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裡能發揮兒科醫生的專長,辛苦也值得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嚴細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組建了4批救援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截止目前,已選派2批醫療隊到小湯山醫院支援。19名隊員包括醫師、護理、檢驗三類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23歲,有2人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

這是“我的援湯故事”欄目第二篇報道《在這裡能發揮兒科醫生的專長,辛苦也值得》。


我的援湯故事 | 在這裡能發揮兒科醫生的專長,辛苦也值得

3月20日,作為首都兒科研究所第二批醫療隊隊員的王燕然來到北京小湯山定點醫院,經過集中培訓和考核後,她被分配到7-8病區,負責境外旅客的常規篩查。中午,專家組的馬迎民主任醫師、羅祖金主治醫師到7-8病區會診,得知王燕然是首都兒科研究所腎臟內科住院醫師,便將她調到B病區工作。與篩查病區不同,B病區接收的是新冠肺炎確診患者,其中有兒童,但是病區醫生全部來自成人醫院,沒有兒科醫師,這也是王燕然被緊急調入的原因。


我的援湯故事 | 在這裡能發揮兒科醫生的專長,辛苦也值得


第二天晚上,王燕然就接到了值班醫生的救助電話,“王醫生,小雨(化名)發低燒了,您給一些建議吧。”

“可以暫時不用退燒藥,叮囑家長給孩子多喂一些溫水,可以解開衣服物理降溫,孩子的精神反應好不好?”

“精神狀態還可以。”

“那可以先觀察,如果體溫超過38.5℃,可以吃退燒藥,晚上再多量幾次體溫。我手機不關機,有問題隨時給我打電話。”

“王醫生,我兒科疾病的經驗不足,能不能把小雨交給你?”

“好啊,那明天我當小雨的管床醫生。”

小雨的低熱引起大家重視,經過病情討論,決定給小雨做肺部CT以明確病情是否加重,與家長溝通的工作自然就落到了王燕然的身上。王燕然明白這個溝通工作並不容易,4歲以下的兒童做CT檢查很難與醫生默契配合。王燕然通過視頻電話向小雨媽媽詳細講解了做肺部CT的必要性和配合的方法,經過反覆三次溝通確認,終於順利完成了小雨的CT檢查。

從早上8點到下午5點,王燕然像擰緊的發條一樣,沒有一刻停歇,她要了解她負責的所有住院患者當天的病情變化和化驗結果回報,要安排患者進行胸部CT複查、心電圖檢查,要接收新入院患者,要向外院轉運重症患者,要向患者解釋病情、隨時回答疑問、安撫緊張情緒……

回到駐地後,王燕然倒頭就睡,完全忘記了和家人、同事視頻通話的約定。“工作強度確實大,但是在這個病區工作,能發揮我作為兒科醫生的專長和作用,所以辛苦也值得。”


我的援湯故事 | 在這裡能發揮兒科醫生的專長,辛苦也值得

文 | 池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