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御史詹惠

清廉御史詹惠

位于漳浦县深土镇示埔村的詹厝陂引水渠

清廉御史詹惠

明正德年间詹惠“皇明敕命”碑

清廉御史詹惠

民国三十六年漳浦县政府县长郑有泰重修詹厝陂立碑纪念

清廉御史詹惠

二O一九年漳浦县赤湖镇党委政府在象山公园竖立詹惠雕像

明永乐皇帝朱棣继位后,国都从南京迁往北京。为加强对百官监督,明王朝仍在南京设置监察机构,称南京都察院,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巡视各省,对巩固中央集权统治产生深远影响。

詹惠(1479-1560),号漳溪,漳浦县人,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举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历任大理寺观政进士、许州判官、顺德知县、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是最早任职监察御史的漳浦籍官员,可谓漳浦监察御史第一人。其直言敢谏,铁面无私,惩办腐败,一生清廉,刚毅守节,谨守家风,备受朝野称颂,史称“詹御史”。

正气凛然 直言进谏

詹惠幼年家境贫困,勤奋学习,中进士后先任大理寺观政进士,后任监察御史。当时,明武宗朱厚照沉溺于玩乐,宠信太监,满朝文武看在眼里,却不敢言论。詹惠决意直言劝谏,三次上疏,引经据典,直陈商末妲己乱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蜀汉阿斗乐不思蜀等历史教训,又引北宋王安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至理名言,直指以太监刘瑾为首的“八虎”欺蒙皇上,故弄玄虚,搅乱朝纲,劝谏武宗“灭宴安愉佚之志,正心以视朝纲,力图天下之治”,并为被免的顾命大臣刘健伸冤。

武宗下旨詹惠入朝训问。同朝官员皆为詹惠捏一把冷汗。然詹惠镇定自若,即刻上朝拜见皇上。武宗龙颜震怒,廷上百官皆诚惶诚恐,但詹惠神色不徙,侃侃而谈,有条不紊阐述唐太宗虚心纳谏、礼待魏征等典故,力劝武宗效仿贞观之治,以史为镜知兴替,以人为镜明得失……武宗终于被忠心耿耿的詹惠所恻动,微微点头……

虽武宗皇帝日后仍好玩乐,但能做到大事不怠慢。正德五年,大太监刘瑾终于被诛,人心大悦。然而当时许多官员被误判遭弹劾,詹惠与周期雍、王佩等极力上疏,明辨忠奸,使得一大批官员得以平冤昭雪。

为褒扬詹惠匡扶正义,正德六年,武宗皇帝特颁《皇明敕命》谕文:“南京云南道监察御史詹惠,天赋英姿,人称远器,登名甲第,列职宪台,抗章输献纳之忱,备殚忠悃,按节展激扬之志,丕振风声,矧随事而效劳,每奉公而守法……特进尔阶文林郎……”

代天巡狩 惩腐安疆

正德年间,云南南郊地区官员腐败,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笼络人心,形成一股藐视朝廷、祸害南疆的反叛势力,要求明皇亲临边陲共祭天地。为稳定南疆,武宗钦点詹惠巡按云南、代祭南郊。詹惠制定周密“三步棋”计划,得到皇上允准,直奔南疆。

第一步棋,严惩腐败。詹惠抵达南疆后,广开言路,接受民众冤诉,一起起坑害百姓的黑恶案件被查实,一大批贪赃枉法、罪大恶极者,被拘押入牢,等候问斩。詹惠将巡按情况如实上奏。奏章写完,詹惠心情异常沉重:南疆边远,部族势力众多,朝廷掌控鞭长难及,如果全杀了这一大批官员,势必使南疆更加动荡,黎民百姓更加遭殃……思虑再三,詹惠重写奏章,向皇帝谏议:“此等罪犯依律当斩首示众,但杀戮无以立警安边,应惩教并行,可斩其左臂,留其生路,以教百官,重振民心。”此奏得到武宗赞许:“詹惠巡按有方,整饬有力,思虑周全,准奏。”詹惠变“斩首”为“斩手”“壮士断腕”之举,意在告诫百官“莫伸手,伸手必被斩”。斩手祛腐,有力整肃纲纪,巡按首战告捷。

第二步棋,平息叛乱。詹惠与边疆反叛部族斗智斗勇。上疏皇帝,调动三省精兵进驻云南,制造大军压境之势。运用攻心战术,策反分化部分重要部落首领,使其纷纷倒戈,效忠朝廷,南疆喧嚣动乱的态势得以逆转。詹惠与部落首领共祭天地,按预定方案行皇帝礼仪,头戴龙冠,身披龙袍,庄严肃穆,历时三日,尽显大明帝国威严。在祭天宴会上,反叛头领以喝烈酒、吃生肉、舞长剑等方式,试图刺杀“皇帝”,但均被一一化解,最后反叛首领被御林军悉数就擒,押解上京,边疆稳定。

第三步棋,为民请命。詹惠见边疆黎民艰辛,积极为民请命,上疏皇帝,请求减免云南赋税,得到武宗准奏。边疆百姓携儿带女,欢呼跪谢,民心大振。

詹惠惩腐安疆,满朝文武翘首称赞,准予在府第悬挂“代天巡狩”“钦命南郊”厅灯,并在漳浦县立“绣衣坊”。

居功不傲 清廉自守

詹惠致仕归休后,皇帝感念其功绩,特下旨备船送其回乡。在所备船中,有上等船、中等船、下等船,且告知:上等船有黄金百两,中等船有白银百两,下等船有铜钱百两,任由詹惠选择。临行前,家仆于是问:“老爷,我们选何船?”詹惠不假思索道:“下等船!”家仆问:“为何?”詹惠对曰:“人,不贪金银一身清;船,不藏金银一路顺。”遂选择了下等船,顺流而归……

詹惠归休后,躬耕田畴,修身齐家。一日晌午,詹惠劳作半天后倚在稻田边一大树下小憩,迷糊中隐约听到树上麻雀喳喳叫:“詹御史,詹御史,一丘田,九百主,管好子孙才长久”(闽南语史、主、久谐音),詹惠突然悟到深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理。发展农田固然是兴家之道,然子孙贤能方可固守家业,倘若子孙纨绔,再大的家业也得归零。詹惠随即召集乡亲,讲述既要生产,更要教育子孙的治家之道。从此,“好田换百主,好囝才长久”成为漳浦詹氏家族朴素而哲理深刻的家规家训。

为照顾年迈的父母,詹惠回到老家农村与父母一同居家养老,过着闲居生活。

兴修水利 福泽桑梓

詹惠告老还乡,时刻关心父老乡亲的疾苦,当他了解到当地农民因经常闹旱灾“十冬三收”而生活贫困,不顾年事已高,不但到处查阅水文资料,还翻山越岭,深入调查研究,多方寻找解决家乡抗旱保收的良策。他查明当地易闹旱灾的原因,是山陡海近,山上植被稀少、岩石裸露、田地水土冲刷、土壤沙质过多、晴天水分易渗透挥发,因而导致“山无涵养水源之植被,坑无集雨蓄水之湖泊”。

针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詹惠努力探索治本之策。詹惠认为,“为子孙谋幸福,人品重于财富;为农田谋水利,开源重于节流。”于是,他决定用筑陂积水的办法防备旱灾。经与老农一同考察灶山周围地势,最后确定在灶山东面坑谷出口处,筑一大蓄水坝,截坑谷之水(当时叫水陂,现在叫水库),并在坝下凿十几里长的引水渠,延伸到山下百亩沙田,工料全部由詹惠负责。在詹惠带领下,历时一年多,大坝终于建成。从此雨天雨水及山泉积聚陂中,晴天即可引水灌田。

为涵养泉源,詹惠邀请周围数十村的族长商定封山育林公约。几年后,灶山植被茂密,郁郁葱葱,涵蓄泉源的能力大大提高,达到既培源又节流之根本;旱天抗旱能力不断提升,使五百亩以上的易旱田变为旱涝保收田。这一善举,被父老乡亲广为称颂,把此陂称为“御史陂”或“詹厝陂”。

1965年,漳浦县政府在詹厝陂原址上扩建中型水库,更名“东平水库”。为感念詹惠修陂之功,本着维护原受益户的权益,深土乡政府对示埔村使用“东平水库”水资源制定了优惠的“保底”政策,即大旱天,水库底二十万立方以下的蓄水要留给示埔村使用。

詹惠的优良家风深远地影响着世代子孙,曾孙詹兆忠、玄孙詹启昌皆中举人,呈现“五代登科、世代贤良”的局面。

本文来源:闽南日报2020/03/24 星期二 第10版 文化走廊版块

版权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公众号联系(0596-2595655),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