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为什么迁都到洛阳?

蚌埠达人


大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即宋太祖赵匡胤在位的最后一年,正月某日,宋太祖下诏,决定在当年四月去洛阳,祭拜自己的父亲赵弘殷。

  春四月,宋太祖率文武百官来到洛阳,参观了城中修葺一新的宫殿。

  宋太祖出生在洛阳,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忽然觉得这里比都城开封老旧的宫殿好多了,于是向百官提出了迁都的想法。

  宋太祖的理由是:开封城无险可守,需要数十万禁军防御,不仅劳民伤财,还会出现冗官冗兵现象,造成国家财政支出巨大,而洛阳据成皋之险,易守难攻。

  《续资治通鉴》记载:宋太祖迁都的理由充分,决定也合情合理。



老李学历史


宋太祖开宝九年(976年)三月,宋太祖,赵匡胤来到河南洛阳出巡,洛阳不仅是赵匡胤的出生地,也是他生活多年的地方。赵匡胤回到洛阳后,心情非常愉快。甚至还从旧居的某个角落找出了儿时的玩具石马,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当时宋朝国力鼎盛政治清明,随行的文武百官看到皇帝如此高兴,也都非常轻松,尽力哄赵匡胤开心。这次西巡洛阳看上去像是君臣共饮的,还怀旧之旅。没有想到,这种轻松的氛围被一个炸弹般的消息打破了,赵匡胤突然宣布他要迁都洛阳。

赵匡胤的提议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赵匡胤所幸在洛阳住下来,拒绝回到开封都城。甚至提出一迁洛阳再千长安,赵匡胤在洛阳住了两个月。最后在赵光义的劝说下,赵匡胤才心有不甘地打消了迁都的念头。心有不甘的回到都城开封。

这在历史上被称作为“迁都之议”。其实,赵匡胤并不是出于自己对洛阳的偏好,而做出的冲动决定。迁都洛阳的想法实则是为深谋远虑富有远见的明智之举。后世研究者认为,赵匡胤的想法没有付诸实施其实为宋朝留下了亡国之患。如果当时赵匡胤真的迁都洛阳或许宋朝的历史将会得到改写。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十余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发现了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的辽、契丹等政权正虎视眈眈的看着大宋王朝,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以开封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敌人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赵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才提出来迁都洛阳的方案。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来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有的大成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质都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突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

开封是北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内粮食和物质的主要来源地是长江下游。漕运对于开封的安危非常重要。因此,在整个北宋时期运河的开挖和维护是头等大事,动用了无数民力,老百姓徭役负担很重。此外,为了保卫开封,宋为了保卫开封,宋朝还在开封建立了空前庞大的军队,消耗了大量财力。

果然如赵匡胤所料,过了不到百年北宋民力几乎耗尽,庞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和老百姓都入不敷出。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国挥戈南下,包围开封。第二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灭亡。


历史趣闻轶事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选择都城主要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军事方面,建都之地要善于内外防守;经济方面,建都之地及附近地区要经济发达,物资运输方便;地理方面,建都之地要处于整个国家的中心地区,或者有便利的交通线路通向全国各地。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策划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赵匡胤是从后周统治者手中夺来的天下,他最初定都开封不是一种主动选择,而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承袭。

历史上,开封号称“七朝古都”。就地理环境而言,历朝历代大多选取地势艰险、易守难攻之地建都,很少选择地势平坦的开放之地建都。而开封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缘,一马平川,是一个无险可守的地方。它之所以被多个朝代选作都城,关键在于开封地处黄河中游的南岸,黄河在这里做放射状,很适合开凿运河,有四通八达之便。除此之外,由于多个朝代在此定都,开封城市规模大,商业繁荣,经济发达,有利于“居中御远”。

赵匡胤西巡洛阳的时候,宋朝已经建国十余年,天下初定。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发现了定都开封的巨大弊端,那就是开封无险可守、易攻难守,而北方的辽、契丹等政权,正虎视眈眈地看着大宋王朝,随时可以挥师南下,威胁大宋王朝。以开封这样一个平坦开阔之地,想要阻挡敌人的铁骑,只能是加强防卫,以兵御险,久而久之,庞大的军费支出必然是个巨大的消耗。赵匡胤就是提前想到了这一点,才提出了迁都洛阳的方案。

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赵匡胤选择迁都洛阳是个明智之举。从地形来看,洛阳不仅位居“天下之中”,而且“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洛阳因为有如此的地理优势,常被很多统治者定为都城。洛阳号称“九朝古都”,历史上的秦朝、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都曾建都于此。赵匡胤如果把都城迁到洛阳,既有利于防守,还可以省去大量军费开支,减少百姓徭役支出,减轻国家的负担。
可惜赵匡胤的远见卓识没有得到群臣的支持,当他提出迁都洛阳的决定之后,群臣以各种理由反对。有的大臣指出,洛阳城市破败不堪,经济凋敝,交通不便,根本不适合作为都城;有的大臣指出,开封交通方便,漕运四通八达,全闰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很容易就能运到此处,如果迁都别处,就会动摇国家根本。最终让赵匡胤放弃迁都决定的,是赵光义提出的“安天下者在德不在险”这一理由。
据历史记载,放弃了迁都计划之后,宋太祖赵匡胤忧心忡忡地说:“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赵匡胤的这句话在此后变成了现实。

陆麒麒


开封,位于河南省东部,在我国历史上曾经声名显赫,有七个朝代定都于此,有“七朝都会”之称,也是我国七大古都之一,有名的历史名城。宋太祖定都开封,为何后来又打算迁都洛阳呢?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光宗耀祖、落叶归根。赵匡胤是洛阳人,在功成名就之后回家,这是一种情愫,带着光环荣归故里是很多人心底都有的想法。另外,他也是个乡情很浓的人,从离开洛阳经过永安陵之时,将一箭之地定为自己死后之所,可以看出来,他有很浓的落叶归根之情的。

二是赵光义在开封根基深厚。宋朝建立以后,赵光义被封为大内都部署、同平章事、开封府尹等职,这都是实权职位。经营开封十几年的赵光义,如果有不臣之心的话,开封对别人来说是繁华之处,对赵匡胤来说却是危险之地。其弟赵光义如果有图谋绝不会没有任何破绽,那赵匡胤也不可能没有任何察觉。杯酒释兵权这事来看,赵匡胤绝不是嗜杀的人,更何况面对的敌人可能是自己的兄弟。想通过迁都来将这种不确定的危险性化解的可能性是有的。

三是开封的战略位置太差。北宋之前,开封为前朝旧都,非常繁华也有便利的水运条件,但是这里的劣势也非常明显。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带,在和平年代开封作为都城倒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在面临强敌来袭的时候,开封就是四战之地,没有山川作为屏障,基本上无险可守。唯一可以凭借的黄河并不靠谱,冬季有可能会被冰封,而且即使不结冰的情况下,开封也有可能被再水淹一次,毕竟有过先例。这种情况下,更有地利的洛阳显然要比开封更适合做国都:伊、洛水交汇的洛阳,北有黄河之险,周围被群山环绕,北有太行山、王屋山,东有嵩山,南有熊耳山、伏牛山、外方山,西有崤山、邙山、中条山等,这样好的地缘条件,绝对是易守难攻的好地方。


爱读书的小蝎子


赵匡胤当初是极力想要迁都洛阳的,这里面既有他个人的情感在里面,也有一个优秀的军事家远见的洞察。赵匡胤不仅想迁都洛阳,还想再从洛阳迁都长安。只是最终的阻力太大,赵匡胤即使以帝王之尊,依旧没能实现自己的设想。

赵匡胤对洛阳的感情

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童年及少年的成长经历,自然使得赵匡胤对洛阳极有感情。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说的就是这种心态了。

(宋太祖)生于洛阳夹马营,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日不变。(《宋史》)

据说宋太祖回到故居后,找到许多儿时的旧物,赵匡胤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即使赵匡胤迁都洛阳的提议被群臣反对,可他依旧在洛阳坚持呆了两个月。赵匡胤的这种执拗和坚持,更像一个小孩子在赌气。

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自然和赵匡胤对洛阳的感情密不可分。不过赵匡胤毕竟是一名优秀的政治家,他之所以提出迁都洛阳,是深深地洞察了开封无险可守的窘境。

开封无险可守的窘境

北宋定都开封,是沿袭五代割据政权的惯性。因为除了漕运外,开封作为一国之都,是有些不理想的。因为开封四周都是平原,无险可守。要想保障国都的安全,则必须驻扎大量的军队,以人为险。

尤其是作为北方屏障的燕云十六州,此时掌握在契丹手中。对方的骑兵,从幽州出发,只要两三日便可耀武于开封城下。可以说,开封时刻处在对方兵锋威胁之下。为了应付这种局面,北宋当初只能多种树或者多开水田,借此延迟对方骑兵的速度。

但这种意图被契丹侦悉后,即使水田也不让开。而洛阳或者长安,周围都有关隘或者河流可以为险,可极大地缓解国防压力。赵匡胤具有优秀的军事素养,自然是乐于迁都洛阳。否则,开封周边长期维持几十万的军队,光是财政就足以拖垮宋朝。

赵匡胤对宋朝传承的私心

烛光斧影的故事,历来被许多人认为确有其事。那么此时的赵匡胤对自己弟弟赵光义的野心是否察觉了呢?毕竟赵光义在开封经营十几年,势力早已是盘根错节。如果能迁都洛阳,无疑可以最大程度上化解这个难题,使自己儿子可以高枕无忧地登基为帝。

即使赵匡胤没有察觉赵光义的野心,但他迁都洛阳的初心,恐怕也有为后世子孙长远考虑的因素。凭借着天险,即使敌人打到城下,子孙后代也可以恃险自守,静等各地的勤王之师。为了赵宋江山的传承久远,赵匡胤也有足够的理由要迁都洛阳。但最终为什么失败了呢?

第一,洛阳宫室残破,漕运艰难。经过多年战乱,洛阳宫室破坏严重,不足以担当起国都的作用。再者,相比于开封,洛阳的漕运也疏于打理,粮食、兵器等难以运进来,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因素。

第二,文武百官的根基都在开封。赵匡胤是通过“禅让”获得江山,并没有展开武力清洗,许多前朝的官员依旧得到重用。而这些人的根基,早已深深扎在开封。如今要突然迁都洛阳,无疑会极大触动他们的利益,阻力自然非常大。

第三,历史上政治中心东移的趋势。从秦汉以来,政治中心一直有往东移的趋势,经济中心则是由北到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即使不被当时的人们所察觉,但却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如今赵匡胤想要逆趋势而动,成功的机率自然是大打折扣。

第四,赵光义的“在德不在险”的一剑封喉。无论赵光义出于何种目的,但他一句“在德不在险”,确实起到了一剑封喉的作用。但这句话过大地夸大了“德”的作用,忽略了天险、关隘、河流等对国防的重要性。不过占据了朝堂主要力量的文官信这个,这句话便无可辩驳了。

当然,赵匡胤之所以没能迁都洛阳,也与其本人迁都的意志不坚定、没有做好迁都准备密切相关。宋太祖预料到,开封养大军以维护安全,不出百年必耗竭民力。等到后来“靖康之耻”发生时,无疑印证了赵匡胤的担忧是正确的。


北辰飞雪


按照记载,赵匡胤迁都的意图,有以下四点:

一、“见洛阳宫室壮丽, 甚悦”。洛阳宫殿壮丽,毕竟是古都,前朝建筑尚存,比开封更具皇家气度。

二、“上生于洛阳,乐其土风,尝有迁都之意”。赵匡胤本人出生在洛阳,喜欢洛阳的风土人情,个人偏好。

三、“迁河南未已,久当迁长安”。迁都洛阳还不是最终的结论,将来早晚要迁都长安,洛阳只是权宜之计。

四、“吾将西迁无它, 欲据山河之胜而去冗兵。循周、汉故事, 以安天下也”。洛阳和长安有山河之险,可以免除都城防御大量养兵之弊。

四条理由角度各不相同,第一条是基于未来统一天下后,必然需要一个与之匹配的皇宫建筑,开封基础条件差,重新建耗费颇多;第二条纯属个人偏好;第三条基于现实,不能一步到位,分步实施;第四条才是最关键,都城的天险有利于防守,仿效汉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