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拿“女主剧本”的东汉“女博士”

传统时代的中国,是一个男权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但在这个男权社会的政治舞台上,也并非完全没有女性的身影。

今天我们要聊到的,就是一位凭借自身智慧和修养,在政治漩涡中旋转乾坤的人物——东汉历史上第二位掌握最高权力的太后,邓绥。

东汉的外戚政治

公元88年,东汉第三位皇帝汉章帝去世,继位的汉和帝年仅十岁,由汉章帝的皇后窦氏临朝听政。窦氏家族从此把持朝政将近五年。

此后东汉的国运似乎一直不佳。汉和帝去世后,由于种种原因,不停地出现幼帝登基现象,于是前后共有六位皇太后临朝听政。女主临朝,是东汉中后期历史的显著特征。

在男权主导的古代社会,太后听政,势必依赖自家父兄掌权;而外戚得势,又一定会引起年幼的皇帝不满。所以在皇太后身后,乃至皇太后还健在的时候,逐渐成年的皇帝通过各种方式夺回政权,并对外戚家族进行大清洗,就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规律性现象。东汉历史上六位听政皇太后及其家族,除了最后的何太后死在权臣董卓手里,前五位无一不印证了这一规律。

但在这五人中,还是有一个特例,那就是第二位听政太后邓绥。

手拿“女主剧本”的东汉“女博士”

电视剧《班淑传奇》中的邓太后

尽管在邓太后去世后,邓氏家族也难免遭受新皇帝的清洗,但整体上说,邓氏家族在如此激荡的政治漩涡中,付出的代价算是最小的——特别是与惨遭灭门的“跋扈将军”梁冀相比。

邓太后相对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史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文化。

“女博士”的成长之路

邓绥是东汉开国功臣邓禹的孙女。童年的邓绥,与当时的普通女性有很大不同——她居然痴心于读书,每日孜孜不倦。《资治通鉴》说家里人给她取了个雅号叫“诸生”(当时对接受官方教育、并以此博取功名的平民学者的通称),是简化了的说法。事实上,《后汉书》对此事有更详尽的记载。

《后汉书•皇后纪》中写道,邓绥早慧,六岁就能识字,十二岁已经能读通《诗经》、《论语》,喜欢和兄长们讨论典籍古训,而不屑于做女工,因此遭到母亲的奚落。母亲对她说,你不好好学女工,行妇道人,难道长大了去考博士嘛?汉代的博士,是主管教育、参与朝廷谋议的官员。邓绥不愿太让母亲失望,但更不愿放弃读书,于是白天学习女工,晚来习诵经典。

十五岁时,邓绥被选入汉和帝的后宫,充当贵人。在这里,“女博士”遇到了给她带来巨大教益的“女博导”——班昭,中国历史上入选《文选》的唯一女性作家、女性行为准则《女诫》的作者。

手拿“女主剧本”的东汉“女博士”

班昭画像

在汉和帝时,年逾不惑的班昭奉诏入宫续写《汉书》,同时被和帝聘为后妃们的老师。面对同样的老师,资质不同的学生获得的教益有时会呈现出天壤之别。当时的皇后阴氏,看来不是好学生;自幼好学的邓绥,则在班昭的点拨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很快就把班昭教授的“柔弱胜刚强”的智慧付诸实践。

阴皇后虽然也有才有貌,但个子不高,和身材颀长的邓绥比起来,短了几分气势。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更为完美的身材配上学识气质,使得邓绥马上吸引住了汉和帝,阴皇后被冷落了。不过邓绥却没有骄傲,反而意识到日后会有更多危机需要面对。于是她为自己确定了一项出人意表的行动准则——她毫不计较阴皇后的嫉妒,反倒把维护阴氏的权威、地位作为第一要务。

有一次汉和帝病了。阴皇后放出话来,说是等汉和帝驾崩后,她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铲除邓氏家族。邓绥听到话风后,意欲饮药自尽,希望以死来化解这一矛盾,并保全她的家族。由于侍从的阻拦,邓绥自尽未遂,而第二天汉和帝的病居然奇迹般地好了。邓绥因此躲过一劫。

持续的嫉妒心驱使阴皇后以巫术诅咒邓绥——这在中国古代宫廷里是一项大忌。此事被人告发,阴皇后非但没能消灭对手,反而害得自己被废。倒是屡遭陷害的邓绥,此时仍积极营救阴氏,这更令汉和帝深感触动。于是邓绥继阴氏之后,成为汉和帝的第二任皇后。

谦退、自我裁抑,是班昭教授子弟、学生的重要课题,也是《女诫》的中心思想。阴皇后这门课程看来是不及格,而邓绥的行为充分说明,她堪称班昭门下的得意弟子。

满招损,谦受益

邓绥的谦退策略同样体现在对娘家兄弟的态度上。和其他外戚“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状况不同,邓氏兄弟并没有因为邓绥成为皇后而变得满门朱紫贵。终和帝之世,邓绥的长兄邓鸷只是当个虎贲中郎将;和帝屡次想提拔邓骘兄弟,都被邓绥劝止。这不仅让邓绥在汉和帝眼中显得更为贤惠,也使得邓氏家族未因皇后废立而卷入残酷的政治斗争,风平浪静地度过了好些年。

手拿“女主剧本”的东汉“女博士”

邓太后戒饬宗族

和帝去世后,邓绥一直等到她以太后身份临朝听政的第三年,才终于把邓骘放到大将军即汉朝传统的首席辅政大臣的位置上去。这也和其他东汉的太后形成了鲜明对比。

邓绥临朝后,不便与外廷男性频繁接触,班昭就成为她宫廷政治顾问的最佳人选。过了几年,邓绥的母亲去世,邓骘请求解职守丧。这让邓绥处于两难境地:一方面,兄长解职,对处于权力核心的邓绥而言,无异于斩断了左右手;另一方面,若不允许兄长解职为母亲守丧,又明显违背礼制。

在这紧要关头,还是班昭的一番上书为邓绥拨云开雾,指点迷津。班昭力劝太后藉此向天下提倡“礼让为国”。她说,子女为母亲服丧是天下人都认可的基本准则,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此时若做出与基本伦理观念相违背的决定,必然导致舆论反感,因为以人嫉妒心理来说,权位越高,便越容易受到比普通人严苛得多的批评。相反,若善于为国,懂得利用“礼让”姿态,这恰恰是向全天下表现邓氏家族高风亮节的最佳机会;在邓家整体实力还在的时候,大将军邓骘稍微缺席一段时间,又有何妨呢?

邓后不愧是高才生,立即接受班昭建议,同意邓骘退居二线,却又合情合理地提出:“其有大议,乃诣朝堂,与公卿参谋。”这一决定,果然大受当时舆论和后世史家的称道。

从“齐家”到“治国”

我们的祖先历来重视记录历史,每个王朝都会为历史编纂事业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由此产生的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便是明证。历经千余年不断检验,学者们认为“二十四”中以“前四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质量最佳。

追本溯源,大家会发现,《后汉书》原本不在所谓“前四史”的名单里。初唐以前,人们了解东汉历史,最权威的读本是一部叫《东观汉记》的书,这是由东汉王朝史官们编纂的“当代史”。唐人管《史记》、《汉书》、《东观汉记》叫“三史”,加一部《三国志》成“四史”。中晚唐以后,二百年间内战不断,重要书籍开始散佚,其中便不幸地包括了《东观汉记》。于是《后汉书》才取代了《东观汉记》,成为“四史”之一。

手拿“女主剧本”的东汉“女博士”

《东观汉记》书影

说到《东观汉记》的由来,就不得不提邓绥的贡献。

汉和帝在世时,叙述西汉历史的《汉书》还没有完成,所以班昭被召进宫继续这一工作。在班昭和她助手们的努力下,《汉书》渐趋完备,接下来讲述东汉王朝本身的历史便成为史官们的工作重心。汉和帝去世后,邓绥听政,继续关注着历史编修,并决策编纂上自光武帝,下迄和帝时代的完整的东汉王朝史。从此以后,东汉历史的编修活动便得到持续化、制度化。

这部记载东汉历史的书籍本名应该叫《汉记》,因为编修地点在“东观”,所以也被称作《东观汉记》。东汉宫廷修史地点最初设在“兰台”,将其搬迁至“东观”的是汉和帝,而使“东观”成为历史编纂乃至帝国文化中心的,则是邓绥。邓绥去世以后,东观修史活动一直被延续,后来经历过几次大的增补、修订,直到东汉灭亡以后,才最终成书。其间虽然经过了百余年的时间和几代人的努力,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关键性的桥梁作用的,正是邓绥。

若非《东观汉记》亡佚,今人所谓“二十四史”会不会把南朝人范晔修撰的《后汉书》排进去,恐怕还成问题。而事实上,范晔之所以能写出一部比较像样的《后汉书》,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东观汉记》。

除了“文化工程”,邓绥也在东汉王朝的政治制度上留下了贡献。

汉和帝以前,帝国官吏的俸禄制度存在严重的混乱,官吏品级与相应收入之间缺乏明确规定,官员收入的计算标准也模糊不清,还有很多官吏通过私占“公田”来增加自己的收入,这些都是造成吏治腐败的温床。邓绥听政后,明确规定各级官吏的俸禄额度,无论中央的公卿大臣,还是地方官吏,都在其职秩和禄俸之间建立明确的对应关系,从此终止了东汉王朝建立八十年来的官场乱象。

在撰写《资治通鉴》时,司马光这样为邓绥盖棺定论:

“太后自临朝以来,水旱十载,四夷外侵,盗贼内起。每闻民饥,或达旦不寐,躬自减彻,以救灾厄。故天下复平,岁还丰穰。”

那段时期的东汉王朝,连遭水旱之灾,前后长达十年之久,因此造成大量饥寒、贫困人口的流动。面对这一状况,邓绥果断决策,把“公田”假借给贫农,用以安置流民。在将大量精力、资源投入灾民救济之后,国家、社会也得到了回报,终使灾荒消退,农业收成回升,百姓安居乐业。

此外,邓绥还一反以往太后临朝必迅速扩展外戚势力的做法,格外注重整饬邓氏门风。邓氏子弟若有触犯法网者,必严惩不贷。因此邓绥执政期间,外戚宦官均不能为祸。

在大政方针上,邓绥主张右文轻武,减少战争以省赋役,使得国家相对稳定,百姓赋税负担大大减轻。她采纳班超之子班勇的进谏,通西域、抗匈奴,安定并州、凉州,使西线多年无战事。当西边的羌族发生暴动,给东汉王朝带来困扰时,邓绥还采纳了虞诩等人的建议,以赦免战俘、安抚和谈的办法来化解危机,使羌人暴动得以平息。这些措施的治国成效,确实有目共睹。

所以,有史学家认为,东汉的女主专权中,邓绥的统治不仅最长久(前后称制十六年),也最成功。她的成功,不仅在于治国成就,也在于她是东汉时期唯一能够终身掌权而得善终的皇太后。这无疑是她自幼读书明理的结果,也是她和她的老师兼顾问班昭密切合作的结果。

知识能提升人的高度,能开阔人的眼界,也能提高人的能力。注重汲取知识的人,一般来说对外部世界的容纳度更高,也更有能力在长远利益和短暂收益之间做出正确抉择。东汉中期的这段治世,便是邓绥与班昭这两位伟大的知识女性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一段流芳史册的千古佳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