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今天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元宵節。想起了童年時和奶奶母親及姐姐一起做面燈(燈盞)的情景。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以前人們喜歡過年,尤其是孩子,一是吃好的,穿新衣,放鞭炮。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最熱鬧的是元霄節,煙火、點杆、看燈、各種雜耍,記著在家裡有一項活動就是捏面燈,面燈也叫面盞,是用麵粉做的各種形式的燈盞,家家戶戶都做。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還記得在村的大街上中間(史某某)的門前盪鞦韆嘞,看誰蕩的高,記得是我家大哥和一個輩分大的史某某2人,他們幾人不分上下。

[圖片]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因那個時代沒有蠟燭,更談不上電燈啦。僅靠麻子油點燈,後來有了((煤油))。煤油也叫(洋油是進口的),小時候聽說是從外國進口來的。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民間傳說,元宵節的燈光是吉祥之光,能驅妖辟邪祛病。

一般是在正月十五下午開始捏,我們這地方是用黍子面加棒子麵用開水燙過之後捏的,現在還記得我的工作是做焾加油,用新鮮面花搓成一寸長,然後插入面燈中,再滴上幾滴香油,為什麼滴香油呢?那是為了後面好吃。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奶奶負責捏燈,把面揉好之後,分成好多塊,然後就捏成圓形的燈、雞燈、狗燈、魚燈等,最絕的是捏二個老頭兒、老孃兒(或叫老翁老婆),先用小塊面搓出胳膊腿兒四肢,再捏出頭,然後用小樹枝串成一個人形,他們還手捧著一個小燈,他們會放在正堂的桌子上,什麼寓意不清楚,估計是家裡的什麼神吧,把燈點亮之後,會在裡間屋的財神爺前放一盞,天地爺前放一盞,灶王爺前放一盞,祖宗神牌前放一盞,雞燈要放在閒屋裡或暗屋裡,說是讓它們找蠍子吃,狗燈當然要放在大門口,嘴裡還要嘟囔狗看門,這狗燈要有人看著等燃滅了再拿回來,要不怕有人順手給拿走了,畢竟那是好吃的東西,魚燈身上有好多個小燈,點亮後先放在一盆中,再放入水甕的水面上。

所有的燈燃完之後就收回來了,把未燼的燈焾撥掉扔在火中,不讓往外扔,說是怕招蠍子,把幾個面燈放在煤火邊上,一會就外焦裡嫩香噴噴黃澄澄的了,因為上面還有香油,那是特別的好吃。

那時團圓的氣氛、和睦相處的氛圍、高高興興的笑臉、歡樂祥的環境,現在還記憶猶新。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留住鄉愁——民間習俗——面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