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學,普遍是死記硬背的,這讓很多學生討厭學習,該改嗎?

天啟7900


我國的教學普遍是死記硬背嗎?這個還不知道有多少數據來支撐。畢竟有些學習的知識內容就得需要記下來,就得需要背下來。學生願學主要原因卻不是這個。

講一下我曾經的上學經歷,我從小學到高中以及大學,可以說遇到了不少好的老師,但也遇到了比較渣的老師,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他在講故事當中讓你學了歷史,好的老師是他不拿課本去,只是把你想學的知識點定義,讓你理解清楚,從不要求你反覆的做作業,但是成績卻很好,也就是好的老師他吃透了課本,能有一套系統的講課方法。

不好的老師是什麼樣的呢?我大學的高數老師,我花了那麼多學費,原來就請一個人把課本上的東西抄到黑板上完事了。這還不是最次的老師,最次的是我大學的英語老師,英語語法知識沒講多少,每天就給講出國,哪個國家的購物經歷了,因為她老公是我們系主任。

現在網絡時代我們在網上看到有的老師確實厲害,他的知識水平很高,他講的內容可以說一講就透,一點就通,而有的老師本身的水平就很次,根本就講不出多少東西,又不喜歡不願意鑽研知識,所以講出來的東西枯燥乏味,讓孩子很難接受,甚至有時候他自己都聽不懂。

有時候對於孩子的學習來說,遇到好老師只能說靠孩子的運氣了,還有一種方式,那就是靠著權力了。


陪著孩子一起學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當前的教育方式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是多種原因所導致的,包括教育資源不足等等原因,要想改變當前的教育方式也需要一個系統的過程。

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確實對於一些需要記憶的內容感到厭煩,但是記憶本身就是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沒有記憶作為支撐,創新就更無從談起了。即使站在科技創新的角度來看,記憶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就需要數據作為支撐,而這個數據就可以看成是一種“記憶”。從這個角度來看,記憶是學生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是如何讓學生在記憶的過程中有一個更好的體驗,激發起學生對於知識的記憶興趣,這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髮展,大量的人工智能產品開始逐漸落地到教育領域,這個過程能夠為學生構建起更好的學習場景,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人工智能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空間還是非常大的。學生要想能夠適應人工智能教育場景,應該注重人工智能相關技術的學習,比如從編程語言開始學起就是不錯的選擇,在學習編程語言的過程中也會培養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

學習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要培養學生的延遲幸福感,這能夠明顯提升學生克服學習困難的能力和決心。

最後,對於在學習過程中需要記憶的內容,大部分情況下都是繞不過去的,尤其在當前的人才選拔方式(應試)上。

我從事互聯網行業多年,目前也在帶計算機專業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領域,我會陸續寫一些關於互聯網技術方面的文章,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我,相信一定會有所收穫。

如果有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問題,或者是考研方面的問題,都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


IT人劉俊明


首先來說明一下,為什麼大家會有中國人教學都是死記硬背這種印象。

大家可能都是跟西方國家做對比得到這個結論的,中國人的學習體系是經驗論,擅長總結經驗,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而西方國家是探究型學習體系,講究凡事需要自己探索,研究,最終定型成為自己的一套理論。

要說這兩種方法哪種更好,其實我認為不應該形成太刻板的主觀印象。舉個例子,我們都要背誦乘法口訣,而歐美國家的孩子是不需要背的,但是這種背誦本身也是對智力的開發,而且會提高運算的速度和對乘法的理解。歐美的全探索模式,孩子的天性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孩子在10歲之後的行為會脫離家長的管控範圍,想要完全走這條路線的家長要當心這一點。

很多時候,我們這種學習的體系,很自然的會把一些需要理解的知識,轉換成為可背誦的公式和定律,這一點是挺不可取的,該理解的時候理解,該背的時候背,二者結合,才能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熊貓老師工作室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掌握知識不能靠死記硬背,而是要經常運用,用一些知識去掌握別的知識。我覺得這樣說是對的,經過實踐檢驗的知識,才能在記憶最深處存活最久。

在美國的教育中,從來沒有要求孩子要背誦的東西。就算老師在課上使用英語,也從來不要求孩子背誦,連單詞都不用背。給繪畫,選單詞;給單詞,選圖畫;給句子,選詞填空是老師所使用的記憶方法。對孩子來說,反覆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訓練,怎麼會記不下來呢? 在美國的課堂上,幾乎看不到十幾個孩子同聲朗讀一個東西的場景,事實上,可以說是從來沒有過。美國的教育也注重閱讀,只不過是默讀而非大聲朗讀。最初閱讀的書也就十幾個單詞,慢慢發展為短句子、短故事,到最後的小說。

事實上,記憶力與理解力是不可分割的,很難把二者分開來看。理解的基礎是記憶,培養能力的關鍵又是理解。所以說,假如頭腦中沒有關於某個事物所謂的“死知識”,那絕對不可能對這一事物的認識產生理解。在這個問題上,有些人很喜歡引用愛因斯坦沒有背出音速是多少來說明“死知識”是十分沒有必要的。我們要正確的看待這個問題,在愛因斯坦的頭腦中,一定貯藏了很多研究必需的知識。或是提問者根本不知道的知識,就像如果金字塔沒有地基,也就不會有塔尖,在頂尖位置的人,美國有可能忘記當時打的地基是什麼了。

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記住知識,但又不是死記硬背的呢? 通過觀察可以發現,聰明的人在記憶知識,只需回顧一兩次就可以了,他們不是靠記憶來學習,而家很多知識串聯起來學習,這樣就會記得牢固,不容易遺忘,很多人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能夠輕鬆的學習,這歸功於學習的策略。當大部分的人在死記硬背的時候。聰明的人在建立知識間的聯繫。知識也因為這些聯繫而變得容易記憶,所以就沒有太多的記憶活動。



所以,可以藉助理解,運用,思維導圖,聯想記憶,思維拓展等方法,掌握所學知識。而不是一味地死記硬背,偏心費神,事倍功半!


明月入懷618


我不知道你為什麼這麼問?舉個例子吧,我倆孩子五年級,已經不是書本背會就行了。數學用的北師大,感覺沒啥內容?多簡單啊!可是,考試測驗都是比較難得。我算是明白上培訓班的為啥做難題,就憑老師講的,和練習的,考滿分不可能的。出題的,和教學的不一個人,出題的怎麼怪怎麼來。就比如上學期,英語作文是校內配餐,恐怕不熟悉課文的大人也不一定寫出來,女兒回來問我,我就告訴她主要還是說週一到週五吃的啥,寫了基本不會失分,女兒可高興說寫的就是,結果有個孩子還是作文滿分,但有些孩子一下蒙了,她們那學期主要學的就是一週和吃什麼?數學呢?地鐵區間收費?一道題大半張,介紹我們地鐵的開通,可是有效信息就那些,提煉不出來,語文差,不好意思,你不會。作為父母,壓力很大


城市裡的農村娃


學習需要背誦,但是拒絕“死記硬背”!要尊重科學的學習方法!!!

傳統的教育教學強調“死記硬背”,“死記硬背”屬於機械式”盲目無序的背書學習法。這種“機械式”的背書方法,不研究和探討發現規律性的東西,死板,呆板,效率低,只適合短時間學習的記憶策略。

有的語文老師在今日頭條上發文,理直氣壯地宣稱,語文學習就是要“死記硬背”,強調“死記硬背”的好處。“死記硬背”對重要知識點長期記憶是記不住的,容易忘記,不知道好在哪裡?

傳統的“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節奏。

只站在語文角度看問題,視覺太小了,還有英語,還有科學,還有歷史,還有數學,還有化學,還有物理,還有地理,還有……,初中10幾門學科,都需要記憶!不尋找規律,不應用科學的記憶法學習,是走不遠的。

學生的學習是思維應用的複雜過程,後面學習的知識和知識點,常常會把前面學習背書的知識點置換出來,置換掉,各種知識發生碰撞和交叉。自然導致“死記硬背”學習的知識記不住了!

尤其是學生在學習上的超負荷,每天每時都需要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需要不停的記憶,容易導致大腦的審美疲勞產生,會降低學習的效果,讓人厭學!

因此,“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是不可取的,是沒有力量的,對多學科知識點的記憶沒有很大的幫助。

學習需要構建知識體系,將學習的知識用“糖葫蘆法”銜接起來,按照一定的內在規律保持清晰的記憶,應用時,就會運用自如,才能達到和提高有效學習的效果。


荊州小太陽作文工作室


古代為什麼早慧之人比比皆是,而現在的孩子卻總是叛逆調皮,而古代的那個孩子不是從三四歲就開始背一些經典啟蒙讀物,例如: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而正因為他們從小都是在這些經典背誦中去受薰陶,所以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下來,從來都是講究先背後理解,乃至於依照人性的學習能力的發展,首先發展的就是記憶力,所以為什麼說6歲以下的小孩記憶力超好,然後發展的是理解力,而記憶力發展的同時,我們如果給他資訊的刺激,去讓她背頌一些高價值高能量的經典內容,又可以建構腦神經系統,建構好的腦神經系統,和他之前背的一些內容就可以供他長大後理解使用,所以凡是小時經常背誦的孩子就聰明,聰明的孩子就思考力強,從小就背誦的孩子讀書時語文能力就好,語文能力好的孩子的孩子他就喜歡閱讀,閱讀多的孩子他知識量豐富,知識量豐富的孩子思考力越強,所以,總之從小背誦就是一個全面性的,或者說籠罩性的,他的效用是籠罩性的,從語文籠罩所有的學科,從記憶籠罩了理解,那麼這樣子全幅地人性就可以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讓這個孩子步上人生的康莊大道,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傳統教育,背誦是小兒的最基本都基本功,因為老祖宗是完全從人性出發的,我們現在都學西方的什麼講究理解,他們就是違揹人性的發展,所以現在學西方人的教育觀點,我們中國再也難以出孔子孟子這樣的聖賢,所以先背誦後理解,這是中國5千年傳統文化實踐積累的教育基本的原理。


樊樊育兒


死記硬背問題確實是教育的一大頑疾,這必須是需要改變的。

首先有些知識確實需要死記硬背,尤以基礎年級為主。

比如小學的生字詞,中小學的英語單詞,理科的一些定理公式等。但是請不要模糊學知識和死記硬背的界限。

其次小學初中教育抹殺孩子的天賦

現在的小學和初中教育就存在很大的問題,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學,我就很困惑這一點。比如講到某一個課文,我的理解應該是老師帶著同學誦讀,讓孩子們自由發言自己的看法,可是實際的情況是老師挨著自然段讓孩子們去記,然後回家背。頭單元考試前將試卷下發,讓家長複印,然後晚上將複印的卷子答案記好,第二天考試。這樣的偽學習孩子考多少分又有什麼用呢?孩子只會機械記憶,一點不會理解應用。

第三危害很大。

作為一名高中老師,對小學初中的這種教學產生的偽成績很無奈。到高中見到了好多孩子,中考成績相當棒,但是一到高中就一路下滑。很多家長抱怨說高中老師水平不行,不負責任等等,其實這就是典型考死記硬背取得的成績最終結果。因為這樣的孩子已經喪失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變成了只會機械記憶的工具。

第四很多家長沒有意識到偽優秀的危害。

家長們很多時候被一句話忽悠,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過分關注孩子小學成績,再加上學校的各種考核,讓很多老師採取了中最簡單有效的取得好成績的辦法——死記硬背。我認為在小學其實不用過分看重那些文化成績,讓孩子們多讀讀書,多出去走一走,積累下豐富的閱歷,培養好孩子健康的人格,這比孩子考的100更有用。

擁有自己獨立思維孩子到高中甚至大學會表現得更優異,建議家長們看淡成績,建議老師們多給孩子自主思維的機會,改變只會讓孩子們死記硬背的狀況,要不會毀了很多有天賦的孩子!


沒事兒扯閒篇


應該改改。我記得我為了記住許多知識,消耗了太多太多時間。其實只要老師簡單的點化一下其中的所以然,很容易就記住並且理解了。

比如漢字“星”,小時候只能死記硬背其整個結構,根本不明白古人為什麼寫成這個樣子來表達天上那無數的亮點。大學畢業後接觸的知識多了,突然一天才弄明白,原來“星”字上半部分是“日”,下半部分是“生”,也就是說,我們民族的祖先造“星”字,是用2個元素組合而成的,含義是:“星星”是太陽生的,是太陽的寶寶。這一下子讓我豁然開朗,原來漢字如此有趣,小時候真不應該死記硬背漢字,更不應該討厭學習漢字。

再比如“東”,其實也是2個基本元素組成的,“木”和“日”,古人非常非常聰明的將太陽這個基本象形符號放在樹中間,新發明一個方位字“東”,即表達太陽昇起的那個方向就是東方。

還有許許多多我大學畢業以後才發現的漢字的有趣,在此不長篇累牘了。畢業後,首先發現漢字之間是有關聯的,而不是一個個孤立的存在。小時候根本不應該一筆一劃的默寫每個字,而應該領悟,無數漢字是基礎象形符號的組合。其次,也不應該死記硬背漢字的“形”與“意”,小時候實在悟性太差,許多字弄不明白,一個字寫成“東”,為什麼是表達EAST這個方向的呢?如今突然領悟,原來,“東”是有2個元素組成的,心頭那種讀懂了古人的智慧的快感實在難以言表。

轉到教育這個話題上,我不知道現在的語文老師會不會如上講解給孩子漢字,講講每個漢字的靈魂與奧秘,讓學生“知其所以然”。還是說,仍如我的小學老師一般,“這個字就是這麼寫,你就這麼記”,這樣死記硬背的教育太誤人子弟了。多麼珍貴的鑽石用來拉玻璃,實在是誤了先祖的光輝智慧。總而言之,許許多多的知識是有內涵的,有趣的,鮮活的,真不可以被教成照貓畫虎的,沒有生命的木乃伊。希望現在教育能有進步,教師千萬不能把自己的痛苦的,浪費精力的死記硬背的學習過程再傳遞給自己的學生,自己多多研究知識的“所以然”,全部奉獻給學生。學生再通過老師的啟發,研究明白更多的“所以然”,並且傳授給學生的學生。這樣一代代 傳承下去,學習根本不可能如我小時候那般痛苦和消耗時間。反而學習會變成非常有趣而且節約時間成本的事情。多好啊!


Sunny揚州馭龍汽配


死記硬背的學習模式下,孩子們失去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與新課改的要求背離,不是要不改而是必須改,否則就是違規辦學:

新課程的實施要求學校要成為一個民主、開放的學習樂園,並且要使在這個樂園中學習、生活的師生能夠共同發展,以達到促進學校發展的目的。學校要發展,教師是關鍵,只有教師得到了發展,學生的發展才能成為可能。因此學校必須把只關注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轉變到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育幸福生活上來,才能真正做到以人為本,落實教師發展學校的理念,從而促進學校的全方位發展,更好地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關注教師的專業發展,必須聚焦課堂,面向教學的三維目標,改變傳統的課堂評價標準。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於重視知識的傳承,對教材趨之若鶩,奉為聖旨;學生被動接受,成了錄音機、複印機和打字機;教師是課堂的主宰,成了教材的傳話筒;教師做起了演員,學生成了觀眾,整個課堂死氣沉沉。這種課堂的教學目標集中在知識層面,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掌握與過程的體驗關注少,對學生情感目標的達成作用更是乏善可陳,忽視了學生髮展的最主要方面。

課改後的《課程標準》中的教學目標設定為三維,在要求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還要把習得知識的方法和過程,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情商發展作為教學目標,把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發展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這一改變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並促成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引發了教育教學方法的一系列改革。

課堂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是教學活動的集中展示。因此能不能上出一節好課,真實實現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紐帶”“化結果為過程”“以創新為導向”“研究性學習”等新課改教學原則,決定著課改精神能否在學校教育中得到切實落實。

真正的教育如春風化雨,是無痕的。實施課堂教學改革,需要教師努力減少傳統教學的痕跡,其理想狀態是孩子們不知不覺參與了學習,成為學習主體。無論是傳統課堂還是在課改後的新課堂,在一節完整的課中,有些環節是必備的。以傳遞接受模式的新授課為例,一節完整的課通常有以下環節:課堂導入、複習舊知、講授新知、鞏固運用、檢查反饋等。但無論是哪種類型的課堂,如果能成為一節好課,能達成學習的三維目標,必須具備“六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由被動灌輸向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轉變。就像一篇好的散文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越貼近孩子們生活的課才是好課,越不像傳統教師高高在上孩子們噤若寒蟬的課,才是新課改理念下的好課,這裡說的神就是“六有”:

01有頭有尾

頭就是課堂導入。上課伊始就拿起書本開講是枯燥乏味的,也是學生厭煩這節課的開始。正確的方法是根據教學內容確定適當的方式導入,創設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現問題,產生求知慾和探究欲,並準備著手解決問題,因此學習的過程也就成了解決問題的過程。常用的導入方法有直觀式、隨機式等,可以運用影視導入、動畫導入、故事導入、圖片導入、渲染導入和設疑導入等多種方法。

我觀摩到的至今記憶尤深的一次導入是一位數學教師講解奇數和偶數的新授課。導入時,她讓孩子們從一堆撲克牌中任意選一張放到另外一堆紙牌裡,然後她就能馬上挑出那張牌來。原來她是把數字撲克牌分成了兩部分,一部分是奇數,一部分是偶數。這個魔術一下子引起了孩子們探究奇數和偶數特點的興趣,課堂導入非常成功。

尾也就是小結,要和頭能夠首尾呼映。小結的作用是使學生能在課上及時梳理並鞏固本節課所學,也就是回顧這節課解決問題的過程,並提出新的問題,為上好下節課做鋪墊。小結必須由學生做,可以是學生對本節課學習內容的總結,也可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進步或收穫。我觀摩的以《開放性問題研究》為教學內容的一節數學課中,一位九年級學生的小結不同於其他學生總結的學習數學知識方面的收穫,他沒有說學到了多少種解決開放性問題的解題方法,而是說通過學習開放性問題,他體會到人生的路不只一條,自己畢業後如果考不上重點高中也可以選擇職教。這種小結更是我們要提倡的。

首是教師的責任,尾是學生的工作,教師不能包辦,只能點撥。

02有大量的師生雙邊活動

現代教學中,新型師生關係是和諧課堂的必要條件。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師生之間地位是平等的,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師不能再做課堂的主宰者,唱獨角戲,搞一言堂,而是要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也就是要做好導演,只能做兼職演員。因此課堂上教師一定要克服自己的表現欲,把更大的活動空間留給學生。

在我聽推門課時,經常有教師說這節課是複習課,希望上新授課時再讓我聽,那樣他會講得更好。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因為教師講得越多,學生的課堂參與機會就越少,教學活動就會變成教師的單邊活動。

還有一位教師,在整節課中他始終一個人在講,學生成了純粹的旁觀者。但他認為自己的課很精彩,他說他運用了中央電視臺《百家講壇》的做法。我告訴他他不是教授,聽者也不是大學生和其他成人觀眾。他面對的是一群鮮活的生命,他們充滿激情但缺乏是非辨別能力和人生閱歷,如果沒有師生互動,沒有他們的參與,讓他們只當聽眾,成為被動的接受者,他們的知識建構肯定不會充分,那樣教師的這節課的課堂效果也肯定會大打折扣。

師生雙邊活動必須要在教師的掌控之下,才能使課堂氣氛活躍,並井然有序,否則就會是一盤散沙。活動中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發揮出一切感官的功能,力爭做到生生想活動,生生敢活動,生生有活動,生生能活動。

因此,一節好課中,大量的師生雙邊活動是必需的。課堂活動前,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確定學習目標,並在活動中做到自我監控,活動後要進行自我反思和總結,並進行自我評價和自我補救,因而這種學習是自主的。在活動中,教師還可以不斷髮現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不足,不斷總結反思,提升自己,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03有學生分組合作解決問題的過程

合作學習是相對於個體學習而言,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課堂上合作學習的最佳方式是分組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是教師在大班容量的課堂上,做到學生全員參與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之一。

小組合作學習動機和個人責任是決定學習效果的關鍵。因此學生分組要有目的性,不能太隨意。比如可以按智力發展水平的好、中、差均衡分組;可以按男女生分組;可以按自願組織的學習小組分組,等等。學生分組後,課堂上就形成了幾個以小組形式存在的學習共同體,小組中每個成員的表現都代表小組整體利益。學生必須在組中團結、協作才能保證小組的共同利益,從而產生歸屬感和成就感,懂得與他人分擔困難和分享利益,發揮出團隊的力量。在分組學習過程中,學生們能夠學會尊重,尊重他人的學習成果;能夠學會向他人學習,學到先進的學習方法;能夠學到妥協,當小組成員間有意見分歧時做到協調統一;能夠學會寬容,寬容那些學習績效不如自己好的同學等等。

通過分組學習,教師成了裁判,小組成了代表隊。分組學習前的學生間的個人競爭分解為小組間的競爭,而小組內部也有競爭,因而使學生的競爭意識得到了強化;通過組內合作,在不同發展水平的學生之間形成互補,彌補了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不足,既培養了學生的協作精神,又有助於解決大班額課堂面向全體學生的問題,從而真正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04有教學重難點展示及突破

在教學設計時,教師就要安排教學重難點的展示和突破的環節。否則課堂教學中就會出現學習內容不分主次,眉毛鬍子一把抓的局面。學習知識點面面俱到就是面面不到,整個教學過程變得平淡如水,教學效果可想而知。

課改不是否定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是同時強調了學生在習得這些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怎樣掌握學法,以及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生的情商發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把教學設計中預設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中的重難點通過多種途徑展示出來,並進行有效突破。

人文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方法引導學生複述某些重要觀點或者數據等,而不是由教師一味強調其重要性,要求學生記住。自然科學類學科的教學中,教師佈置學生針對重難點部分多做練習不失為突破重難點的一種有效手段。

多媒體教學課中教師可以用板書向學生展示重難點的關鍵詞,反而能引起學生注意。然後教師就勢突破重難點,為課堂增加點睛之筆。

05有減輕心理疲勞的興奮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活動,師生都會進入心理疲勞期。學齡段越低,心理疲勞期出現的頻率越高。因此教師要在一段教學活動後積極安排一些益智放鬆的活動,舒緩緊張的課堂氣氛。

對於低年級學生,教師可以從學科整合的角度出發,不必拘泥於學科性質範疇,選用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比如要求學生齊唱英文歌曲、背古詩和做簡單益智遊戲等。我見到有位教師間或採取讓孩子們在桌上趴一小會兒假睡的做法,也很有意思。

教師還可以把設置減輕心理疲勞的興奮點,作為給學生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給他們表演的空間。展示的內容可以是他們蒐集來的幾句話的小幽默,自己的格言,最喜歡的一句話,等等。

對於高年級學生,教師需要做好課堂評價。沒有笑聲、掌聲和讚揚聲的課堂是不成功的,這需要教師的智慧和長期的經驗積累,讓評價成為緩解學生心理疲勞、推動學生進步的催化劑。

06有對教材的拓展延伸

以綱為綱、以本為本是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師要做的是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師生在教學互動中,通過對教材的感知、理解和解讀,產生新的共生知識、經驗、情感和體會,使課程在教學中不斷豐富和提升。

要把教材作為實現教學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目的。教材也不是金科玉律,對教材的內容教師也可以進行適當取捨,也需要置疑甚至否定。教師還可以在完成指定教材學習之外,自主選用其它教學材料。有一位語文教師在閱讀課上竟選用了我的一篇散文作為學習材料,學生們既大膽質疑也傾心賞析,圓滿地完成了學習任務。

因此對教材內容做必要的拓展延伸,避免學生的思維束縛在教材中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改變課堂教學模式,才能達成新課改要把學生的學習方式轉變為自主合作探究的任務,培養出具備終身學習和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時代新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