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清政府竟然還有攻擊日本本土的計劃!

你一定不會想到,就在晚晴政府在內外交困的情況下,竟然還有人提出攻擊日本本土!沒錯,

制定這個“瘋狂”計劃的人,是晚清名臣宋育仁。對於現代歷史愛好者來說,“宋育仁”這個名字也許有些陌生,但放在晚清至民國政治舞臺上,這卻是個曾經如雷貫耳的名字。

晚清時期,清政府竟然還有攻擊日本本土的計劃!

這位眼光睿智的四川漢子,曾是清末維新變法運動的骨幹人物,“君主立憲”的堅決支持者。他曾因維新而丟官,也曾因支持清帝復辟被押解回原籍。但他一生的各種精彩著述,諸如《借籌記》《泰西各國風采記》等代表作,不單見證了他在那個時代“領風氣之先”的思想,也是今人回看那段歷史的寶貴參考。而記錄於其著作《借籌記》裡的“奇襲日本本土事件”,更是曾縱橫捭闔的他,一樁令人嘆息的“戰略妙筆”。

當1894年甲午戰爭開打前,後來的“維新變法”骨幹宋育仁,當時還是清朝駐歐洲公使龔照瑗的助手。時年37歲的他遊歷歐洲,親眼見識了西方列強的發展理念,思想正受到強烈震動。公使龔照瑗回國述職後,暫代其職務的宋育仁身在倫敦,卻正得知中日雙方戰雲密佈。當時的清朝朝堂上,一群“主戰”官員們集體興奮,紛紛高呼喊打時,卻是千里之外的宋育仁,發出冷靜聲音:“倭兵少財乏,持久足以困之。”

但在那時,根本沒有做好戰爭準備,更無靠譜戰略規劃的清王朝,又哪裡聽得進宋育仁的這句話?接下來就是北洋水師黃海受創,大清陸軍一潰千里,整個朝鮮半島幾乎丟光。眼看著前線敗報連連時,早先興奮喊打的翁同龢等重臣們,早就轉臉變了“甩鍋俠”,

而同樣是冷眼旁觀的宋育仁,卻突然冒出了這個瘋狂的念頭:奇襲日本本土!

一個清朝外交官,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手裡頭一個兵沒有,竟想襲擊日本本土?事實是,做出這個決定的宋育仁,腦筋清楚的很,身為晚清少有的視野開闊的學者,遊歷歐洲的他,從沒忘了學習西方國家的發展經驗。“跨海奇襲”的戰術套路,早在腦海裡演練了很久。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人在戰鬥,當時的使館參議楊宜治和翻譯王豐鎬,也是這計劃的堅決支持者。這些遠在歐洲卻憂心祖國的青年外交官們,真制定出一個完備戰略!

晚清時期,清政府竟然還有攻擊日本本土的計劃!

整個戰略是這樣的:雖然英美列強都是表面中立暗助日本,直接購買軍備不可能。但只要能通過智利阿根廷這些第三方國家,加價買到十五艘軍艦,然後招募兩千名澳大利亞僱傭兵,就能打著“商隊”的名義,直接從菲律賓登陸日本東京長崎。真能這麼順?宋育仁很有信心:澳大利亞別看是英國屬地,但最在乎自己商業利益,只要你能拿出錢來,在那裡拉起隊伍沒問題!
參考當時的國際形勢,無論是“第三方買軍艦”還是“僱澳大利亞士兵”,宋育仁的分析,都是非常到位!當然,這個計劃要想成功,關鍵還有兩條,一是要朝中有人好辦事,二是要有錢。宋育仁也並非空謀劃,他早就與晚清名臣張之洞取得聯絡,得到了他的鼎力支持;又和康敵克特銀行一通密談,抓住康敵克特銀行急於拓展對華利益的心理,成功達成了借款三百萬英鎊的協議;前北洋水師提督琅威理領軍的“奇襲部隊”也組建完畢,整個隊伍“炮械畢集”。眼看就要摩拳擦掌,登陸日本大殺一場。

但是,就是在這節骨眼上,盼著為國建功的宋育仁,卻等來了清王朝一紙冷冷的命令:妄生事端。然後,宋育仁苦心組建的“奇襲部隊”,一槍沒開就全數解散。宋育仁本人也被召回國。再然後,《馬關條約》簽訂,大清朝再次喪權辱國。

壯志未酬的宋育仁,把這樁“奇襲日本”的來龍去脈,寫進了他的《借籌記》裡。字裡行間,滿是“撫贗私泣,望洋而嘆”的悲憤,叫多少後人讀罷,也是連呼可惜。


為什麼會這樣?直接的原因,是宋育仁的上司龔照瑗,向清王朝告了黑狀,正急於求和的慈禧太后以及李鴻章,一聽就急了眼,這才把“奇襲計劃”粗暴打斷。但更深層的原因,卻要先弄清楚一個事實:如果宋育仁的這支部隊真的登陸日本,他可以力挽狂瀾嗎?

答案是不能!

宋育仁的計劃,來自身在英國的他,遠隔千里依據戰報對這場戰爭的思考。但與朝堂上的諸多官員一樣,對於日本的真實軍事實力,他並沒有切實的瞭解。理論上說,派遣一支部隊登陸日本,能夠吸引日軍回師救援,可放在甲午戰場上呢?當時的日本,雖然把其國內精銳的七個師團投入甲午戰爭,但此時他們已經有完備的義務兵制度,組織抵抗並不困難。

更何況,宋育仁看到了北洋水師的戰敗和苦戰,但真正決定甲午戰爭戰局的,卻是陸戰。在這個戰場上,清軍比海戰打得更灰頭土臉,大清的“龍興之地”遼東,已經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兵鋒下,北京城甚至也將進入日軍的攻擊範圍內。宋育仁還沒有登上日本本土,但日軍已經深入清王朝國境。

晚清時期,清政府竟然還有攻擊日本本土的計劃!

所以,就算一切順風順水,宋育仁的“奇襲部隊”登陸成功,對於當時的戰局,也不會有任何改變,只能徒增傷亡。因為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哪一個戰略的失敗,而是全方位的差距。這差距,不是宋育仁可以改變得了的。
只能說,在晚清落後捱打的悲催年代裡,如宋育仁這樣的仁人志士,真的盡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