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我国汉藏交流中的重要事件。这个故事的结果为人熟知,但唐蕃和亲却经历了三次请婚和一场战争。松赞干布的“追妻”路可谓一波三折。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文成公主入藏和亲是我国汉藏交流中的重要事件。这个故事的结果为人熟知,但唐蕃和亲却经历了三次请婚和一场战争。松赞干布的“追妻”路可谓一波三折。

吐蕃和松赞干布

《新唐书·吐蕃上》记录的吐蕃王朝在大唐“京师西八千里”,主要由西羌人组成,他们的祖先是鹘提勃悉野,他足智多谋吞并50多个羌族部落后成立吐发。因为“发”的读音与“蕃”相近,所以又称吐蕃。从地理位置来看,吐蕃位于现在的西藏,山谷常年结冰,天气恶劣,雷、雹、雪极其常见。吐蕃人“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妇人“以赭涂面为好”。

在吐蕃“强雄曰赞,丈夫曰普,故号君长曰赞普,赞普妻曰末蒙”,因此吐蕃统治者称赞普,妻子称末蒙。吐蕃政府设有大论(宰相)、小论(副宰相)、都护、整事等官职,以在臂前佩带的“章饰”区分贵贱。佩戴使用瑟瑟制作章饰的人社会地位最高,其次是依次以金、金涂银、银为制作材料的章饰佩戴者,用铜为材料制作章饰的佩戴者地位最为低贱。

史书中松赞干布的本名是弃宗弄赞,原名弃苏农,又称弗夜氏。敦煌本吐蕃《赞普传一记·八》中解释了“松赞干布”名字的来历。弃宗弄赞是吐蕃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任国王,他在位时确立了吐蕃文字、法律、政府设置、农牧生活、经济管理等基本规则。“举凡吐蕃之一切纯良风俗,贤明故事,均为此弃弄宗赞王者之时出现也。一切民庶感此王之恩德,乃上尊号曰‘松赞干布’”。所以“松赞干布”是吐蕃百姓给弃宗弄赞的尊称,取“严正沉毅”的意思,并不是他的本名。

第一次请婚

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向大唐请求和亲。想娶唐朝公主,这个想法肯定不是因为他单身,他在两年前已经迎娶了尼婆罗的尺尊公主。《新唐书•吐蕃上》中说松赞干布请婚的原因是“弄赞闻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公主,乃遣使赍币求昏”。突厥、吐谷浑都娶了公主,吐蕃也不能落后,因此也要“随大流”去唐朝娶个公主。

终唐一朝,少数民族部落请婚40多次,大唐向7个部落送嫁和亲的公主计16位。贞观八年之前,与东突厥和亲的是定襄县主(唐宗室女),嫁给始毕可汗的孙子阿史那忠。唐太宗虽然同意与吐谷浑和亲,但因慕容伏允未能入朝迎亲被下诏止婚,直到贞观十三年(639年)弘化公主(唐宗室女)才嫁给吐谷浑首领诺曷钵。

吐蕃“随大流”打了个结婚申请,可是请婚的理由却因为吐谷浑没有正式娶到公主显得不那么合理。松赞干布请婚的真正原因,还是希望通过和亲,实现政治地位的提升。毕竟大唐“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成为唐朝的女婿对巩固政治地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后突厥的毗伽可汗向唐朝请求和亲时曾对使者说,“今之所求,岂问真假,频请不得,实亦羞见诸蕃”。使者啊,你得给我带个话,我打了那么多次报告都娶不到唐朝公主,实在没面子。我也不求娶真公主(皇帝亲女或皇妹),只要是唐朝的送嫁公主,一定捧在手心里。再不嫁个公主给我,我在西域就要混不下去啦!

毗伽可汗只是想要娶个公主充面子,日子大概也还过得下去。有些部落首领没娶到公主,轻则众叛亲离,重则身死国灭。从西突厥分裂出来的肆叶护可汗与侯毗可汗同时向唐请婚失败,臣服其的大小部族听到消息后陆续反叛,西突厥战斗力大幅下降。贞观二十年(646年)六月,西突厥射匾可汗向唐朝求亲失败,部下阿史那贺鲁立即反叛取而代之。

《通典·边防·薛延陀》中记录了唐太宗对与薛延陀和亲的看法,将各藩部想与大唐联姻的心理活动说得清清楚楚。

以新得立为君长,杂居非其本属,将倚大国,用服其众。……彼同罗、仆骨等十余部落兵可数万,足制延陀,所以不敢发者,以延陀为我所立,惧中国也。今若以女妻之,大国子婿,增崇其礼,深结党援,杂姓部落更尊服之。夷狄人岂知恩义,微不得意,勒兵南下,所谓养兽自噬也。今不许其女,使命颇简,诸姓部落知我弃之,其争击延陀必矣。

西域各个部落其实都有能力与薛延陀一较高下,一直不敢动手是因为薛延陀的国君(夷男)是大唐所立,各部落害怕双方打仗时大唐出手救助。如果现在大唐与薛延陀确定姻亲关系,那薛延陀必定仗着是大唐女婿,收服其他弱小的部落。如果不与薛延陀联姻,则西域诸国知道薛延陀已被大唐抛弃,必然群起攻之。

吐蕃打的算盘,正是借着与大唐和亲,仗着“天可汗”的威名和大唐的国力,在西域做大做强。

此时的吐蕃还是一个新兴国家,离唐朝较远,几无交流。同时大唐刚扶持吐谷浑新王慕容顺建立政权,如果答应吐蕃和亲可能引起吐谷浑(与吐蕃接壤)国内动荡,因而大唐婉拒了吐蕃和亲的请求。吐蕃第一次请婚失败。


武力逼婚

吐蕃使者回国汇报时,把这次请婚失败的原因归结于吐谷浑。使者称在长安得到大唐天子的礼遇,已经同意和亲了,但是吐谷浑王入朝说服大唐不嫁公主。松赞干布听闻吐谷浑从中做梗,为防止周边部落认为吐蕃实力不济才被大唐拒婚,立即联合羊同进攻吐谷浑。吐谷浑无法抵挡联军的进攻,逃往青海。松赞干布乘胜追击,陆续攻克党项、白兰羌,最后陈兵20万在唐松州界。

同时,他第二次向长安派出请婚使者“言迎公主”,还放出大话,“公主不至,我且深入”。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收到松州都督韩威迎战失败的消息后,阔州刺史别丛卧施、诺州刺史把利步利就带着阔、诺二州归降吐蕃,引得其他羌部纷纷反叛投靠吐蕃。唐太宗闻讯立即派遣吏部尚书侯君集为行军大总管,与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右武卫大将军牛进达、右领军将军刘兰分四路共领5万步骑兵救援松州。吐蕃攻城十余日后,牛进达趁其不备,率领1万人“夜鏖其营,斩首千级”。吐蕃这才发现唐军战斗力了得,加上此时松赞干布的儿子贡松贡赞身亡,吐蕃大臣认为长期对外作战,物资供应不足,又无法及时攻克松州取得补给,力劝松赞干布撤兵,

直至8名大臣自杀相谏,松赞干布才从松州退兵。大唐经此一役认识到吐蕃战力,也未出城追击。

吐蕃退兵后松赞干布派使者入长安请罪,请罪之时还不忘第三次向大唐请婚。这次唐太宗同意和亲。关于松州之战和第三次请婚得允,西藏班钦·索南扎巴写的《新红史》(西藏通史)说是因为吐蕃获胜,才以武力威胁唐太宗同意和亲。这大概就是春秋笔法的实际应用,既然无法判断真实的胜负情况,我们只能关注战争的结果。松州战役最后吐蕃撤军,唐松州之围得解,吐蕃迎请公主也得到诏准。

迎亲是个智力活

贞观十五年正月,禄东赞(吐蕃大论)带着黄金五千两和各类珍宝入朝,代替松赞干布迎亲。阎立本的《步辇图》画的就是唐太宗接见禄东赞的情形。当时的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民间传说,以唐太宗为首的“堵门团”给禄东赞出了五道难题,禄东赞为首的“迎亲团”一一破解才得以迎回公主。

堵门团给的第一题是用丝带穿过宝石。太宗有一块宝石,宝石里刻出蜿蜒曲折的小通道,表面却只留有2个小孔,禄东赞要用丝带穿过这2个孔。禄东赞抓住一只蚂蚁系上丝线送入其中一个孔,轻轻吹气,蚂蚁就顺着通道从另外一个小孔中爬出来,完成穿线。

第二题是分辨马的母子关系。太宗将100只刚生了马驹的母马和马驹分开圈养,要求禄东赞给马驹找到妈妈。禄东赞先饿上马儿一天,再赶到一起,小马就主动跑去找母马。

第三题是要在一天之内吃光100只羊、喝100桶酒、揉制100张羊皮。禄东赞安排仆役边吃肉、喝酒边揉羊皮,一天之内全部完成。

第四题辨别公主,要在一群宫女之间找到公主,具体模式可以参考《唐伯虎点秋香》。禄东赞事先贿赂了公主近侍,打听好公主的样貌,顺利找出公主。

太宗很欣赏禄东赞的智谋,想要让他留在大唐当右卫大将军,并要把琅邪公主的外孙女段氏许配给他。禄东赞以家中已有妻子不敢再娶为由推辞不受,与文成公主一同回到吐蕃。

八千里入蕃路

要从长安到吐蕃,只能走唐蕃古道。从西安出发,经过天水、临洮,渡过黄河,翻过日月山,穿过切吉草原,经巴颜喀拉山、玉树清水河、唐古拉山口,到西藏聂荣,最后到达拉萨。一路上翻山越岭,行八千里路。文成公主从公元641年正月从长安出发,到西藏时已是643年六七月份,走了两年多。现代人想要从西安到拉萨,走高速转国道,也要跑上2700多公里,自驾2天以上。

一路上除了自然环境恶劣,行路困难,还有迎亲队伍的刁难,连公主的亲随都难以忍受。《西藏王统记》中记载“因念唐时遭受诸种留难,遂使公主上下人等,无人服侍,几近一月。公主从人皆出怨言,谓藏地号称俄鬼之乡,真实不虚,饮食服用亦将不继矣,公主闻之心中实难忍受。”虽然道阻且长,公主仍然一路向西。

文成公主行至赤岭(今日月山),从嫁妆中取出太宗送的日月宝镜。唐太宗送嫁时曾说,若是文成公主想家,持此镜就能看到长安盛景和父母亲人。可文成公主只在镜中看到自己和赤岭,泪眼涟涟。想到和亲重任,她摔碎日月宝镜,毅然进藏。碎成两瓣的日月宝镜化成日峰和月峰,成为汉藏分界。公主流下的泪水化为倒淌河,成为我国惟一一条由东向西流的河。

松赞干布听到公主西行,也率兵到柏海亲迎,按中原女婿的礼仪向李道宗行礼。同时他还对国人说,吐蕃从来没有娶过皇帝的女儿,要为文成公主建一座城。这座城经多次修缮成为现在的布达拉宫。松赞干布放弃居住帐篷的习惯,改与公主居住在宫室。又因公主不喜欢藏人“赭面”(以红颜料涂面),下令禁行。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王统世系明鉴》记载,文成公主的嫁妆除金银丝帛外,还有大量牲畜、种子。传说文成公主带了五色羊入藏,但途中遇到峡谷阻隔,只留下白色和黑色两种,所以现在藏区只有黑色和白色的羊。此外文成公主还带了佛经360部,奇珍异宝600种,各类书籍400余部。既有《公主大医典》这种医学著作,也有《尚书》《春秋后语》《孔子项托相问》等哲学作品,极大地促进藏族经济、文化、农业、医学等各方面的发展。

松赞干布的漫漫“追妻”路

文成公主入藏后,唐蕃之间维持了多年和平。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举行公开祭祀(《于阗教法史》)。吐蕃百姓在每年藏历四月十五的萨嘎哒瓦节纪念文成公主到达拉萨,以缅怀她为藏族百姓做出的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