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家庭教育中,有这样一种常见的现象:妈妈对孩子不断地叮嘱,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督促。平常上学还好,一到了放假,那基本上算是狂轰乱炸!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比如,作业写完了吗?怎么又在看电视?别玩游戏了!都几点了还不睡?快起来吃饭……

  可是无数的苦心唠叨背后,换来的却是孩子越来越磨蹭,越来越不听话。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有这样一个观念,那就是孩子不听话,绝对是孩子的问题。

  对此,更有调查显示,有的孩子在谈到妈妈的态度时,就会说,

  反正我说什么她都不听

  反正什么都是我的错

  反正她觉得我什么都不好

  不难发现在冲突很多的家庭中,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常常说“反正”两个字。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那么,“反正” 到底代表一种什么心理?

  对此,壹心理小楼老师指出,“反正” 的出现,代表期待别人做一些事,却得不到的经验。人们会在期待落空时感觉到难过,感觉到伤害。有过这种经历的人,为了不让自己再受伤,不再那么难过,会逐渐放弃自己的期待。他们会对自己 “期待” 的那个人,说 “反正”。这不是一种对抗,反而是一种求助,希望对方能帮助自己减少伤害。当一个人常常用这个词和父母沟通的时候,也预示着,他会渐渐减少和父母的交流。

  因为人会渐渐在心理上疏远那些总让自己 “失望” 的人,总是让自己受伤的人。而父母却会错误以为,孩子开始 “叛逆” 了。

  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是父母的指导,而不是无谓的唠叨。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那么,指导和唠叨有什么区别呢?

  我们先来分析“指导”这个词意,指导是亲切的,是言简意赅的;唠叨则往往会有责怪、警告的成份。指导是一种促进,是引而不发,鼓励孩子独立处理问题;而唠叨常对孩子表现出不尊重和不信任。

  指导的后果是孩子情绪稳定,心情愉快;而唠叨则是反复的单调刺激,使孩子厌倦、反感、苦闷。唠叨的结果会形成孩子行为惰性,你不说几次,孩子就不会去做。这种恶性循环,还会导致子女独立自主的积极个性被破坏。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什么是“唠叨”?

  不只是孩子,大人看见这个词就一个想法:烦!

  其实,唠叨是父母过于焦虑的表现。表面上来看,父母的唠叨是为了孩子着想,但本质上是自身过于焦虑的表现。

  无法解决孩子的问题。当孩子出现某些问题时,家长没有很好的处理方法,不知道应该如何去解决,只好不停地唠叨了。

  对孩子有刻板印象。没有耐心倾听孩子说话。家长总是按照成人的处事原则来判断孩子的对错,忽视了孩子的发展特点。

  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不少家长在孩子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所有希望,当孩子没有按照自己期待的步骤去做时,就希望通过督促来引导孩子。

  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家长觉得孩子还小什么都不会,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过分的担心导致不停地嘱咐。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作为父母的你,该如何避免过度的唠叨呢?

  不要信口开河。比如说,规定孩子做好作业再开饭,但有的父母话虽讲出去了,可心里又怕孩子肚子饿,就没事找事地说:“你饿不饿?““快做快做,饭都凉了。你还想不想吃饭?“诸如此类自相矛盾的话,反映了自己感情的软弱,说话不算数,没有威望。克服唠叨,首先在对孩子讲话前要经过一番理智过滤,不能信口开河。

  不要强行命令。多和孩子讲悄悄话,家庭语言的低声调是亲子关系和谐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利于避免气氛恶化。如果让孩子做什么事,可以用亲切的语言在他的身边轻轻地告诉他,尤其对幼小的孩子,这既是命令,又是感情的信任,悄悄一句话比你大声喝斥的作用大得多。

  3、不要事事叮嘱。如果事无巨细都反复强调叮嘱,结果会适得其反。特别是对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有一定的逆反心理。有时更容忍不了父母的过度唠叨。

  或许有的家长说了,不唠叨实在忍不住,孩子老记不住事,而且根本不听话呀,不然谁愿意唠叨呢?下面2个办法家长们可以尝试一下。

科学育儿丨别总拿“唠叨”当指导 这位妈妈你闭嘴吧!

  1.简单用词

  比如孩子看电视看很晚,大部分家长都会说“我跟你说了多少次,晚上11点必须睡觉”“半个小时前,我就提醒你关电视睡觉,你还在这一动不动,到底要我说几遍?”“赶紧关电视睡觉”……

  事实上,与其长篇大论,不如只说一句“11点了,该睡觉了!”然后就别再跟孩子说话,而是站在孩子边上,盯着他,示意他关电视。这样的话,家长省了口舌,孩子也更容易做出实际行动,而不是一边嘴上说着“知道了”,一边还是照做不误。到最后被说毛了,还来一句“真烦,一天天唠叨个没完!”

  2.文字提醒

  孩子越大,自尊心越强。如果不是什么大原则的毛病,就不要当面指出。不然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一无是处,总是各种问题。时间长了,容易对自己产生自我否定,从而对什么都没信心。

  可以利用文字跟孩子对话,关于学习和生活中的建议,都会时不时写个小纸条提醒孩子。这样既避免了伤害孩子自尊,又会让孩子觉得很温情。

  作为父母,初衷都是希望孩子好,但有时候我们的表达方式确实很重要。愿您说出的每一句话,都能被孩子温柔倾听!

  在公后台留言,写下您想要咨询的儿童成长问题,将会有专业指导老师进行免费答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