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做选择,而不是替他做决定,巧用“沉锚效应”让孩子更优秀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需要为自己的决策负责,就算是孩子也好,他们也是迟早要独自去面对这个世界,可很多的父母偏偏喜欢抢着给还做决策,剥夺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老张家的孩子,4岁多的时候,老张每次带着他出去探望朋友给,他都会要求孩子和别人打招呼。

像有一回,去的是一个不是很熟的朋友家做客,主要是因为工作的原因,要去拜访一下。老张家里当时没人看孩子,就索性带着孩子去了。等到了这个朋友家做客的时候,老张就发现孩子有点认生,不大想叫人。

让孩子做选择,而不是替他做决定,巧用“沉锚效应”让孩子更优秀

出于礼貌,老张就一直催促着孩子叫人,就这样孩子被逼着叫人。就是从那次开始,孩子每次去别人家不用老张说,他就开始叫人了。起初老张觉得是孩子长大了,但是他发现孩子每次叫人都是没有表情的,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项工作一样。

其实,这是因为孩子陷入了沉锚效应,他并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人,只是知道这是要做的事情。什么是沉锚效应?它讲的是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受到以往经历的影响而没有办法很好地做决策,人的思想就像沉下去锚一样,固化的思维没有新的创意出现。受沉锚效应影响的孩子,大多都是固定型思维的人,他们的思维被僵化,不愿意创新。

那么,为什么孩子容易受到沉锚效应的影响?

1、父母帮孩子做决定

孩子容易受到沉锚效应的影响,其核心原因就是父母孩子做决定。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他没有办法控制,更多的时候都是父母在其身边帮忙。有些父母不懂得引导,就会习惯性地给孩子做决定了。

比如孩子的穿着打扮,父母直接给孩子决定好了今天穿什么,明天穿什么。父母习惯性地帮孩子做决定后,孩子的思维就会固化,他不擅长思考。

遇到了什么事情,就会先去思考父母之前是怎么教的,然后跟着父母的来。这就导致孩子陷入了沉锚效应,他没有做决策和创新的能力,只懂得跟随父母的想法来。

2、父母过多的暗示

有些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帮孩子做明确的决定,却在言语中不断地暗示孩子,因为有些父母他们就是希望孩子选自己心中预设好了的想法,但是他们故意不说自己的答案,而是暗示孩子来选择。

比如孩子去买鞋,看中了两对鞋子,不知道选哪对。母亲表面上可能会说,这是你的鞋,你自己选择。然而又会暗示到:“我觉得这双鞋它的花纹不错,而且现在夏天,穿它会比较舒服”。

这种带有暗示的话语,就像锚一样沉入了孩子的心中,孩子就会受到母亲的影响,在选择的时候会更加偏向于母亲所想要的那个答案。

那么在生活中,父母该如何巧用“沉锚效应”?

既然沉锚效应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思想固化,那父母们是不是就都不能帮孩子做决策,时刻谨防沉锚效应?其实沉锚效应也是有好的一面,如果父母懂得如何巧妙地运用,还能够给孩子起到很大的帮助:

1、严于律子,同时也要严于律己

很多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时候,有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没有读多少的书,你要好好读书,不要想父母这样,我们都指望你了。

看起来是在鼓励孩子,但是喜欢说这样的话的父母,大多都是严于律己,对待孩子很严格,却对自己很宽松。一边要求孩子要好好读书,自己则一边在看电视,玩乐。父母在严格地对待孩子的同时,也要对自己严格。父母越是优秀,那么孩子也会变得优秀。

其实这也是沉锚效应在起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在无形中植入到了孩子的脑海之中,让孩子在做事的时候,他们也会习惯性地仿照着父母的行为来做。所以,当父母越优秀的情况下,孩子也会变得优秀。

2、给孩子做选择

关于沉锚效应,在销售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例子,讲的是两个销售员他们都在卖一个产品,但是一个业绩很好,一个却不怎么样。 于是销售主管就去观察他们两个人的说话的方式。

发现其中一个总是问别人要不要买一个,另外一个则问到是要买一个还是两个。而问到买一个还是两个的这个销售员的业绩明显要好更多。

这就是用的沉锚效应,让顾客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落入到销售员预设好的陷阱当中。同样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是可以用沉锚效应。比如中午孩子不肯吃饭。父母就可以为孩子,先喝汤还是先吃饭?不管是哪一种选择,都代表着孩子要吃饭,面对这种选择孩子有可能会说先喝汤。

关于沉锚效应,父母要记住凡事尽可能不要自己替孩子做决定,多让孩子自己来做,同时要做好孩子的榜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