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戰勝疫情 守護平安 我可愛的祖國》主題3000件文藝創作作品助力戰勝新冠肺炎疫情。自2月1日開始,每天一集,每集選編幾十首(篇、件)詩詞、散文、書法、漫畫、素描、油畫、沙畫、歌曲、小品、戲曲、攝影、視頻……引起媒體廣泛關注和社會良好反響。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龔靜老師創作的長篇沙畫《天使》被中宣部《學習強國》、新華社刊發;肖友明、苟利芝副教授創作的歌曲《同力抗疫》在中央電視臺央視播出,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刊發;音樂學院電子音樂創作與製作專業大一學生姚奕冰創作的歌曲《相守》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刊發;但軍老師與學生高達創作的詩歌《那一刻,我看到了春天》被中宣部《學習強國》、人民日報刊發;海凡、張景川、蒲亞軍、苟利芝幾位教授們集體創作演唱的《武漢戰疫,我們必勝》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李藝教授創作並彈唱的《中華精神》在中國網絡電視臺播放,她創作的兒歌系列《通通風》《洗洗手》《放個假》在中國文明網展播;羅仕福副教授的《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品被光明網、中國文明網刊發;楊榮宏詞、白真誠曲的《逆行英雄》被中國文藝報刊用。全校師生有近400件作品先後被各省、市、縣刊發。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2020年,鼠年新春來臨之際,新冠肺炎疫情突然來襲。“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生命高於-切”,在這場沒有硝煙的人民生命保衛戰、防控狙擊戰中,各級黨委和政府堅強的領導,戰疫的前方和防疫的後方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尊尊的堅強形象,實為民族之魂,可歌可泣,可敬可仰。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四川文化藝術學院近2萬師生一級響應,嚴防死守。大疫當前,不忘“服務社會”的責任,用筆、用聲音、用鏡頭把責任、大愛、心血聚焦在唱響關注疫情,嚴防死守,心繫眾生,謳歌戰疫英雄,歌頌偉大祖國的主旋律上。學校為師生布置“防疫宅家主題文創”家庭作業的同時,還要求全體師生圍繞學校“文化藝術與科研融合”的辦學理念,研讀阿里巴巴的戰略大伽曾鳴所著的《智能商業》一書,人人撰寫一篇論文,讓師生宅家防疫而高效忙祿,既保護好自己和家人不給社會添亂,防控疫情與教學研又兩不誤。

教授潘禹州、羅京軍筆下是如此的感懷:己亥末,庚子初,鄂城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肆虐,疫情十萬火急。響應黨和國家號召,一批批白衣天使離別家人,一群群軍人臨危受命,向著危險地帶逆向而行,直面災難,帶給民眾生的希望,呈現給世人最美的背影。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雷原教授說:人類最終要走一條“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之路,以求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眾生,人之身與心之和諧。敬天、愛生、仁民、不貪、淨心、儉樸、去知,當作為人人之修身之要。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藝以載道,師生們心底奔湧而出的古典詩、現代詩,大有“不斬樓蘭誓不還”的心志與氣魄:請看“憂思山河熱淚中”、“君子健行天道張”;“江城兮暗暗、玉笛兮磨滅”;“耄耋老院士、彈精竭慮至,九州華夏地、愛心齊匯聚”;“眾志成城援武漢、惟希病走且人還”;“讓我們致敬以生命代價換來的已知吧!”;“那些不分日夜與死神爭奪生命的白衣天使,有誰惦念!”;“一座高燒的城市,在病毒橫行的城市用博愛勇敢驅散嚴寒”;“同心可斷金”。

文化旅遊學院總支書記梁莉老師說: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陣前有英雄們前仆後繼,大後方有無以計數的老百姓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在四川文化藝術學院,這裡有一群文人、學子,藉著別樣的“曲水流暢”表達出對祖國的忠誠,對英雄的致敬,對逝者的關懷。同時也借用漢樂府《長歌行》裡的詩句表達最美好的祝願,願災難早日逝去,共迎“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

校工會主席劉立新在《中國精神》文中寫到:“一聲令下,全國動員,數萬白衣,武漢馳援;南山一柱,八十有四,科學施治,國難忠賢;疫情之令,共克時艱,主動請纓,共產黨員;我將無我,逆行向前,生死度外,赴死當還。”


藝術不缺席四川文化藝術學院師生3000件文藝作品助力戰疫情

老師和同學們在作品中還寫到:“哪些骨頭在風中挺立成了傲岸?哪些天使逆行走向了疫情最前線?哪些普通人的善良讓我們熱淚盈眶?哪些陌生人的溫暖讓我們重燃希望?”"我們天天耳聞目睹:一撥撥醫生逆向而行,一群群軍人衝鋒陷陣;一批批黨員迎難而上,一個個幹部靠前指揮……平凡、普遍、感人、偉大的醫療、救護、防控事蹟譜寫著新時代的讚歌,展現了人性之光、制度優勢、祖國美好,更在危難之時進一步激發著我們的血親之情、同胞之情、戰友之情、愛國之情。

據統計,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有近2000學生還在家鄉的社區、村社擔當嚴防死守的志願者,他們說:在志願者的工作中,更能感受到一線的精神和大愛的純潔,感受到勞動和奉獻的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