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如今人們的生活條件遠比過去好的多,因此在對待子女養育問題上家長們也會盡量滿足孩子各方面的需求。孩子都喜歡玩具,而一些忙於工作的家長會選擇用玩具來替代自己陪伴的時間。

但是在在這過程中也會發現很多問題,比如不管家裡有多少玩具,在外面看到其他小朋友手上的玩具都想要,都會去搶,儘管這些玩具大同小異,甚至家裡的玩具比其他小朋友手中的更精緻更有趣,但是這並不妨礙孩子對別人手中玩具的渴望。

類似的情況估計家長們都遇到過,孩子看著別人手中的玩具自己也想要,於是和其他小朋友發生爭執甚至搶過來玩,一些家長看到後會嚴厲制止,或為了安慰孩子也去買一個,但是回家後發現其實孩子想要的不是這個玩具本身,而是“別人手中的玩具”。搶過來的玩具更好玩,這是為什麼呢?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凡勃侖效應

對於自我意識剛剛萌發的幼兒來說,早考慮事物的時候會首先從自身的角度出發,比如對獲得的慾望強烈,這時候孩子並不會考慮太多其他因素,比如這樣的行為會給別人來帶什麼影響等等。

對於孩子來說,自我意識對行為的影響佔據主導地位,因此孩子在搶別人玩具的時候首先行動的驅動力是“我想要”,而他人是否願意給自己玩這樣的想法並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腦海裡。

其次,影響內心感受的凡勃侖效應也會驅使孩子搶奪玩具的行為,凡勃侖效應效應指的是看上去越貴、越難以獲得的東西反而越能引發人們的興趣,別人手中的玩具自己體驗不到,因此孩子們就會設法從別人手中得到玩具,而搶奪,其實是孩子表達內心慾望的最直接行為之一。

凡勃侖效應在不同領域都適應,因為這一效應客觀存在,因此要解決孩子搶玩具的壞毛病還需要從孩子的需求表達已經行為引導上下手。實際上孩子在生活中爭搶的不僅僅是玩具,這只是一個具有廣泛性出現的問題,對於渴望而有距離的東西他們都會產生爭奪的慾望,這一點相信二胎父母們一定深有感觸。

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全家人的關注和愛都是一個人的,但是有了二胎以後是不是發現大娃變得不太一樣了?有些孩子會變得更加乖巧讓父母滿意,或是做一些搞怪的舉動,而有的孩子會變得容易發脾氣,動不動大吵大鬧。

其實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因為他們感覺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注少了,對父母愛的“搶佔”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實際上孩子對情感上的感知也很敏銳,因此有二胎的家庭不要因為有小寶寶了就忽視了大娃的感受。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引導孩子瞭解內心,物權意識和線性泛化思維

物權意識

孩子之所以會爭搶東西是源於內心的需求,但是因為他們還沒有掌握更多的表達方式,因此在情緒表達的時候會選擇用最簡單直接的動作行為來達成目的,要想幫他們改掉壞習慣,首先要教會他們分清物權意識。

意識萌發階段的孩子正處於物權敏感期,對事物的佔有慾望強烈,但這時候孩子們沒法分清物權歸屬,比如拿了其他人的東西也覺得沒什麼不妥。

因為在他們看來會把物權不明確的事物統統歸納為是自己的。在心理理論中兒童時期的孩子會經歷一段極度自我中心的階段,這時候孩子不會過多地考慮他人的想法和感受,缺乏理性的認知會讓孩子的思維從自我出發。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線性泛化思維

這一階段孩子內心最常出現的想法:只要是看上去好玩的我都要,只要是我喜歡的別人也一定喜歡。這類邏輯叫做線性思維,簡單來說就是想法直來直去,只認定一條路。

人們常說兩點之間直線最短,但是在思維上一根筋並不是好事,很多問題很多事都需要靈活應對,比如說遇到困難了,一個勁地往前懟顯然就不是最優解;同樣一條路也有很多的路線選擇,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線性泛化思維。

所謂線性泛化思維就是在線性思維的基礎上進行發散和擴展,最簡單的人們在做完一件事後通過歸納總結,可以發現整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而對一些不足的地方加以改進。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在思維上的逆向線性就是從已發生的問題中找自己的不足之處,比如小明一次生病了, 他會回頭想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平時不注意個人衛生,天氣突然轉涼但是自己穿得太少,以此得出結論以後要養成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不能因為逞能就少穿衣服等等。

除此之外,線性泛化思維還可以有多種形式,如正向發散,正向匯聚等等,正向發散可以理解為由一個原點伸出很多箭頭,而這些箭頭的方向是多向而涵蓋全面的,這樣思考問題就不會一個出發點只有一個結論,或一個出發點只考慮少量的因素的情況。

正向匯聚則方向相反,由無數個思維原點開始朝著一個方向匯聚,最終匯聚成一個點的過程就是正向匯聚了。

比如一個運動員為了獲得好的職業成績,需要為此做出的努力就是多個方向同時進行的,均衡的飲食,每日堅持訓練,技術上的提升等等,在思維上,為了達成某個目標同樣需要從多方位同時進行。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引導孩子進行需求表達

孩子們之所以習慣用肢體行為來實現需求滿足,原因在於這一階段的孩子語言能力還沒有完全掌握,用語言表達訴求不如行動來表達來得直接。

在生活中家長要多引導,多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如果一直縱容孩子用行為表達,他們會對這種“直接”的方式形成習慣,未來就算語言能力提升也更傾向於使用熟悉的行為方式。關於語言表達,平時家長多和孩子溝通,引導孩子對某些事物發表評價等等都有助於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凡勃侖效應:孩子喜歡搶別人玩具?原因在於孩子有這些意識

培養交換意識

交換是人類社會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行為,最早的交易就是以物易物,後來才慢慢發展為秩序更穩定的購買行為。當孩子在想要別人手中的玩具時候可以告訴他們用交換來獲取,這裡的交換可以是等價的也可以是不等價的,讓孩子在實踐中明白價值的意義。

對於孩子在成長中出現的一些不好行為家長要權衡利弊地去決定哪些是要堅決杜絕的,哪些是可以讓孩子體驗,承受代價作為成長動力的,教育孩子對於家長來說同樣是一次重新學習的寶貴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