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從“四型三讀”到“閱讀策略”;從“一標統三書,一線串三珠,一題練三文”到“建構閱讀體系 實施策略閱讀”,這是一個實驗的行動過程。在實驗的道路上,程實老師從傳承到創新,不過,他很謙虛,今天,他告訴我,他還是要“淺談閱讀體系與閱讀策略”的。

閱讀體系就是把不同體系的文章組合成一個閱讀整體,簡單地說,也是在無類的文章中,選擇同類文章,形成系統。閱讀策略就是指在一個閱讀體系的閱讀過程中所運用的一些技能和方法。部編版教材明顯的特點是建構閱讀體系,要求實施策略閱讀。淺談如下:

一、閱讀策略在閱讀體系中的系統性

新學年,小學三個學段的語文教材中,或穿插、或連續的建構,組成了一個有效的閱讀體系。我們既要了解教材的整體性,還要掌握教材的單元性,閱讀的策略,必須把握好系統性。

比如:五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導語頁是這樣表述的:“結合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是“結合查找的資料,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結合資料”,“ 結合查找的資料”,到底落實到什麼程度呢?是需要讓學生自己根據理解的需要去查閱資料,還是教師提供對理解有幫助的資料?資料的結合,是為了解疑促理解悟情感,還是用資料來達到“知人論世”的目的?如果僅僅研讀這個單元本身,是不容易給出答案的。怎麼辦?要梳理十二冊教材,結合相應的訓練要素表述進行梳理定位。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是“藉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對比就會發現,五年級下冊的資料是需要學生自己“查找”的,上冊並沒有提出“查找”的要求,六年級上冊“藉助相關”資料,資料怎麼來,沒做要求,是因為已經學習過“查找”資料,更關鍵的是這是一個走近魯迅的特殊內容單元,是需要“知人論世”的,所以資料要更充分,要能夠支撐對課文主要內容的正確和深入理解。這麼聯繫起來看,單元語文要素落實到什麼程度就能把握得更適切了。

顯然,教師僅僅研讀一本教材是不行的,必須研讀三個學段的十二冊教材,甚至將初中的語文教材也要研讀一下,做好中小學銜接。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二、閱讀策略在閱讀體系中的層次性

新教材安排了一些策略單元。這些單元本身就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閱讀體系,相應的一些閱讀策略體現出了相應的層次性。

比如: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閱讀訓練要素,單元導語安排:“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本單元是繼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猜測與推想》閱讀訓練要素,導語是這樣的描述:“一邊讀一邊預測,順著故事情節去猜想。”“學習預測的一些方法。”預測單元之後的第二個策略單元,安排學習的閱讀策略是“提問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給學生提問的方法。

四篇課文,無論是閱讀提示,還是課後思考題,不僅都圍繞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教給學生提問方法來設計的,而且,四篇課文在發展學生提問能力上,是有層次地、遞進地設計安排課後思考題的。第一篇課文《一個豆莢裡的五粒豆》思考題一:“讀完課文,把你的問題寫下來。”思考題二:“小組交流,仿照下面的問題清單整理大家提出的問題,說說你有什麼發現。”讓學生讀完課文把自己的問題寫下來,再在小組裡一起梳理問題,根據泡泡裡的提示整理問題清單。

第二篇課文《蝙蝠和雷達》先引導學生可以看“問前提示”:“一位同學獨立這篇文章,針對課題和內容,提出了一些問題,寫在了旁邊和文後。你的問題是什麼呢?把它寫下來,和同學交流。”

接著,談閱讀過程中的批註問題,在讀完課文後再提出問題。1、“蝙蝠和雷達有什麼關係?”2、“蝙蝠是怎樣用嘴和耳朵配合探路的?”最後,在課後思考題中引導學生學習從內容、寫法、啟示等不同角度來提問,進一步拓寬了提問題的思路。“一位同學閱讀後提出的問題:1、蝙蝠發出的超聲波碰到了飛蛾、蚊子會怎樣?2、生活中還有哪些發明是受到了動物的啟發?”

第三篇課文《呼風喚雨的世紀》思考題引導的重點是甄別問題的價值,提高提問的質量。課後思考題二:“下面是一個小組在整理問題時的討論,你從中受到什麼啟發?1、我發現閱讀中產生的問題很多,有些問題不影響對課文內容的理解。2、有的問題可以幫助我理解課文內容。3、有的問題可以引發我深入思考。”

第四篇課文《蝴蝶的家》是對前面四篇課文學習中學到的提問策略進行綜合性自主運用,幫助學生在閱讀實踐應用中養成提問思考的習慣,提高提問題的水平和能力。“文前提示”:“讀課文,提出自己的問題,再試著把問題分分類,選出你認為最值得思考的問題,並嘗試解決。”

這樣看來,這個單元圍繞閱讀訓練要素“閱讀時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課文學習內容和任務的編排有層次性,有設計感,應該能夠保障學生熟練掌握“提問”策略,促進學生閱讀思考的能力和品質。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三、閱讀策略在閱讀體系中的並列性

新教材中,更多的是建構了新的閱讀體系,實施了相應的閱讀策略,這樣容易實施多了。還有些單元,雖是同一閱讀體系,閱讀策略卻不具備系統性、層次性。

比如: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瞭解文章是怎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這一閱讀訓練要素有兩個關鍵詞,一是“點面結合”,意在要從課文中瞭解的表達方法;一是“場面”,意在方法應用的對象。大家知道:“點面結合”是文章寫作中一種常用的方法,一般用於環境描寫和場面描寫當中。“點”指的是最能顯示人、事、景、物形象狀態特徵的細節性描寫;“面”,指的是對人、事、景、物的概括性描寫。“點”重而深;“面”全而廣;點面結合,既有整體,又有部分,能表現出人、事、景、物真切的形象狀態。

本單元四篇課文分別是毛澤東的《長征·七律》、沈重的《狼牙山五壯士》、人教社的《開國大典》和王願堅的《燈光》。對點面結合中,寫場面不是有層次、有梯度的安排,而是不同的策略,它們形成了並列的關係。

《七律.長征》寫的是紅軍長征即將取得勝利時期,全詩生動的概述了長征的艱難歷程。閱讀策略為:可以把詩詞作為朗讀訓練的好文本,讀出點面不同的氣勢,感受長征精神;《狼牙山五壯士》寫的是抗日戰爭時期無名戰士為掩護群眾和連隊轉移,英勇殺敵,把敵人引上狼牙山集體英勇跳崖的故事。閱讀策略為:初步瞭解,“點面結合寫場面”的例文;《開國大典》寫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繼續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舉行了開國大典。大典盛況,裡面有很多場面,有多處“點面結合”的精彩語段,語言文字經典,可以作為學生學習的範本;《燈光》回憶瞭解放戰爭中的一段往事,作為略讀課文,重在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讀懂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四篇課文從不同角度呈現了不同革命時期的歷史畫面。體現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策略。

“以教材為例子”意在告訴我們要發揮好教材的例子作用。的確,部編版教材已經給我們構建了閱讀體系,指出了相應的閱讀策略。

建構主義認為:發現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重要。語文主題學習的核心理念是“課內大量閱讀”,在實驗的過程中,教材作為可開發、利用的課程資源。我們需要建構閱讀體系,實施策略閱讀。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張貴栓‖我的“草根兒”教研(九十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