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青岛 记忆中的广东路

我认识青岛,是从广东路开始的。1952年春,我从老家来青岛治眼疾,就住在广东路2号姐姐家,一住两个月,对市北区有了初步的印象。1957年我来青岛读高中也是住在这里,直至1960年搬到四川路为止。虽然4年的时间并不长,但我对广东路的一楼一院,还是了解的,不过时间久了,记忆有些模糊。

广东路,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马路,东与武定路顶头成为“丁”字形,自东至西中间穿过甘肃路、陵县路、馆陶路,到莱州路戛然而止。由于东高西低,马路像一条黑色瀑布,就有一波三折之感;两旁稀稀拉拉的刺槐像缺乏营养一样,瘦弱而细矮,偶尔有一棵大的刺槐,也是孤寂而又寂寞。正如这条路,名不见经传,路窄而不气派,所以非常平凡。

精彩青岛 记忆中的广东路


记得广东路2号和武定路拐角是一个小杂货铺,还开一个茶炉,每到早晨,茶炉哨子“吱吱”响的时候,人们提着暖壶或铁壶来打开水,就有一时的热闹景象。小铺一对老夫妻经营,他俩有50左右的年龄,女的长得不错,圆脸大眼睛,虽然老了,风韵犹存,她伶牙俐齿,能说会道,全凭她应付顾客。

男的长得老相、矮粗,像一头老黄牛,不言不语,只知默默干活。星期天,我有时来这里坐坐,知道老两口没有孩子。有一次,没有顾客,老太太对我说要过继我二哥,我想不过说说而已,我说你对我二哥说去,她没有吱声就干别的去了。此事至今记得,偶有所思,就写过一篇文章《杂货铺的老夫妻》发在2015年《半岛都市报》上。

广东路2号至甘肃路,临街是一排普通二层楼房,红瓦灰墙,既不突兀,又不里竖外拐,整齐的一排。现在都被林立的大楼所替代,给人一种旧貌换新颜之感。记忆中,广东路2号,楼下是一个过道,进去豁然开朗,一个大院开阔了视野。大院地势东高西低,有一种倾斜之感。大院分前后两个院,前院有二十几户人家,后院又套着一个小院,严格说有3个院,形成“品”字型。

精彩青岛 记忆中的广东路


院内大都是平房,在这里居住的一般是工人、小职员、小学教员、舞女,还有拉洋车的,做小买卖的。我来城市读书,没有朋友,星期天感到很寂寞,恰巧,比我小一岁的姜英年就住在小院里。姜英年父亲下落不明,母亲是市北区某校的一位小学教师,母子相依为命。

他初中毕业考高中名落孙山,不要看他没有考上高中,其实他聪明好学,多才多艺,尤其二胡拉得相当出色,有时夜深人静,拉一曲刘天华的《病中吟》,毫不夸张地说,使人听了涕泪四条;象棋下得也不错,没事在家研究《梅花谱》《象棋残局》等,我借他的《梅花谱》看过,不过我常常败在他的手下。那时无以为乐,星期天下象棋,打灯谜,逛第三公园,打发那些寂寞的岁月。

后来,他考入青岛造纸厂技校,毕业留厂工作。我搬家之后他也搬了家,再没有见到他。我曾多次在报纸发表文章提到他,但都没有得到他的回应和消息。2015年,专门写过一篇《闺蜜英年》的文章,发在《半岛都市报》上,也没有回音。只留下一段美好的记忆。至于拉洋车的和舞女的故事,我写过一篇《洋车张》被多家报纸转载,不赘。

我姐姐住平房,那是一间日式建筑,门是拉门,面积有12平米,还有个小吊铺。因地势高,西窗和隔壁警备区宿舍二楼的东窗户相对,常有军人的身姿映入眼帘。警备区宿舍建于1950年代初,一般是三层楼房,大部分住的是校官。青岛警备区在武定路上,1955年军人授衔后,每当上下班,一队队军官穿着整齐的服装走在马路上,皮鞋踏得马路“咔咔”作响,庄重严肃,雄姿焕发,很吸引姑娘们的眼球。

精彩青岛 记忆中的广东路


那时姑娘择偶有一个顺口溜:一军官,二机关,三工人,四教员,至死不嫁庄稼汉。这反映出姑娘择偶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由此我想起一则笑话:一位漂亮姑娘找了一位上尉,另一位平平姑娘找了一位少校。遭到漂亮姑娘妈妈的批评:人家某某长得不如你,找了个“两吊一”,你却找了个“一吊三”,多丢人!所以社会形态不光是莺歌燕舞。

广东路2号对面好像是仓库之类,不过有一个军用合作社,不大,东西价廉物美,但必须有军人证才可买到,是专供警备区家属的。这条路大约有十几米宽,自上而下是斜坡。著名儿童诗人王玉住在28号。王玉,1939年生于山东平度,自幼跟随父母来到青岛,就住在这里。1958年在青岛九中读高中时,开始在《前哨》发表儿童诗,以后陆续在《上海文学》《北京文学》《诗刊》《湖南文学》《人民日报》《少年文艺》《小朋友》等刊物发表儿歌、儿童诗。近些年结集出版了26本儿歌、儿童诗集。1965年,王玉下乡到莱西插队,后结婚生子并定居,退休时是莱西文化馆专业作家。


过甘肃路是广东路34号大院,地势南高北低,平房错落有致。我有一个朋友张云希住在这里。张云希,1959年青岛师范毕业任青岛24中学初中语文教师,语文教学有其特色,因而曾任该校教务主任,其妻子袁封萍任市南区某小学教师。

34号对面是青岛警备区宿舍。广东路和陵县路拐角曾是青岛市北区委、区政府大楼,不过正门开在陵县路上。

青岛国术馆是广东路一道亮丽的风景,古老的建筑,斑驳的墙面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史料显示,青岛国术馆创建于1929年9月12日,由时任青岛市长的马福祥兼任馆长,李郁庭担任副馆长。1930年3月1日,《青岛市国术馆月刊》创刊,并提出“用国术的刀剑,斩断不平等条约的束缚;用国术的枪棍,打倒帝国主义侵略”的口号。

精彩青岛 记忆中的广东路


1931年,沈鸿烈出任青岛特别市市长,他对国术馆特别重视,提出由政府出面,社会各界捐助,在广东路建设功能齐备的青岛国术馆并兼任馆长,有武林高手杨明斋、高风岭、常秉毅、秘道生、尹玉章、纪炎昌、韩冠英等出任教练。同期,胶县、平度、即墨县相继成立了国术馆。国士之风昌盛闻名遐迩,当时仅青岛市区国术教习所就有151出之多。

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期间,武术教习活动受到极大的限制,但民间活动从未间断。青岛虽然在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下,但武林高手层出不穷,如王子平、韩桧生、杨明斋都长期在青岛待过。其中,王子平,早年称“千斤神力王”,在济南力挽水车,在青州高举磨盘,来青岛后曾拳打美国拳击手阿拉曼、德国举重名手柯芝麦,摔倒日本柔道名手宫本,一是名声大噪;杨明斋,精通十八班武艺,独行“孙膑拳32手”,又擅硬气功,如“铁板桥”、“油锤贯顶”等。和王子平一样都是一代武林高手。

青岛女剑客栾秀云更是了得,1934年,著名作家郁达夫来青岛休假,受邀到国术馆参观,看了栾秀云的剑术表演,应约题诗:“堂堂国士盈朝野,不及栾家一女郎。舞到剑飞人隐处,月明满地滚青霜。”一时传为佳话。

抗日战争期间,原国术馆副馆长、青保总队长高芳先率领青岛部分国术馆人员,参加青岛崂山抗日游击队,报国杀敌,立下一定的功劳。

俱往矣,历史如云烟。但是,国术馆却是青岛国术发展的一座丰碑。

(作者简介;作者侯修圃 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作协会员、青岛当代文学创作研究会名誉会长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