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伴隨著疫情的收尾,開學的腳步,近了!

但最近熱搜話題顯示,孩子們迎來了新的苦惱:

等到真正開學的時候,才發現你上了個假的網課!

語文不會,數學很累,英語頹廢,全都不會,痛徹心扉,開學考試指定得跪!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為什麼孩子朝九晚五地上網課

但卻產生了一種上了個假課的錯覺?

我們將從三個方面進行剖析


認知偏差

你看到的,並非全部的真相

孩子拿到作業,第一時間打開手機搜答案。你質問孩子,他卻振振有辭:“大家都在抄答案!”

你拿起手機瀏覽新聞,鋪天蓋地都是家長的抱怨:“受不了!一天四節網課,我晚上做噩夢都是老師催作業!”

家長和孩子接受到的信息都是:“別人也沒在認真學!”“其他家長也覺得累!”

於是,家長的督促趨於放縱,孩子的學習逐漸懈怠。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有部分學生的確不認真對待網課,部分家長也沒有認真履行監督的責任,於是把自己的心聲發到網上。

但你想過嗎?認真的學生,盡責的家長,他們可能根本沒時間上網,也沒必要吐槽。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只要我裝出上課的樣子 媽媽就不會發現我在“摸魚划水”


美國科學家列納德在《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一書中提到:

人在做判斷時有兩種機制:一種是科學家機制,先有證據再下結論;另一種是律師機制,先有結論再去找論據。

絕大部分普通人都使用律師機制,即自己先生成結論,再去尋找論據。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同是革命階級戰友 為何你悄悄揹著我在學習


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稱之為認知偏差。你獲取的信息,其實經過了兩次篩選:

第一次,各大網站通過大數據瞭解你的喜好,篩選新聞進行推送。

第二次,你的大腦進行篩選。你更傾向於去瀏覽你喜歡的信息,俗話說“你只看到你想看到的”!

因此,孩子認為其他學生沒認真學習,家長認為其他家長也在“放羊”,這些其實都是因為認知導致的偏差,而非事實的全部真相。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放羊”行不通 學習必須下苦功


以錯制錯

不是別人怎樣,你就能怎樣


理解了認知偏差後,緊接著又會產生疑問:

比我學習好的同學都在抄,為什麼我就不能抄?

為什麼爸媽在家玩手機,我卻連一小時遊戲都不能玩?

孩子產生這樣的想法,就是陷入了“以錯制錯”的邏輯謬誤。

列納德認為:“從理性的角度看,他人所犯的錯誤,並不會使你的錯誤回應變得正當。”也就是說,問題不在於別人犯了什麼錯,而在於你要對你自己的人生負責。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學霸喊我一起浪?不! 這都是“敵人”的迷惑戰術


我們經常覺得學霸太矯情,偷偷學但嘴上卻說自己沒學。這種現象也是“以錯制錯”的邏輯造成的,為了迎合普通人,顯得自己合群。

何況,學霸和普通學生的目標不一樣,學霸因為沒考到滿分哭鼻子,你剛考了個及格卻沾沾自喜。

所以,如果比你學習好的同學表現出對網課滿不在乎的樣子,千萬不要相信。“大家都沒有認真學”,這只是你的錯覺。


培養微習慣

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


很多家長都在關心什麼時候開學?中考和高考是否推遲?

但還有一些家長,彷佛吃了定心丸,根本不擔心這些問題。

為什麼?其實上課的形式並不影響授課質量,只要孩子認真學,在家學習和返校聽課沒什麼區別。

被淘汰掉的,都是不能自律的孩子。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勝利的曙光在終點 不驕不躁繼續“肝”網課


延長的假期,淡化了學習帶來的即時反饋,強化了短期快感。而真正成熟的學習者,都是能夠延遲滿足的人,在漫長的拉力賽中始終保持自己不驕不躁的作風。

什麼時候種樹不晚?答案就是現在。

首先,給孩子畫一張餅,然後告訴他這張餅多麼美味可口。

怎麼教會孩子化餅為現實呢?信誓旦旦立下遠大目標,徹底改變自己?當然太難啦!人都是有惰性的,孩子更如此。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全世界達成的共識 母慈子孝 家庭和諧 Happy wife!happy life!


不如從微習慣開始!

什麼是微習慣呢?就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習慣,輕而易舉就能夠到的目標。

比如:

✔ 每天背5個單詞;

✔ 今天多花10分鐘預習網課內容;

✔ 下一次多做對2道題;

……

這一點點小的目標給孩子帶來的成就感是巨大的。因為,微習慣很容易養成,習得後孩子會產生一種“原來我可以做到”的滿足感,隨之帶來自信。

一個小小的微習慣,就可以撬動看似無藥可救的懶惰娃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等到真正開學,才發現沒聽網課的只有你家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