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古代《京本通俗小說》裡有一則故事叫《碾玉觀音》,講的是宋代紹興年間鹹安郡王府織女秀秀和碾玉匠崔寧的愛情故事。

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

“數中一個後生,年紀二十五歲,姓崔名寧,趨事郡王數年,是升州建康府人。當時叉手向前,對著郡王道:‘告恩王:這塊玉上尖下圓,甚是不好,只好碾一個南海觀音。’郡王道:‘好!正合我意。’就叫崔寧下手,不過兩個月,碾成了這個玉觀音。”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和田青玉觀音像

治玉

宋元話本小說《碾玉觀音》中將玉器製作稱為“碾玉”。

明代張岱的《陶奄夢憶》裡則說:“吳中絕技,陸子岡治玉第一”

為什麼古人將玉器製作稱為“治玉”、“琢玉”和“碾玉”,卻偏偏不叫“雕玉”呢?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清乾隆白玉年年有餘如意紋蓋奩

要想解答這個問題,首先需要正確理解中國古代的治玉方法。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臺北故宮藏明代子岡款白玉海屋添籌方盒

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的治玉方法並不盡相同,分別存在各自的特點。

比如新石器時期紅山文化玉器的製作,因為所用玉料以蛇紋石質岫巖玉居多,因此刮磨工藝的運用就非常普及,所以紅山玉器的表面因刮磨而產生了獨特的瓦溝紋,這種工藝特徵不僅成為了紅山玉器的一種鑑定依據,也反映出上古時代玉器的一種製作方法。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牛河梁出土的紅山文化勾雲佩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臺北故宮藏紅山文化勾雲佩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紅山文化玉器的瓦勾紋

到了夏商周時期,青銅砣機成為主要的琢玉工具,雙勾碾法、一面坡法的雕琢工藝漸成主流。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上海博物館 商 玉璜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天津博物館 商 黃玉鳳形珮

戰國時期由於鐵質砣具的普及和應用,治玉工藝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玉器造型紋飾愈加精準,透雕、鏤孔得心應手,線條遒勁有力,鑽孔勻稱光滑,在剔地打磨和表面拋光技藝達到了很高水平。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曾侯乙墓出土戰國時期龍鳳紋四聯玉佩

由此可見,中國古代玉器的製作工藝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日趨完善的。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美國芝加哥博物館

新石器時代的琢玉工藝相對簡單,後來因為銅、鐵等金屬工具的運用,治玉工藝流程逐步複雜,這種傳統治玉方法經過古人的不斷總結與完善,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古代玉器製作工藝流程。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天津博物館 新石器紅山文化 黃玉鴞形珮

對於先秦時期玉器製作的稱謂,《毛詩故訓傳》中解釋道:“玉曰琢,石曰磨”。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美國哈佛博物館藏戰國雙聯玉佩

之所以古人將玉器製作稱為“治玉”、“琢玉”和“碾玉”,是因為古代那些巧奪天工的精美玉器,並不是用現代高轉速、高硬度的電動工具雕刻而成。而是先用硬度高於玉石的金剛砂、石英等礦物製成“解玉砂”,然後將解玉砂輔以水使用低轉速的人力工具來慢慢研磨琢制堅硬的玉石,並最終將玉石琢製成所設計的器型,因此才有了治玉、琢玉和碾玉之說。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解玉砂

《詩經》中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這裡的“他山之石”就是指解玉砂的砂礦。

南宋《百寶總珍集》中寫道:“碾玉邢砂出河北,水晶瑪瑙及諸工,若無此物碾不成,體似潮砂灰撲撲。”

這裡不僅對解玉砂的產地、成分和特徵進行了介紹,而且明確指出“若無此物碾不成”,由此可見宋代以來就將古法制玉形象地稱之為“碾玉”。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遼代金鍊白玉竹節紋舍利瓶

古人治玉源於製作石器,切、磋、琢、磨是製作玉器的基本工藝程序。

切、即解料,解玉要用無齒的鋸加解玉砂,將預料分開;磋是用圓鋸蘸砂漿修治;琢,是用鑽、錐等工具雕琢花紋、鑽孔;磨,是最後一道工序,用精細的木片葫蘆皮、牛皮蘸珍珠砂漿,加以拋光,玉器便發出凝脂狀的光澤。

這套制玉技術,在商代已為工匠們所掌握。今天的玉雕技法,總體還是採用切、磋、琢、磨四種基本方法。

對於古代玉器的這種製作方法,先秦稱之為琢玉,宋代稱之為碾玉,古人則將這種玉器製作泛稱為治玉。

清代李澄淵所著《古玉圖說》就記載了古人治玉的全過程,從備料到成型大致要經過13道工序。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美國洛杉磯博物館藏唐代玉鳥

玉器的生產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工藝過程,每件玉器的產生都需要經過採玉、取材和施藝三個階段,其中也包括了工具砣機的製作和解玉砂的採集加工。

由於玉料質地非常堅硬而且韌性較大,所以在古代,玉匠治玉的艱難程度是難以想象的。

不僅需要極為高超的技藝和智慧,同時還有要有極大的耐心與毅力,尤其在精緻細節的製作中,稍不留神就可能前功盡棄。

現代女作家霍達的著名長篇小說《穆斯林的葬禮》中,一開篇就描寫了民國琢玉匠人因失手損壞即將完工的玉雕精品而命喪黃泉的情節。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臺北故宮博物院

所以說在沒有電力工具的古代,完全憑藉手工和耐心能琢磨出如此精彩的玉器,真是智慧古人無數心血的凝聚。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清代白玉鏤雕靈仙祝壽圖蓋瓶

現代的玉石雕刻則使用了效率更高的電動工具,旋轉的鑽頭由電力驅動,更高速也更穩定,堅硬的“解玉砂”也被粘固在了鑽頭之上。

這樣加工起玉石會有一種行雲流水、削金斷玉的高效和便捷,往往古時候經年累月才能完成的一件玉器,現在也許幾天就能完工,所以現代玉器加工被形象地稱為玉石雕刻。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故宮博物院

但是正是因為古代生產力水平的侷限,古人為琢制一件完美的玉器作品,往往會不惜耗費數年甚至數十年的時間去精心雕琢。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卻產生了大量美輪美奐令人歎為觀止的古玉精品,不得不說這的確是古人智慧和心血的結晶,當我們在欣賞那些美不勝收的古代玉器的同時,更應當對中國古人的精湛技藝和工匠精神肅然起敬。

清代李澄淵《古玉圖說》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製作解玉砂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切割玉料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切割玉器雛形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修整玉器外形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磨細玉器表面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挖空玉器內部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琢磨表面紋飾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玉器打鑽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玉器鏤雕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玉器打眼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玉器拋光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玉器精拋光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清代白玉饕餮紋方觚

【  為何古人叫“治”玉而非“制”玉?】

清代白玉雕母子擺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