做法?哪种带给汉朝的屈辱少些?汉朝选择了后者,后来果然翻了本,早期的屈辱难道还没有洗刷吗。再说明朝,明朝为什么不和亲?

  一、明朝没有经历汉朝早期那种困难的局面。明朝的建立,就是建立在推翻蒙古人统治的基础上。试想明朝经历明汉朝早期的白登之围吗?明朝有汉朝早期那样的窘境吗?没有,明朝一开始就没有那种困难,因此明朝没有和亲的必要。

二、当明朝统治稳固以后,当明朝强大以后,明朝为什么还没有和亲?汉、唐强大以后,都曾与外族和亲,可是明朝没有。按说强大了以后与外族和亲意味着光荣,可是明朝为什么没象汉唐那样实行和亲?你得看一下明朝与汉、唐有什么不同。汉、唐是开拓性的王朝,当汉、唐强大以后,他所实行的和亲,实际上就是拢络少数民族的首领,要将当地纳入汉、唐的统治之下,所以汉、唐实行了和亲。试看汉、唐强大以后和亲的效果如何?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四大都护府都是怎么来的?刘渊为什么自认是汉朝之后,突厥人为什么以“桃花石”自居。明朝呢?明朝闭关锁国,对开疆拓土不感兴趣,你想汉唐为了开拓而和亲,明朝又有哪个必要吗.

  三、对少数民族而言,与中央王朝和亲,意味着与中央王朝樊上了亲戚,从此以后可以得到中央朝廷更多的赏赐,当与其他部族产生矛盾时,也可以得到中央王朝的支持或帮助。因此,少数民族与中央王朝和亲,意味着物质上或政治上的利益。因此,对少数民族而言,和亲只是手段,和亲的背后是利益。可是明朝对外族外国是怎么做的?朝贡贸易、赏赐土地,外族外国不需要和亲就可以得到比和亲更大的利益,你想他们还非要娶明朝公主吗?外族外国的首领又不对明朝公主非常感冒,有那个必要吗因此,明朝公主多是嫁给了大臣的儿子,加强皇室与贵族之间的关系。


每天五分钟读历史


非也,恰恰是因为明朝的强大,能够威慑四方,不需要用和亲这种手段来讨好异族,纵观大明一朝,确实没有出现拿女人来换和平的事情。和亲政策的实施一般和异族实力的强大有关,一般来讲,当异族强大起来并对中原王朝形成较大威胁时,和亲政策就会实施,而一旦异族实力衰弱后,往往不再拿女人去当牺牲品,而是用武力去讨伐他们。

汉唐是和亲政策最多的朝代

一、西汉初期,匈奴处于全盛时期,他们经常南侵,掠夺中原的人口,食物,财富,而此时的西汉政权建立不久,经过几年的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后,国家人口急剧下降,农田无人耕种,封建农本经济遭受严重损害,国家处于经济恢复期,需要休养生息,国力十分薄弱,根本无法和匈奴硬拼,为了给国家争取时间恢复经济,必须要有和平的良策,而和亲政策能够带来和平,又能缓和紧张的气氛,是最实惠的解决方式,所以自汉初以来,一旦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西汉就会派出公主和匈奴贵族和亲,而匈奴也乐意接受这些皇室高贵血统的女人,他们心里也会有种满足感,从汉高祖刘邦开始,西汉历代都有和亲的公主,她们虽然加入异族,然而对维护和平做出了贡献。

二、唐朝也是因为异族的强大,而为了国家安宁,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保持边界的和平共处,唐朝初年,吐蕃的势力逐渐做大,7世纪前期,吐蕃杰出的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政权,都城在逻些(今拉萨),对唐朝西南边境形成了巨大威胁,屡屡用兵大唐,双方互有胜负,唐朝一口也吞不下去,而且不止吐蕃威胁,唐朝周边还有其他实力强大的部族,像吐谷浑、突厥、回纥等都对大唐的边境有潜在威胁,为了缓和周边的关系,避免用兵,用和亲是损失最小的,又能和异族的贵族们结成姻亲,何乐不为,据不完全统计,在唐代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共确定过20位公主与10个不同民族的和亲联谊,其中真正成行的有16位公主与7个民族,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而大明没有和亲,也是有以下原因的:

其一、朱元璋反抗元朝是打着“驱逐鞑虏恢复中华”的旗号,而且朱元璋自小在元人统治下,受尽委屈,对蒙古人有一种天然的恨,在这种情感影响下,他不可能会去和蒙古人和亲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他没有实行和亲政策,后世子孙皇帝也不敢破坏祖宗规矩,所以即使出现土木堡之变那样的惨事,皇帝被俘,也没有敢破坏规矩主动送女人去和蒙古人联姻。

其二、明朝建立以后,和周边民族相比,他的国力是最强盛的,他不需要仰人鼻息,拿女人去换和平,明朝面临最大的北方入侵就数蒙古了,但是元朝经过朱元璋的八次北伐,而后的明成祖朱棣也经历了五次北伐,父子总共13次北伐沉重打击了蒙古势力,到朱棣后的时代,蒙古最终分裂为鞑靼和瓦剌两个势力,分裂后的蒙古部落根本无力对抗统一的中原王朝,只能骚扰一下大明,但整体上无关痛痒。这里要提一下,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只是偶然的事件,跟英宗自己的指挥失误有莫大的关系,虽然土木堡之后北京一度面临危亡的境地,但由于明朝的根基未受到大的打击,很快有组织起强大的勤王力量再加上于谦的正确指挥,明朝很快转危为安,大明一朝不管处于什么境地,始终没有采取和亲政策。

其三、明朝人很讲究气节,尤其是明朝士大夫阶层,明朝的大臣都是典型的受程朱理学教育长大的传统文人,对气节操守之类的东西自然无比看重,他们认为“威武不能屈”,“生死事小,失节事大”,宁愿玉碎,不为瓦全,根本不屑屈辱的和亲政策。

结尾

大明一朝“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是最有血性的王朝,对于明朝人来讲,拿女人换和平,那就是一种耻辱。



一切都付笑谈中


1.从政权合法性上讲:汉代秦,唐代隋,均是以汉族内战为主,与少数民族矛盾尚不尖锐。所以汉唐有和亲有称臣妥协。

明朝之前因为经历了五代十国南北朝,两宋灭亡。汉人被少数民族屠杀奴役。尤其两宋时期的懦弱外交,被认为是养虎为患(岁币买平安)导致神州陆沉。明代元,是实打实的民族矛盾,为了本身政权合法性,明朝没有与外族妥协和亲的可能。

2.朝代的建立初期大多有虚弱期。如汉朝初建,内乱外患,只能通过怀柔政策去避免外敌入侵。经过数代帝王修养生息,汉武帝时期才开始与匈奴正面交锋。唐朝也是经历了贞观之治,经济转好,才北击突厥。明朝建立伊始,就军容强盛。朱元璋命徐达入草原打击北元残余势力。朱棣更是数次亲征漠北。在土木堡之前,对周边民族都是压倒性优势,这种情况下,和亲就没有必要了。

土木堡之后,受到之前“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气节影响,或者说道德绑架。朝野上下均视和亲为耻辱。所以越是形式紧张,反而越不和亲妥协。

3.和亲的目的无非为了稳定与缓解矛盾。明朝对境内少数民族延续土司羁縻制度,并不断改土规流,虽然缓慢,但是稳定。对外通过封王分化,互市拉拢,对外族来说,这些好处远比嫁过去一个公主更多。


香洲谢霆锋


和亲是中原王朝强盛时的政治手段,慑服周边国家。没落的王朝没资格和亲,明朝前期有洪武大帝等雄才大略的君主,国家强大,民族有气节,连和平都不屑于去做,因为早期明朝对周边国家有着绝对的实力压制。明朝后期国势衰微,没资格和亲


絮絮叨叨talking


首先应当表明这不是看不上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第一,明朝没有懦弱外交,“天子守国门”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明朝统治者经过几代皇帝的北伐残元势力,证明了自身政权的合法性,强大性,所以与外族妥协和亲是断然不可能。

2.明朝当时对周边民族是压倒性优势,解决矛盾只有战争,没有和亲,越是形式紧张,反而越不妥协。

3.对内部少数民族,明朝采取了土司羁縻制度,实施改土规流。对外则通过封王分化,互市拉拢,对外族来说,这些好处远比嫁过去一个公主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