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前段時間,微博上有這樣一個熱搜話題:父母總哭窮會導致孩子自卑嗎?

評論區全是清一色的回答:“會!”

其中,有兩條留言都獲得了超高的點贊:

網友@過氣女星翠蘭說:我出去吃好的,不敢告訴爸媽,會被罵浪費錢,但是我對象可以跟他爸媽很坦白的說,今天去吃了什麼好吃的。相比之下,我就很自卑。

網友@不解釋不反駁說:我花錢永遠大手大腳,想要的東西也很多。我知道,這是小時候想要的東西沒有被爸媽滿足的原因,我知道這種習慣不好,但就是改不掉。

父母哭窮的初衷,是為了讓孩子知道賺錢不易,不要肆意揮霍,體諒父母的辛苦。可如果過分地跟孩子強調家裡窮,會給孩子一種很強的心理暗示:我很窮,我比不上別人,我不配擁有好的東西。

心理學家李雪說:“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若父母沒有覺知,把匱乏感和愧疚感傳遞給孩子,那麼孩子未來跟金錢的關係也將沉重而艱難。

心窮的孩子,一生都很難過得輕鬆。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貧窮的種子,是怎麼深入內心的?

知乎上有個提問:被刻意窮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一位匿名網友分享了自己的故事:她是家裡的獨生女,父母是普通的工薪階層,家境不錯。

幼兒園的時候,班裡流行玩芭比娃娃,她特別想要一個。可無論她怎麼請求,媽媽就是不給她買,還反覆強調,已經花了很多錢在她身上,不能再多花錢了。

當別的小朋友都有娃娃,就她一個人沒有的時候,那是她第一次清晰的感受到,一種自卑的情緒在心中蔓延。

她說:“我沒有要求父母給予我多麼優越的條件,只希望他們能夠給予我能夠生存下去的安全感與信心,但是沒有。

高考那一年,她放棄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僅僅因為父母跟她說學費高……其實,明明家裡有兩套房、一輛車。

在父母刻意哭窮中長大的她,變得敏感、脆弱、玻璃心。實在是難以想象,父母的窮養給她造成多大的心理陰影。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哭窮並不會讓孩子變得更優秀,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父母自以為用哭窮,來誇大生活的不容易,卻忘了貧苦的種子,一旦種進了內心,早就根深蒂固,深入骨髓。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哭窮,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個故事,感觸特別深:

一個小女孩,很希望能有件自己的衣服。因為她穿的,都是姐姐們不要的衣服。

有一天經過一家店,她看中了一條公主裙,很喜歡。

店員說,不買就不要試。媽媽看了看那條裙子的價格,298元,斜著眼深深地剜了她一眼。

小女孩說:“那個眼神,我永遠都記得。那之後的很多年,再遇到好看的裙子,我只能遠遠地看著,腦子裡不斷回想媽媽的那個眼神。

還有一次,桌子上放了一個新娃娃,她以為是媽媽給她的考試獎勵。媽媽卻說:娃娃是給朋友女兒的,謝謝他們的照顧。

看著心愛的娃娃不屬於自己,她傷心難過了很久,因為媽媽從來沒有給她買過新的玩具。

打那之後,她就這樣一種感覺:好東西似乎永遠只屬於別人,我配不上。

童年願望的一次次被打壓,從未被滿足過,只好把所有得不到的原因都歸結於“我不配”。

殊不知,不配感,是孩子不幸開始,傷孩子一生。

常常對孩子哭窮的父母,很難養育出自信的孩子,會讓孩子覺得低人一等,卑微到塵埃裡。

父母要做的,不是刻意哭窮和打壓,要讓孩子知道,有些東西只是暫時無法得到,並非你不配,你配得上一切美好。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小時候得不到滿足,

長大後會報復性消費

《做家務的男人》有這樣一個情節:

袁弘問妻子張歆藝:如果能讓你回到過去,重新活一次,你願不願意?

張歆藝說:“我不願意,我小時候太苦了。”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中學時期,她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牛仔褲,衣服全是她媽用舊毛衣織的,連鞋子都是穿爸爸穿過的。

有一次,她看中了一雙小白鞋,特別想買,只要99塊。媽媽許諾她,考試考到班上前幾名,就給她買。

為了這雙小白鞋,她將玩耍的時間,全都放在學習上。然而,媽媽並沒有兌現她的承諾。

張歆藝說:“我沒那麼用功的念過書,考到全年級前幾名,可我媽還是沒有給我買。”

從那時候起,小白鞋成為了她心裡的執念。她暗自發誓,等到長大之後,自己掙了錢,一定要給自己買好多好多的白球鞋。所以到現在,張歆藝的鞋都是白色的,而且她有很多很多白色的鞋。

原來童年時期的匱乏感,帶給孩子的傷害竟這麼大。

心理學上,有一個說法叫做補償心理:幼時得不到滿足的,長大後超過限度的滿足。

這是一種童年的心理創傷,對一個人的傷害貫穿歲月,烙印在心底,很難徹底根治。

一邊喜歡過度消費,囤積東西,一邊又會感到愧疚不安,內心的空洞成加倍的放大。

當孩子帶著這種匱乏感走向成年,走向社會,註定一生都不會輕鬆。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好的教育,是及時回應孩子需求

心理學家李雪,曾經講過她自己的童年經歷。

小時候,她的家庭條件不算富有,但是她的爸爸卻給她營造了一個富足、快樂的家庭氛圍。

有一次,在放學的路上,她看到有賣小龍蝦的,很是好奇。

於是,她跑去跟爸爸說:“小龍蝦好可愛,我要買一隻小龍蝦當寵物。”爸爸沒有因為她提的要求指責她,而是耐心地問道:“你要幾隻。”

小李雪說:“我要一隻就行。”結果,爸爸給她買了3只小龍蝦。手裡拿著小龍蝦的她,覺得無比幸福。

她說:“我爸爸是一個好爸爸,我提出的要求他都會盡可能滿足,是他給了我富足的感覺,我的人生才不會感到匱乏。

父母養育孩子的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未來

一個心窮的父母,他會不知不覺將這種匱乏感傳染給孩子,像一把無形的枷鎖,牢牢地把孩子困住。

而一個內心豐盈的父母,他會及時回應孩子的需求,讓孩子感受到被滿足的感覺,更有底氣去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

寫在最後:

《當我遇見一個人》中有這樣一段話:“有能力,願意滿足,就輕鬆愉悅地盡情滿足。沒能力,或者不願意滿足,就坦然相告:我暫時沒有能力滿足你,或者“我捨不得花那麼多錢。

無論貧窮還富裕,請一定記得告訴孩子:你值得擁有一起最美好的東西,如果暫時不能擁有,以後也一定配得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