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教我們立德的“量變與質變”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古人也早已認識到這點。

舉個最淺顯常見的例子:誰家考取功名時,大夥都會恭喜,說他家“祖上積德”,再誇張一點,就是“祖墳冒青煙”。荀子在《勸學》中說:“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言善行不斷積累,才形成德,有德才有神明般通達的智慧,讀書何愁不能金榜題名?

有人品德不佳,為非作歹,也享受諸多好處,日子過得挺滋潤,但那只是暫時的表象。

《易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出於此。德不厚,人就不能得到並承載“物”,這個“物”是身外之物,包括錢財、學業、事業等等,甚至包括愛情,愛情不是你生來就擁有的,所以是身外之“物”。錢財也非與生俱來,即便出生在富裕家庭,你用的錢財也還是父母或其他人的。而且錢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我們只要在這世間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掙錢用錢即可。所以錢財是一“物”。同理,學業要靠努力成就,事業要靠不懈拼搏,它們都是物,是身外之物。

由於失德,不守誠信、不負責任、不善經營,萬貫家財,也會盡數失去,甚至負債累累;

成績優異,考上名校並深造,因為背德,會被大眾唾棄,學歷再高,也難被世人認可賞識;

無德的貪官汙吏,即使身居高位,最終也會被打倒,失去權力,臭名昭著;

失德男女,再具有吸引力,玩弄無數女人或男人,也難以收穫幸福的愛情和美好的家庭。

這些反面教材,就是“耗損福報”的表現。條件好,只要失了德,到頭來也只是“無福消受”。同樣,反面教材裡的人物,半路知返,悔過自新,又從點滴善言善行做起,培養正德,量變到質變,境遇也會好轉。此之謂扭轉乾坤、逆天改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