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貴栓‖《中國網》的教研旅途


張貴栓‖《中國網》的教研旅途


編者按:2020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華夏大地。無數“逆行者”勇往直前,奔赴戰“疫”一線;作為教育工作者,響應教育部門“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宅在家裡同樣要做好教學工作。下文是一位老師記述了在這個特殊時期的所思所想,繼2月20日發佈後,引起了一些教師們的關注。本網繼續發佈後續部分的文章,希望能帶給同行一些啟示。

這是《中國網》的編者按,發佈程實老師15篇的系列文章,題目是《宅裡宅外行且思》。他身在宅裡,心在宅外,時刻以教研人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考慮提升師生的教研水平。從感性認識到理性思考,宅裡宅外行且思。以下是摘錄的第十篇文章。

宅裡宅外行且思(十)

宅裡宅外,面對教育,我想分享兩個觀點。

第一,生活即教育。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突如其來的疫情讓我們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衝擊。孩子的學習、生活也不例外。應該怎樣去選好教材,進行教育?

疫情來臨,億萬人民響應中央的號召,宅家隔離,黨的話就是教材,需要進行愛黨、愛國教育。

面對新疫情,科學研判,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遵紀守法就是教材,需要進行法治教育。

疫情來臨,白衣天使逆行而上,他們的行動就是教材,需要進行獻身精神教育。全國各地馳援武漢、馳援湖北,這些行動就是教材,需要進行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優秀傳統教育。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這些就是教材,需要進行國情教育。

全國廣大中小學生,響應中央號召,宅在家裡,與家人團聚,本身就意味著參加了抗擊疫情的人民戰爭,已經成為防控疫情的一名“戰士”,這些行動,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宅在家裡,勤洗手,開窗通風,足不出門,堅持鍛鍊身體,這些行動就是教材,需要進行健康教育。

面對疫情,學生要學習防控知識,科學防範,保持健康,適應生活,面對生活就是教材,生活就是教育。

學生接受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關鍵是我們的教育方法需要科學、合理的選擇。

學校是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疫情突襲,有了“停課不停學”之說,大家立即施策,網上上課風起雲湧,於是乎,學生、家長紛紛忙碌。潛心備課,網上上課,免費學習,精神是可嘉的。必須提醒一句:防控疫情是時刻不能放鬆的!想想看看那些“空中課堂”,還是原來的那種學習環境嗎?還會有那種學習效果嗎?能當作唯一的教學手段嗎?

危機就是契機。面對新疫情,各種新生活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防控疫情就是很好的課程資源,所以,我們要讓學生面對生活,學習生活,學會生活,適應生活,創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第二, 實踐即能力。

我們常說,一個人的價值就在於能力的體現。只有充分發揮潛力、進行有效實踐探索,才能體現能力的價值。

2011年版的語文課程標準就強調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因此,語文實踐成為檢驗語文能力的很好標準。面對網上的課堂,孩子們面對的是網上的老師,即使是名校、名師,無論講得多好,對於其他孩子來說,一下子很難適應,師生也很難形成有效合作學習的過程。網上課堂可能是燃眉之急。再說,開學後,並不是這些老師來上課的,等到適應了,老師也換了。

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實踐的,只有實踐,才能檢驗孩子學習知識的效果。再看平時我們的實際課堂教學過程,優秀的老師總會把大部分時間留給孩子,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以提高課堂上孩子的學習效果。

我建議:既然宅在家裡,我們完全能做到讓孩子複習舊知,鞏固舊知,進而把知識轉化成能力。力所能及地做好宅裡各種各樣的綜合實踐活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宅在家裡,實現價值正當時。

會講故事了, 學生可以講一些感興趣的民間故事,科學小品等等。

會寫書信了,學生可以給全世界的小朋友寫一份抗擊疫情的公開信。

會辦報紙了,學生可以辦幾張手抄報,內容豐富多彩。

會唱歌了,學生可以唱一唱愛黨,愛國的歌曲,或是自編自演的抗疫歌曲。

會畫畫了,學生可以畫一些抗擊疫情的圖畫等。

會寫字了,學生可以練習寫幾張抗擊疫情為內容的書法作品。

即使學習新教材的內容,建議老師、家長、學校,“四型三讀”可以派上用場,學生如果會使用“四型三讀”的閱讀策略,那些孩子宅在家裡照樣也能自己上好“整體預習課”,實施自我實踐,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