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與自身修養

泱泱華夏大地,在幾千年已來,湧現出了很多學派思想;例如;儒家,釋迦,道家,墨家,法家,等等,其中最為大眾所熟知與認同的有儒釋道三家。在各家思想的不斷碰撞與磨合中,最終形成了以儒、釋、道,為核心的中華文化主要思想與意識形態,延續至今。早已潛移默化在了中國民眾的骨子裡,從而代代相傳。形成了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海納百川,天下為公的大國思想,從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說道這裡,我們不得不談一談儒釋道的一些基本理念,略舉幾點來說明一下;

文化主旨方面;儒家:入世思想、進取精神。道家:出世思想,規律自我。佛家:涵蓋了所有的世間百家學說,更是說到,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倡導慈悲奉獻的精神,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

在行為規範上;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道家倡導:領悟道、修養德、求自然、守本分、淡薄名利。佛家倡導: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遵守十善戒、心靈安定、常生智慧。

人生觀方面;儒家提倡:積極進取、建功立業。道家提倡:順其自然、自我完善。佛家提倡:慈愛眾生、無私奉獻。

世界觀方面;儒家講:造福世間,利國利民。道家講:人與自然和諧共處。佛家講:萬法由心生,世界皆是自心的展現,天堂、地獄、阿修羅、人、鬼、畜生,等等法界差別,皆因眾生心。

從 以上略舉的幾點不難看出,中華文化思想的博大精深。若進一步深挖,非一兩篇文章可以道盡。世界文明看東方,中華文化也必將再一次成為全球的主流。幾千年以來、足以證明它的魅力與深遠的影響力。所以,我們的文化自信不是“憑空捏造”的,更不應該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丟失。

文化自信與自身修養

“強大”與“強盛”,一字之差、將是差之毫釐而失之千里。一個真正強盛之國,不僅僅是軍事、財富上的成就,更有著自己“超凡脫俗”的文化底蘊領航於全球。如果我們離開了我們的傳統文化,充其量也只能被稱為“強大”,而非強盛!又豈能走得長久?


文化自信與自身修養

國之為國,聚民而成之;思想又是每個人的行為先導,若想加強自我的道德修養,首先應當理順自己的“思想理路”,進一步的深入學習我們的傳統文化,不斷提升自我人格的思想境界。從而明確自己的行為準則,其次“整理”出自己問題根源之所在。隨後時時鞭策自己,常常提醒,努力修正自身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準則,努力糾正自身的缺點與習氣。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而後由內向外的身體力行,這樣就能逐漸升華自己的人格,假以時日、定當在不知不覺中德行猛增。如指甲、雖天天長而不“自見”,道德日日增而不“自知”!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古人常以儒釋道之學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例如:儒家,講“五常”、仁義禮智信,還有其“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等等。還有曾子的“三省吾身”,除此之外,還有三國時期諸葛孔明的“勤以修身,儉以養德”等。在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忠誠、無私、仁愛、勤勞勇敢、誠實守信等等都是可以提升個人的道德修養,也不辜負了此生生長於華夏大地,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等方方面面的書籍亦是數不勝數,只是遺憾當今時代已少人問津!

除此之外,我們也可以對新時代的理論成果進行學習,不斷的提升自我。例如《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等重要思想來提升自己的德行修養。再者就是要自覺向道德模範學習,使人們的心靈良知得到深深的共鳴,以致極大的鼓舞和感染身邊的每一個人,這樣不僅是加強了個人的道德修養,更會擴大感染至身邊的人、乃至感染無數人走向道德的光明。

正所謂“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要求我們在虛心學習的過程中還要積極思考。再者就是要常常學會反省自己,通過反省來發現自己存在的不足,從而達到及時修正與進步。再者,道德修養是需要每個人去認真學習和思考的,只要我們肯付出,腳踏實地的去做,而不只是喊一句口號而已。若人人學而時習之,華夏之強盛必將長立於世界之巔!

文化自信與自身修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