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大多数人复习笔记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原来大多数人复习笔记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今天重读《如何学习》一书,对其中弗吉尼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 Daniel Willingham提出来的一个复习笔记的言论颇有感触:

复习时,不要直接照着笔记复习。把笔记放到一边,自己重新整理学习材料,想出一套全新的重点概述。这样做会强迫你把学习材料都过一遍,而且是以一种不同的思路去过一遍。

原来大多数人复习笔记的方式都是有问题的

上述方法本身有借鉴价值,过往我的复习逻辑都是自然打开笔记,按照笔记的内容进行回顾,而大脑在提取信息的时候会自然修改可提取系数,乃至常常修改其内容本身。所以经常看到的情况就是不同的学员参加同一个学习活动,而他们回顾出来的内容都各不相同。如果按照已经记录笔记的方式,会存在丢失必要信息的可能。而刻意增加复习难度的这个方法,也符合元学习中「必要难度」的理论,即记忆的存储与提取负相关,如果将存储记忆的方式人为增加难度,就更容易将这些信息在未来被主动提取出来,也就是学得越扎实。

Willingham的这个说法让我联想到本书中的另一个新概念,即我们的记忆具备两种能力,储存能力与提取能力。储存能力就是记忆储存的能力,用来衡量我们学到东西储存得有多牢固。提取能力则是用来衡量某项信息被提取到意识之中的难易程度。记忆的存储能力与记忆能力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可以通过学习和反复运用而变得更加坚实。这就意味着,我们经常说的「我忘记了某事」,不是指真的忘记了,而是只是在某时某刻被提取出来的能力很低,低到几乎为零。但其实并不会真的全然丢失掉。

我不禁想到昨天和同事一起吃火锅时听到的一首没听过的歌,但我通过歌手的声音识别出她是谁,但在当时当刻就是无法说出这位歌手的名字。这样的情况我相信在你的过往也常见,但却不能马上下判断道「我忘记了某某」,更准确的讲,是我在那时候不能从我的记忆区里面提取出歌手名字而已。

不禁又联想到阳志平老师在《工作论》中写的一篇关于如何提升自己格局的文章,其中一个建议就是不要轻易将直觉付诸于语言。对此阳老是这样解释的:一旦你用语言来编码直觉,那就需要经过厂工作记忆」来加工了,落入「算法心智」层面进行工作。但对于新手而言,过于依赖直觉,此时的直觉是未经训练的直觉,它往往是错误的;职场高手,则通过大量的「反直觉」训练,建立了自己的知识体系。但在另一个更高境界,此时,受过大量直觉训练的英才的直觉系统才变得更重要。我发现无论是公司新员工,还是新入一个新环境的自己,都很容易陷入「自认为合理或正确」的自我逻辑中,放弃对大牛建议的听从,而按照自己的逻辑行事,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傲慢表现。

回到前面的记忆逻辑,当我们直接将本来可以提取的大脑记忆信息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在某事某刻提取出来时,就直接断定为「忘记」,那么这样的连带后果可能是形成简单的线性归因习惯,最终脑残一生。比如因为更多偶然因素形成的提取能力低下而判定自己大脑易忘事,正如我听到很多老年人说「他们的记忆能力越来越差了」所以不再对记忆主动形成更多改善的行为,然而,通过存储能力与提取能力的科学练习,是完全可以改善甚至解决这个问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