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的軌跡,還要從2016年10月11日說起,熊貓乳品(832559)向浙江證監局報送上市輔導備案材料,與中信建投簽訂關於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的合作協議,正式啟動IPO進程。

2018年11月12日,熊貓乳品首次向中國證監會報送A股首發申請文件,預計當時發行不超過3100萬股新股,佔發行後股份總數的比例不低於25%。

按照這一規模計算,熊貓乳品發行價格或在16.12元左右,募集資金總額在5億元左右。熊貓乳品在首次招股說明書中提到,公司預計首次發行募集資金總額為6.21億元。

僅時隔兩個月後,熊貓乳業火速撤回上市申請,2019年1月9日宣佈“基於經營發展戰略需要,決定暫緩上市”。

在撤回上市申請後一年,熊貓乳品捲土重來再次挑戰IPO,2020年3月6日,熊貓乳品在證監會官網披露了更新後的招股書,擬登陸深交所創業板,發行股票不超過3100萬股,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證券。

這次雖然募投項目未變,但此次首發募資額較此前縮減11.03%。

熊貓乳品這一路的追著上市過程,實則看到了企業的辛苦。

其實“缺錢”是每家企業都面臨的考驗,只是看這個企業有沒有生“錢”的能力,上市其實就是想“借用資本來完成生錢,然後再把錢回饋給各個投資者的一個合規的良性循環”。

資金需求是企業謀求上市的主因。

其實辛苦的不止他們一家企業,只是熊貓乳品表現的“英勇+急躁”了些。透過動態看現象,那麼《乳業財經》通過熊貓乳品不停上市這個動態,看到了如下現象。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現象一:中、小企業在“拼命”突圍

2008年底,河南花花牛開始引進民營戰略資本,同時管理層和員工入股企業,隨後完成了公司的擴股改制。

2009年,時任花花牛市場部經理的張勇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中期目標我們三到四年要上市”。然而,“三到四年”後的2012年-2013年,花花牛並沒有上市消息傳來。

直到2018年1月,在當月17日-18日舉行的2018年客戶大會上,花花牛董事長關曉彥說,2017年完成了花花牛乳業集團產業鏈整合,集團上市工作的推進取得了新突破。2018年是花花牛關鍵年,集團如果上市成功,就能夠實現花花牛的跨越發展。但截止2020年也沒看到花花牛上市的其他大動靜了。

四川菊樂是四川省區域乳企的代表,四川菊樂成立於1985年,第二年開始推出純牛奶,在這條路上兢兢業業幹了20多年。

區域乳企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差異性,缺少新品。在發展過程中,企業的配套奶源設施、營銷團隊還相對薄弱。大多數企業在深耕產品上投入不夠。

不過就如同大部分乳企一樣,四川菊樂的地域性也十分明顯。據四川菊樂的2019年招股書顯示,公司2016年至2019年1-3月在四川省內市場的營業收入分別佔到當期公司總營收的98.43%、98.62%、98.47%和98.14%。

2017年申報材料時,菊樂食品募資4.85億元,2019年已經變成了5.60億元。

菊樂的產品區域就是重銷售輕研發,缺少大單品,過於區域化。

儘管菊樂在招股書中提到,產品創新是乳製品加工企業的重要競爭策略及重要利潤來源。但是,菊樂生產的香蕉奶、核桃花生奶和其他乳企的品類高度重疊。

其實說到這裡,又可以看出區域乳企產品的同質化現象確實比較明顯,比如廣州的燕塘乳業。

再看南京衛崗乳業,企業始創立於1928年,是一家中華老字號企業,目前為江蘇省最大的區域乳企,前身為南京奶業集團有限公司。2003年,南京奶業集團經南京市政府批准整體改制,從國有企業轉為民營企業。

在2017年董事長白元龍透露,目前衛崗乳業正在準備衝擊上市,而其也成為今年以來國內第四家有上市計劃的乳企。

據白元龍介紹,目前衛崗準備了兩條線的上市計劃,一方面鼓勵員工內部創業,幫助和扶持內部創客項目走新三板或創業板上市。另一方面,準備將衛崗乳業乳製品生產加工和銷售方面的業務整合上市。

由於改制等歷史原因,近年來衛崗乳業發展速度一度落後於國內一線乳企。

回看衛崗乳業的歷史:2016年底,物流業起家的白元龍成為衛崗乳業的新董事長,從2017年3月開始,他開始對南京奶業集團和衛崗乳業的股東結構同時進行梳理,南京奶業集團股東人數從33家減少至2家,白元龍控制的江蘇順源集團成為股東之一。

2017年5月8日,南京衛崗乳業股東也變更為白元龍和南京奶業集團,至此理清了股權結構的衛崗乳業實現了輕裝上陣。

雖目前在江蘇市場,衛崗雖然是最大的區域乳企,但在市場上份額上,衛崗乳業已落後於伊利和蒙牛、光明等“老大哥”乳企,甚至是以低溫為主的新乳業也是他們要面臨的對手。

除了以上點名的區域型,還有很多未點名的乳企都有上市的計劃和行動,而且蓄意了多年,但是至今,這些企業至今還沒有畫成上市這個“圓”。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現象二:強者愈發強

區域乳企如果想走出省外,前有伊利、蒙牛的壓制,後有當地品牌的擠壓,加上外資品牌的加入,如何提升銷售額、利潤率以及給股民交代,都成了企業經營的關鍵。

低溫產品是區域乳企的優勢,但是現在除了面臨伊利、蒙牛、光明這三家的競爭以外,還要面臨後起之秀新乳業的挑戰。

作為西南地區龍頭乳企,新乳業於2019年1月25日在深交所上市,新乳業多年來通過兼併收購的方式不斷擴張,並保持多企業品牌加產品品牌協同發展,堅持以低溫奶產品為主導,且產品創新、研發能力,尤其是加上“資本”的加持以後,勢頭更猛了些。

還有一家低溫企業,做的小而美,就是和潤乳業,雖然企業低調,但是產品表現能力很強,定位中高端,一線和新一線城市的渠道優勢很強。

尤其是疫情過後,消費渠道將會更偏重於線上,比如京東、盒馬、美團等線上APP將會是更多中高端、年輕消費群體的選擇,這時拼的不是“情感”,而是品牌和重資金的投入了,線上合作的流量導入,對產品的推送,也是很多一塊資金的投入。

區域乳企佈局想做到全國市場,是需要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工廠、奶源是“必備品”,全國的網絡佈局,高度互相認可的合作伙伴、電商渠道,全國性的品牌宣傳,更要有明星大單品。

新疆的天潤乳業,為什麼是上市後能活的不錯的區域乳企,一是因為天然的奶源優勢,二是有不斷創新的單品推出。即使有了資本的注入,但是他們也要面對,對外擴張的難處,新品推出後馬上被複制的尷尬。


追蹤“熊貓乳品”上市之路,我們看到了行業這樣的現象…

現象三:上市後,真的能撐住嗎?

2016年12月,美國知名做空機構渾水對輝山乳業做出的兩份調查報告,在報告中,輝山乳業被指存在欺詐行為。

2017年3月24日,輝山乳業股價暴跌,跌幅一度高達90.71%,創下港股歷史記錄,直到臨時停牌,短短1個半小時內輝山乳業市值蒸發320億港元。隨後,輝山乳業高達267億元的債務浮出水面。

這也是最著名的一個乳業崩盤事件,還有其他幾件也是業內所熟知的,此處省略幾千字。各種現象都是在做空機構“有理有據”的在講述,企業在“慌亂”中硬撐。

其實在這些事件中,並沒有誰對誰錯那麼清楚的界線,只是國內乳企自身長期穩定可持續增長的基因,以及出自身差異化“亮眼”的優勢,沒有那麼突出。

即便上市也可能無法達到預期!

像現在“滿身瘡痍”的科迪乳業,也曾有過亮眼的瞬間,小白奶帶給的一時之快。只是因為企業自身內部管理的混亂,對上市規則的不重視,高級管理層的人才不到位等各種因素,都在資本市場中體現了個淋漓盡致。

資本不是好玩弄,不好糊弄,如果單純想投機取巧,利用資本佔便宜,這是很難的,還不如不去走上市這條路。

但同時,資本也不是萬惡的,資本給予企業資金,如果企業可以先從修煉內功開始,前期規劃都做充分,不投機,進入上市的路途中會看到繁花盛開。

祝福那些正在努力上市的乳企,和已經上市了看到別樣風景的乳企。

也為“產品單一”、“客戶單一”、“品類單一”、“渠道單一”的熊貓乳品,喊一聲:“再接再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