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警提醒:警惕借“疫”行騙 這五大套路要小心

網警提醒:警惕借“疫”行騙 這五大套路要小心

半島記者 孫桂東

推銷新冠特效藥

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門、防治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部門、藥物研究(醫療)機構,以撥打電話、發送短信等方式進行推銷,謊稱有提高身體免疫力或治療新冠病毒肺炎的特效藥,誘騙民眾購買或向民眾發送釣魚鏈接,誘導輸入個人賬戶信息及交易密碼,盜取賬戶資金。

新聞案例:近日,雲南昆明一位老大爺匆匆跑進郵儲銀行昆明分行霖雨路支行,要求工作人員立即協助辦理1萬元跨行轉賬業務。通過了解得知,大爺收到一條自稱是雲南某知名藥店的短信,稱“藥店新到少量新制抗生素膠囊,對疫情具有特效,因該藥品數量稀少,為避免哄搶,僅以短信方式通知老顧客,需要購買的話直接匯款,起購金額為每盒1000元,售完為止……”大爺擔心孩子的健康,打算搶購10盒以備不時之需,所以趕緊過來匯款。網點客戶經理聽完意識到是電信詐騙,耐心向大爺解釋相關問題、核實情況,大爺終於醒悟過來,意識到自己差點被騙。(來源:都市時報)

網警提醒:國家相關機構對疫情研發的所有藥品均會在權威媒體公佈。關注權威報道,面對打著“推銷藥品”旗號的不法分子,在未核實真偽前,絕不相信、不匯款。

冒充疾控中心詐騙

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公檢法機關”工作人員,謊稱當事人高價向外銷售口罩等疫情防控物資,涉嫌參與重大刑事案件等。以核查個人資產是否涉案為由,誘騙受害人將全部資金轉入所謂的“安全賬戶”實施詐騙。

新聞案例:日前,宅在家中40多天的劉女士接到來自所謂“北京疾病預防管制中心”的電話,不法分子以劉女士違法販賣口罩為由,稱將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劉女士急於自證清白,就按照不法分子的要求,進一步同騙子提供的所謂“案發當地的公安機關”進行電話溝通,掉入了騙局中。(來源:北京日報)

網警提醒:接到“疾控中心”或者“公檢法機構”來電後務必提高警惕,要通過多種渠道核實對方信息是否屬實,切勿輕易向對方透露私人財產信息。公檢法等部門不會要求事主匯款、索要事主銀行賬戶信息。發現被騙及時撥打110報警或者到附近公安機關報案。

“疫情貸款”詐騙

“您想申請政府疫情專項貸款嗎?”疫情期間,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發佈可代理申請“額度高、利息低、無抵押、下款快的政府疫情專項貸款”的虛假信息,誘使有資金需求的公司或個人申請貸款,然後以提前收取中介費、保證金等為由實施詐騙。

新聞案例:近日,受疫情影響,個體戶李某所經營的店鋪一直無法正常營業。因還房貸、信用卡、日常開銷等需要資金,所以在網上搜索貸款平臺,和對方聯繫之後,通過掃描對方發來的二維碼下載並註冊了一個貸款軟件,後對方以開通會員、收取解凍費、手續費等為由,騙李某向對方轉賬共計55900元。(來源:蘭州日報)

網警提醒:受疫情影響,中小企業、個體商戶如果面臨資金困境、需要借貸,切記要通過銀行等國家正規金融機構申請貸款,降低貸款風險,度過難關。不要輕信任何網友、網站、手機應用發佈的貸款廣告,不掃描、不點擊任何來源不明的二維碼和鏈接,避免讓壞人趁“需”而入。此外,銀行和正規貸款公司都不會要求借款人預先支付手續費等各類費用。

投資理財型詐騙

“疫情期間也有高回報!”不法分子針對公眾居家防疫、普遍通過網絡或手機獲取信息的特點,藉助“區塊鏈”概念發行冠狀病毒加密貨幣Coronaviruscoin等虛擬貨幣,宣稱籌集的資金用於在境外建造口罩、防護服工廠,或用於研究生產冠狀病毒疫苗,並許諾高額回報,騙取受害人錢財。

新聞案例:今年2月,浙江金華的黃女士在家裡上網時,一自稱做汽車外貿飾品生意的男子加其為好友,該男子稱有一項副業在家也可以賺錢,黃女士按對方的要求下載了一個App,在上面填寫了銀行卡號等個人信息,隨後跟隨該男子在App上購買彩金被騙。(來源:網易新聞)

網警提醒:投資理財應當牢記“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拒絕高息誘惑。收益永遠和風險成正比,面對過高的收益率應保持警惕和理性,切勿存在“天上掉餡餅”的僥倖心理。

信用卡逾期詐騙

防疫期間民眾出行不便,不法分子以提升額度、卡片逾期凍結或徵信黑名單等事由發送短信,誘導持卡人打開短信中的網址或撥打短信中的電話,進一步騙取卡號、密碼、手機號、有效期、短信驗證碼等信息,或誘導受害人在所謂“解除黑名單”公眾號內進行操作而實施詐騙。

新聞案例:不久前,江蘇蘇州的李女士收到一條短信,稱李女士的信用卡因逾期影響徵信已被凍結,要求她立即按照短信上的客服電話辦理解凍。因為名下確實有該信用卡,李女士當即撥打短信提供的“客服電話”,在“客服”的要求下,李女士將信用卡卡號、卡片背後的交易安全碼以及手機收到驗證碼一併告知對方。之後,她便收到信用卡消費4998.79元的短信提醒。這時,李女士才意識到被騙了。(來源:網絡)

網警提醒:銀行不會在辦理業務過程中,索取用戶的密碼和動態驗證碼。如遇到類似情況,就判斷可能是詐騙。不要輕信來歷不明的電話、短信和網絡信息,不輕易撥打所謂的“客服電話”,市民如有疑問,可撥打官方平臺電話進行核實。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