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很多媽媽說,在與寶寶的相處中,最矛盾的就是,我知道自己要冷靜和包容,但還是會忍不住發脾氣——寶寶總有辦法讓你失控。


  當我們發完脾氣,並意識到自己又失控時,就會對自己失望和沮喪。

  這種沮喪讓我們認為自己又失敗了——我做的並不夠好,我不是一個稱職的好媽媽。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曾經有段時間,我也陷入了這種惡性循環,

  每當娃做了我不想讓她做的事情時,我就會莫名產生一種煩躁情緒,感覺整個人都炸毛了,嚷兩句已經是很剋制了。

  但事後理智歸位又忍不住後悔,雖然通過種種事後安撫,基本可以確定沒給娃留下什麼心理陰影,可我還是認為我自己出現了問題。

  而問題的根源,並不在於孩子的頑皮,而是我自己的焦慮——是我太想照顧好娃了,導致焦慮在我身體裡蔓延。

  情緒就是這樣,當你認識到它時,離解決它就不遠了。

  當媽之後,焦慮如影隨形,我們要如何緩解?


01 覺察焦慮

  焦慮是從擔憂開始的,是對一些不確定的事情,過度擔心而產生的一種煩躁情緒。

  尤其是寶寶,他們永遠不按常理出牌,經常會做一些令我們難以預測的事情,這種突發的、偏離控制的感覺,更容易使煩躁情緒加重。

  好在,情緒這種東西,當你注意到它時,它就已經消失了一半。

  跟大家分享一個常用到的小秘訣。

  當你覺察到自己情緒不好時,小聲對自己說“我正在為寶寶的不聽話而擔心/生氣、我害怕/不希望寶寶發生什麼樣的情況。”把自己的情緒“翻譯”出來。

  同時,在描述自己情緒的時候,這其實是對情緒和理智的剝離,在用第三視角看待自己。

  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之後我便時常提醒自己做這個練習,是的,這是需要一種需要刻意自我提醒的練習。

  當我催了N遍娃該刷牙睡覺,她依然磨磨蹭蹭要吃口東西、要喝口水、要翻個繪本時,我焦慮的小火苗就會騰騰的燃燒。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換做以前的我,馬上就要衝上去爆發:“聽得見媽媽說話嗎!?你可不可以自覺點!?能快點嗎!?”

  但這時,我會告訴自己,“我正在為娃的磨蹭而煩躁,我很怕娃變成一個做事拖拉的孩子。”

  你猜這時候會發生什麼?

  我腦袋裡,會出現另一個聲音“她這個年齡就是這樣的啊,書上寫著的,寶寶這個歲數好奇心強,注意力容易被分散,需要的是給出具體的指令。”

  當用這種第三視角描述之後,心裡面可能還很煩躁,但是那種焦慮的感覺,其實已經減少了大半。


02 先照顧好自己

  這是一次旅行的感悟。

  第一次帶娃坐飛機時,我的內心很忐忑,害怕娃在坐飛機的過程中四處亂跑、吵鬧,給別乘客造成煩惱。

  果然,娃從進入機場就很好奇,在機場裡面到處跑,一會問問這,一會問問那。

  在飛機起飛前,空乘人員在機艙前面做安全演示,娃看的很入神。

  空乘人員講完後,走了過來和我說“如果遇到危險,在幫助孩子前,自己要先戴好氧氣面罩,因為如果你不這樣做,就無法幫助到她。”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我想是觸電一樣明白了什麼。

  為什麼出現危險時,要先自己帶好氧氣面罩?難道不應該先保護自己的孩子麼?

  這是因為,人在缺氧的狀態下,只能維持15~30秒的意識,之後就會昏厥。

  所以,在自己帶好氧氣面罩後,絕對可以幫助他人帶好。

  而兒童或者沒有能力自己帶氧氣面罩的人,即使昏厥幾十秒也不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如果先給其他人帶好的話,不能保證自己昏厥後,對方有能力幫你帶好。

  在和娃的相處中,遇到了很多困難,的確很讓人焦慮。

  但是焦慮讓我忽略了自己,以為只要全心全意的照顧好娃,她就能明白,能聽話,能照顧好自己,我就可以輕鬆點了。

  看似這是最直接的方法,可是並沒有效果。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我要做的恰恰是先要照顧好自己,帶好自己的氧氣面罩,才會有餘下的精力,能夠更好的照顧好娃。

  如果一味的強行拖著疲憊的身體,去照顧娃,只會把自己的能量耗盡,自己能量都亮紅燈的人,怎麼可能照顧好別人?只會讓事情越弄越糟。

  如果沒有足夠的睡眠、規律的飲食、獨處的時間、沒有自己的情緒支持系統和找不到傾訴對象,這些都會加重自己焦慮的情緒。

  這時,及早尋找家人的支持是必要的。

  娃他爹此時不用留著過年嗎?

  就說晚上哄娃這件事,很多媽媽為了讓爸爸睡好,高尚的讓孩子爸爸去另一屋睡,但理解不一定能換回“被理解”,反而是並肩作戰才能換會“真理解”。

  在帶娃這件事上,你真的不必那麼懂事!這是每個老父親應該做的!

  他是會累,但是,累不也就這1、2年?

  身體累了,但兩顆心會近,身體輕鬆了,兩顆心就遠了。


03 降低目標

  在我之前和娃的相處中,太想照顧好娃了,在自己的大腦中設立了一個完美的想象。而當這個想象,和現實中有落差時,就會不可避免的有些失望。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尤其是書裡面的好媽媽,首先性格要溫柔,有一個好脾氣;其次,面對孩子還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堅定的意志。

  可是反觀自己,學了那麼多的育兒知識,握著那麼多的育兒道理,背過那麼多的溝通技巧,情緒上來時,還是會炸毛。

  而書裡面的好寶寶,幾個月就有規律作息,從不挑食,有矛盾也很善於溝通。

  再反觀娃,1歲多還睡眠成渣,吃飯常常讓人頭大,讓我覺得這孩子是不是全憑一口仙氣兒吊著,有時候發起脾氣來也會拒絕溝通。

  這些對自己和孩子的失望積累久了,就會變成焦慮。

  後來,我也想開了。我雖然脾氣暴躁,總會說娃,但是說完後總會給娃道歉。

  娃雖然吃飯困難,但是她也喜歡讀繪本啊,還喜歡英語課。

  如果把關注點,放在自己和孩子能夠做到的事情上,就會從焦慮變成自豪。

  其實,教科書般的完美教育是不存在的。

  想象中的“完美育兒”只是為自己設定了一個無法達到的標準。

  而完美小孩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只要適當的降低自己的目標,寶寶在我們的眼中,就變成了天使。


04 接受並承認自己的錯誤

  承認並接受自己的錯誤,就像上面說的,完美育兒是不存在的。

  錯誤是誰都會有的,不要害怕犯錯誤,也不要認為向自己的孩子承認錯誤是很丟人的事情。

  我是一個經常會道歉的媽媽,很多人覺得大人跟孩子道歉抹不開面兒,其實如果你冷靜下來想想,大多數時候,不一定是孩子無理取鬧,而是恰好趕上了我們情緒不好。

  在與娃的的數次對決中我總結,硬碰硬,絕對不是解決問題的明智之舉,這隻會把自己跟孩子逼進死衚衕,反而退一步,才會海闊天空,你承認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跟孩子平等的交流,孩子也才會願意配合你的預期。

  錯誤是生活的一部分,並且給我們提供一些快速成長的機會,我們只有承認自己犯了錯,才會有改正的機會。

  承認自己的錯誤,承認自己的脆弱,給娃道個歉,不丟人!


05 學會自我同情

  媽媽們對自己要學會同情,承認自己真的很累。

  很多媽媽在照顧孩子前,都把自己想象成女超人,想要自己無所不能。

當了媽媽之後,總覺得自己“不稱職”

  可我們畢竟不是真的超人。

  當事情進展順利時,我們符合了自己腦中的形象,更容易善待自己;可當事情進展不順利的時候,我們就很容易自責。

  每當我真的覺得很不順、很累的時候,我就會“怨天憂人”一番:生娃之前我也是個小公舉啊,憑什麼生個孩子我就要十項全能了?整宿整宿睡不好覺的是我,身材走樣的是我,負責孩子吃喝拉撒的是我,負責孩子教育啟蒙的是我,我都做這麼多了,憑什麼我還要懂事的理解老公,我還要包容婆婆?

  老孃太慘了,老孃不幹了!

  然後撂挑子出去跟閨蜜哭訴一番、然後胡吃海喝一番、再接著買買買一番。

  神奇的是,這樣一番“可憐悲慘的自己”操作下來,就又滿血復活了,回家又是一條任勞任怨的女漢子。

  可見,有時候我們需要一點自我同情,接受自己又慘又可憐,也不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