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南陳是中國歷史上南朝的最後一個國家,為陳武帝陳霸先在公元557年建立,歷經武帝、文帝、宣帝、後主四任皇帝,享國32年,最終被隋朝所滅,南北朝結束,中國結束了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長達400多年的大分裂時期,實現了統一。

對於南陳來講,結果是國家被滅,對於隋朝來講,結果是自己統一了全國,那麼隋滅陳之戰為什麼會出現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呢?

我認為當疏於應對的南陳對上精心準備的隋朝時,南陳完敗完全就成了意料之中的事情。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一、隋滅陳之戰前,精心準備的隋朝

南北朝初期掌握政權的是東魏、西魏以及南梁,但是到了後期,主要的勢力已經變成了北周、突厥以及南陳。公元577年,北周滅北齊,北周宣帝死後,當時身為丞相的楊堅掌管朝政,隨後接受登基的北周靜帝禪讓,建立了隋朝。

也就是說,南北朝末期最後的主要政權又變成了突厥、隋朝以及南陳。

1、結合局勢,制定南和北戰的戰略,以達到先敗突厥,後滅陳朝的目的

突厥的崛起大約是在公元6世紀的中期,直至沙缽略可汗時期,突厥主要掌控著長城以北,貝加爾湖以南,興安嶺以西以及黑海以東的區域,疆土遼闊,除此以外更是擁有騎兵數十萬。因為實力強勁,因此一直以來和北周就有和親的習慣。

隋文帝楊堅接受北周靜帝禪讓,建立隋朝以後,並不願意繼續對突厥採取以女子來換取國家安寧的和親方式,於是突厥怒了,時不時派兵騷擾隋朝,這給新建立不久政權未穩的隋朝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最不樂觀的是,突厥的可汗在北周政權還存在的時候,娶了一位北周的公主,因此沙缽略可汗也算是北周的女婿,最後他就打著為北周復仇的藉口,舉兵反隋。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隋文帝楊堅原本的打算是趁著南陳的政權腐敗,先滅南梁,然後與突厥來一場最終的對決,結果突厥方面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先下手為強,文帝楊堅考慮到隋朝新建立不久,邊防不固,如果貿然選擇先舉兵力滅南陳則很有可能給突厥一個可乘之機,於是最終選擇改為南和北戰的策略,先滅突厥,隨後沒有後顧之憂地去滅南陳。

突厥兵力那麼強大,有那麼好打敗嗎?不好打的,可關鍵在於突厥的制度讓隋朝找到了一個突破口。

因為突厥的兵力雖然強大,但是他們當時有四個可汗,並且每個人手上都掌握一定數量的兵馬,於是隋朝使計,利用各個可汗之間關係的不和睦,使得四位可汗窩裡反,自相殘殺,最終突厥分裂為東西突厥,實力大大削弱,短期之內不會復起,對隋朝的威脅大大減少,沙缽略可汗也因為吃不住壓力選擇向隋朝求和。

如此一來,隋朝南下滅陳的時候終於可以不用擔心背後有人捅刀子,腹背受敵了。

心腹大患解決,接下來文帝楊堅要開始想法子為南下滅陳做準備了。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2、經過多重措施鞏固邊防,提高國力,確保南進後顧無憂

隋朝接管北周江山之後,主要掌管長江以北,漢代長城以南,東至沿海,西至四川的這一區域。文帝楊堅在北齊和北周的基礎上,繼續採取一系列的措施,以使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文帝楊堅先是廢除了北周中央上實行的六宮制,以三師、三公、五省替代,這就是早期的“三生六部制”;

除了中央的改革,文帝在地方上也讓州、縣二級製取代原本的比較混亂的州、郡、縣三級制度,淘汰政府的冗官,薪水發的少了,中央的財政支出也會因此而減少,既提高了行政的效率,也減輕了老百姓的負擔;

在兵制改革上,文帝將府兵制建立初期的“兵農分離”情況改為“閒時耕地,戰時出兵”的方式;接著整頓吏治,使人巡視州縣,奏免貪官汙吏,文帝通過這些方式加強了中央集權。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在經濟上繼續實行均田制,總之從中央到地方,從政治到經濟,方方面面的改進措施,大力促進了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也提高了軍隊的整體戰鬥力。

經濟上來了,中央集權加強了,可是還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那就是鞏固邊防的問題。

隋朝經過打擊突厥之後又休養生息了幾年,國力有了大大的提高,於是文帝楊堅開始解決邊防要塞的問題,為南下滅陳之戰做好準備。

公元585年,隋朝建立5年了,文帝楊堅派清和公楊素經略長江上游,與南陳對立,同時著手準備動員人力修建朔方靈武一帶的長城,並且在朔方以東的險要之地修築城牆數十起。

等這些都做完了,邊防也得到了了鞏固,隋朝舉兵南下也就能安心許多。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3、給力的隋朝臣子紛紛獻計獻策,隋文帝擇優採納

隋朝在做足南下滅陳之戰的同時也沒有閒著,在公元587年的時候滅了西梁王朝,隨後,感覺洪荒之力快要鎮壓不住的隋朝終於開始商討伐陳大計。

當時身為尚書左僕射的高炯,給文帝楊堅提了一個建議。高熲這個人就像一顆芝麻湯圓,外面看著是白的,切開裡面其實是黑的。

他建議文帝趁著南朝的農忙時節假裝去偷襲,耽誤他們最佳的種地時機,時間多了,對方也會漸漸變得麻痺大意,然後隋兵趁機南渡,並派人潛入放火燒了他們的儲備物資,這樣一來,陳軍的力量就會被消耗很多,後面真正作戰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

高熲這一計使得實在妙,自小聽“放羊的孩子”這個故事長大的我們應該是深諳其道吧!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高熲

除了高熲之外,還有虢州刺史崔仲方也提出,讓隋文帝在武昌以東的沿江部署精兵,秘密度過長江,接著就是造戰船的事情,做好水戰的打算。

最終,這些給力的隋朝臣子遇到了一個善於採納別人意見的隋朝田子,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先是在巴東郡建造大型船隻,並把造船的廢料棄之江裡,以此來震懾陳人,告訴他們最好被揍的準備。

除了造大船做好與陳軍水戰的準備,還大量購入小船,時不時在河面上晃盪幾下,讓陳軍以為隋兵沒有大船隻,並且多次召集軍隊在沿江地帶行狩獵之事。

以上種種行為都是在像陳軍發射一個信號:隋兵究竟是抱著怎樣吊兒郎當的態度南下伐陳的,以此來迷惑陳軍,使它們不加戒備。

最終的結果證明,隋朝一切精心的準備都沒有白費,上天不會虧待努力的人。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二、隋滅陳之戰前,疏於應對的陳朝

1、朝中政局不穩

陳叔寶的運氣其實並不太好,因為自他在公元582年登上帝位的時候,楊堅已經在他之前的那一年取代北周建立了隋朝。

楊堅是一個有雄圖大志的人,始終有著一統天下的目標。於是在打擊突厥,滅掉西梁之後,很快就將矛頭對準了南陳。

南陳經歷了前面三任皇帝之後,到了陳後主繼位之時,出現了政治腐朽的問題,而更嚴重的是朝中的臣子與陳叔寶之間存在了猜忌的關係。

源頭在於當初陳叔寶還沒有登上皇帝之位,始興王陳叔陵在大殿上趁著陳叔寶不備砍傷了他,因此費勁一番苦力的陳叔寶登上地位之後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臨朝停政,而是找一個好地方養傷。

皇帝養傷去了,朝中的大事總還要有人處理,當時朝政幾乎全由長沙王陳叔堅決定。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後來朝臣孔範以及施文慶因為陳叔寶對長沙王陳叔堅的寵信而感到不安,我個人倒是認為這些臣子可能一方面是擔心長沙王陳叔堅的勢力越來越大,影響到國家的安寧,但是更大的原因則是“爭寵”。

於是這兩個人經常在陳後主面前說長沙王陳叔堅的壞話,尋他的錯處,構陷長沙王陳叔堅,使得陳叔寶也產生了猜忌的想法。

除了朝堂上那些事情之外,民間的老百姓生活也十分困苦,因為繁重的賦稅,老百姓的日子過得苦不堪言,而陳後主慣是一個耽於享樂之人,他會舉全國財力修建一座宮殿,也不會管日漸空虛的國庫。

上行下效,從陳後主的行為來看,不難猜出他治下的臣子是怎樣的的一副德行了。

這樣一個社會矛盾比較尖銳的國家,外不強中也幹,與精心準備的隋朝來比較,滅亡是遲早的事情。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2、陳後主疏於防務

陳後主是歷史上以耽於享樂著稱的皇帝,他用他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什麼叫及時行樂。

在他任期內,因為終日沉迷酒色,朝中的大事幾乎都把持在幾個以諂媚營私爭名奪利喜歡排除異己的人手中,讓原本就不甚穩定的統治雪上加霜。

當隋朝為了南下滅陳之戰做了精心的準備時,南陳的後主陳叔寶卻還在過著紙醉金迷醉生夢死的生活。

都說不知者無畏,但是對於陳朝的統治者而言,他們是“躲進小樓成一統”的那種人,自己主動拒絕大腦錄入外界信息,逐漸變得麻痺大意。

陳後主疏於防務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

就是在隋軍已經大兵壓境隨時摩拳擦掌準備展開一場戰鬥的時候,陳後主還在與他的朝臣們共慶元旦晚會,並且為了慶祝新年,更是荒唐地將駐守要塞的兩個兒子召集回來。

當時陳朝面臨大軍壓境的境況,將軍蕭摩訶請求帶兵出擊,結果陳後主沒有應允,繼續自己花天酒地的生活。

其實陳對隋並不是一絲勝算都沒有的,畢竟陳國地處江南,擅長水中作戰,對地形也更為熟悉,且對上不足6萬的隋朝,陳朝尚有10餘兵力,努力爭取一下,陳朝也不會這樣早就敗北。

奈何遇上了一個不把隋朝當成正經對手的陳叔寶。陳叔寶既不像楊堅一樣善於採納別人的意見,還是一個固步自封的人,因此在戰略上一直出錯,最終被隋軍擊敗。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

總結:

隋滅陳之戰,精心準備和疏於應對,最終導致了兩種不同的結局。

南陳面臨做足準備的隋朝,兵敗是必然的,但是,陳朝之所以能在短時間裡就被隋朝所滅,和後主陳叔寶疏於應對的態度也有很大的關係。

南陳滅亡之後,中國終於結束了四百多年的分裂時期,迎來了統一。

所以說,努力和不努力的態度,基本決定了最終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