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话说,战国前期魏霸中原阶段的战争,主要是大国争夺对小国的领导权和兼并小国的战争。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国不断消失,大国与大国之间形成相互吞并的局面。这种大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使战争更为频繁而激烈。力量强大的国家力谋兼并相对较弱的国家,而力量较弱的国家在无力单独对抗强国的时候,便相互联合起来对付强国,当联合失败之后,又纷纷暂时听命于强国以求自存。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因而当魏国衰落,秦、齐崛起,形成两强东西对峙的战略格局之后,各国都采取了外交手段与战争手段密切结合的战略,展开了争取盟国、孤立敌人的斗争。历史上称之为“合纵”、“连横”。而这一段历史也常被人们津津乐道,被称作是战国的巅峰!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合纵,在战略上是“合众弱以攻一强”,在地略上南北为纵。即以魏、赵、韩三国为中心,北联燕、南联楚,共同对付强国。在抗秦时,往往也联合齐国;在抗齐时,有时也联合秦国。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连横,在战略上是“事一强以攻众弱”,在地略上东西为横。即秦、齐两国以武力、外交手段威迫、利诱弱国听命,帮其兼并其他弱国。由于各国利益不同,各国内部又大多分为两派,所以各种联盟都难以持久,相互也缺乏诚意,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既无稳定的亲密盟友,也无不解的深仇死敌,“朝秦暮楚”正是这时国家间关系的恰当反映。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连横战略的首创者是张仪。他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曾游说楚王没有得志,于秦惠文王九年(前329年)至秦。这时秦刚攻占了魏的汾阴、皮氏、曲沃及焦,楚也乘机进攻魏国。张仪认为应以武力与外交结合的策略拉拢魏国,有利于东进中原,因而劝说秦惠文王出兵帮助魏国。秦惠文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将新从魏国皮氏得到的“卒万人、车百乘”助魏作战,结果魏败楚军于径山(今河南漯河东)。秦得以顺利地接收西河地区。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次年,秦使公子华与张仪攻取了魏的蒲阳,但又依张仪的建议,将蒲阳还给魏国,同时请秦王以公子繇作为“质子”送去魏国。张仪也去魏国推行其连横策略,魏在秦武力打击与外交拉拢之下,又将上郡十五县连同少梁献给秦国。秦惠文王遂任张仪为相。张仪为进一步推行其连横策略,又劝秦王将焦、曲沃及皮氏归还魏国。秦的大良造公孙衍虽与张仪同为魏人,但因意见不合,公孙衍遂离秦去魏,魏惠王任其为犀首(将军)。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合纵战略的首创者是公孙衍。他离秦至魏任将后,为了恢复魏因连续战败而严重下降的威望和为自己建立战功,拉拢齐国名将田朌,共同攻赵。他对田朌说:“请国出五万人,不过五月而赵破”。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魏后元十年(前325年),齐、魏联军攻赵。由于齐、魏国君恐兵少失败,军未出境即又集中全部主力迅速跟进。结果大败赵军。田朌指挥的齐军俘虏了赵将韩举,攻占了赵的平邑(今河南南乐东南)和新城(今河南南乐西北);公孙衍指挥的魏军也击败了赵将赵护。公孙衍为了推行其合纵策略,于后元十三年(前323年)发起“五国相王”,即五国联盟,相互称王,共同抗秦。参加的五国是魏、赵、韩、燕、中山。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张仪为了破坏公孙衍的合纵,与齐、楚两国执政大臣于齧(niè聂)桑(今江苏沛县西南),对魏施加压力。齐国以中山小国不应称王为借口,准备出兵攻中山,以迫使魏、赵、韩与齐结盟,而令中山依附于齐;楚国则直接出兵攻魏,攻占了襄陵(今河南睢县)八邑。结果齐未能达到目的,而公孙衍的合纵策略也告失败。秦又于次年攻取了魏的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平周(今山西介休西)。

战国巅峰,合纵连横,七雄称霸

魏在秦的压力下,被迫接受了张仪的“以魏合于秦、韩而攻齐、楚”的策略,并将魏相惠施驱走,任用张仪为魏相。张仪与魏连横,不仅是要使魏与齐、楚为敌,还有一个目标是“欲令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其实魏惠王的联秦,也不是真心投靠秦国,一方面是在秦武力压迫下无奈而从,一方面是想暂时借秦之力抗击齐、楚。七雄争霸的大戏正在上演!

如何看待合纵连横

评论区交流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