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逝世31週年

今天是詩人海子(1964.03.24—1989.03.26)逝世31週年了。

一直覺得他是個年輕人,其實他要是活到現在已經成為58歲的油膩大爺了。

大多數人其實不懂得海子的詩歌,更不瞭解海子為什麼要放棄生命,瞭解一點的,可能只會念那幾句:面對大海,春暖花開。

海子留給人的可能是更多浪漫的美好,用自己的痛苦和不堪。不過,圍觀者並不關心,也不想去關心。我們向來有吸食逝者的傳統,這也是為什麼藝術家死了更值錢,我們全然不關心他們的痛。

有意思的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算不上海子的代表作,但是是流行文化裡的代表作。流行文化語境下的海子,和詩人海子,好像是又不是一個人。這三十年來,海子的面孔日漸模糊。

海子的詩。

海子的詩最好的應該是《亞洲銅》《麥地》、《以夢為馬》、《黑夜的獻詩——獻給黑夜的女兒》《日記》。

海子在八十年代初,好多詩歌都是自己油印出版的,後來陸續有媒體刊登,最早的正式媒體應該是內蒙古的《這一代》雜誌。到了86年,他還在自費油印詩集。

雖然苦,但那是個詩歌很單純的黃金時代。87年大型刊物《十月》已經開始登他的詩歌了。

我覺得海子雖然承接,朦朧詩,但是最像的詩人可能是美國的華萊士.史蒂文斯。他們共同的特點都是給生活帶來神性。無論是海子的麥地、海子,還是華萊士.史蒂文斯的罈子等。這是我個人的看法。

海子出來的時候,朦朧詩那批人,北島舒婷等,創造的高峰正好剛過去一段,整個八十年代中後期,這種先鋒的,帶有理想主義的詩歌很少了。海子雖然也像北島一樣,準備闡述宏大的主題,但是更在意神性。

海子的詩歌后來在流行文化裡散開,不好說是好事還是壞事,但是關聯性肯定有,比如海子的行為特別符合後來富裕起來的中產階級的生活模式,比如他去西藏神遊 啊,暢想大海邊與世無爭的生活啊,西藏,孤身旅行。遠方,這都是後來中產階級青年的標配吧。許巍也是這樣。中產這個標籤我可能表達不準確。大概的那麼一群人吧,龐大的一個群體。

海子自殺以後,實際上是有個“造神”現象的,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的,可是在詩歌史上,我覺得,他可能跟北島還有距離。當然他如果活著可能也會進步甚至是超越前輩。可是他所有的詩歌,我在看了北島後來的詩歌以及對詩歌的體會,我認為還是有差距的。北島的《黑色地圖》等,超越了《回答》等早期作品。

不管怎麼說,海子之後,無論詩歌還是詩人,都大不一樣了。

生活進入了商品社會,詩歌什麼的,如果沒有跟流行文化掛上鉤,就很難在社會層面上引起注意了。


海子逝世31週年

海子隨手寫的三行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