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文|过春天


01

1918年5月,在位于俄国西伯利亚铁路的中段,一支武装起来的捷克军人缴了押运他们的苏俄红军的械,继而将其全部杀死,他们坐着火车四处游荡,任意攻取路过的俄国村镇,半个俄国都被他们搅得地覆天翻。原来,就在这一年初,新成立的苏俄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之前被俘获的捷克人按要求将送回德国的盟友奥匈帝国境内。可是,直接从西面送走,距离倒是近,但容易给尚在与德国作战的英法以帮助敌人的嫌疑,所以,他们打算把捷克人转移到俄国在亚洲的海港,然后从那里坐船离开。

这样一个计划听来不免让人吃惊,而捷克人却将其理解为是俄国人要把自己送到西伯利亚当苦力,这样的说法越传越快,在这样一种剑拔弩张的特殊环境中,捷克降军会做出杀死俄国押运人员,发动叛乱的事也就不奇怪了。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杀死押运俄军的捷克军团)

捷克军团的叛乱,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此后不久,在协约国支持下的前沙俄海军军官高尔察克在乌拉尔山以东拉起一支人马,悍然向莫斯科的苏俄政权进攻,在俄国南方,克拉斯诺夫的哥萨克骑兵与邓尼金的叛军也携起手来,频频北进,袭扰苏俄南部城市,至于西面,一度与苏俄媾和的德国人,也在协约国怂恿下暂缓复员回国,而是继续执行进攻俄国腹地的计划。内外势力勾结起来威胁新生的苏俄政权,列宁等压力,瞬间大了起来。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白军将领高尔察克与他的部下)

02

同战后的工农业减产相比,以列宁为首的莫斯科高层,更加担心自己缺乏一支能够有效抵抗外部侵略和平息内部叛乱的军队,因为在这之前,沙皇俄国时代的旧军队已被强令解散,地方维持治安的武装,多由士兵和工人组成的赤卫队来执行,这样的民兵武装,在承平时期还能稳定局面,可在这样一个危急时刻,显然无法胜任反击侵略的重任。因此,组建更大规模的常备军,成为了列宁等重点关注的目标。

要组建一支强大的部队,需要一个各方面都靠得住的老布尔什维克来统筹,列宁选中了托洛茨基,并赋予他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责任,托洛茨基不负众望,顶住压力,率先起用之前被排斥出军队的旧军官,一些同僚大为不满,提出质疑,并将其上升到政治斗争的层面,但是,托洛茨基不为所动,而列宁等在听取其阐述此做法的必要性后,也给予支持和理解。因此,缺乏组织的赤卫队和复员军人,很快与旧军官相结合,成为苏俄红军的主力。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托洛茨基在工作)

当然了,起用旧军官也不是无条件的信任和依赖对方,而是注重发挥其在管理和训练方面的技术优势,为了避免旧军官当中可能的反叛倾向,同时将他们改造成为符合苏维埃共和国需要的建设者,莫斯科方面为红军配备了大量的政工人员,在领导军队的军官之外,还有领导军队内部各级党组织的政委,这样一种军政分离的制度,不但有利于提升红军的战斗力,还能保证其始终掌握在布尔什维克手中。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为了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布尔什维克启动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他们通过尽可能集中农村的剩余农产品等做法,来保证部队的正常补给,同时,大量工业也被收归国有,并加班加点生产,以维护部队的武器装备等需要。困扰部队的后勤问题在短时期内得以解决,托洛茨基的强军计划也继续实施。

旧军官的大量回归,让部队逐渐适应了紧张的作战生活,可是,要应对从四面八方扑来的敌人,下得是一盘大棋,必须有一个灵活的战略规划进行指导,所以,托洛茨基又建议苏俄高层大量聘用军事顾问,其中不乏一些外国人,他们及时贡献自己的看法,丰富了苏俄军队的军事理论。

至于托洛茨基自己,也以身作则,他自己时常坐着装甲列车来回奔驰于各大战线,指导和协调战争的进行,有时候甚至直接参与战斗。托洛茨基亲赴前线的做法,稳定了军心,也让苏俄红军得以在优势敌军进攻下稳住阵脚,投入反击。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托洛茨基在前线发表演说)

03

进攻苏俄政权控制区域的敌军虽然来势凶猛,攻占了大片土地,可是他们之间都存在大大小小的矛盾,缺乏配合,托洛茨基等抓住这个机会,先集中兵力痛击孤军深入莫斯科附近的高尔察克一部,然后持续进逼,将其驱赶回乌拉尔山附近。

在南部,邓尼金等试图借助协约国的海上支援来威胁俄国南部的补给基地察里津,也就是后来的斯大林格勒,但是,斯大林等所组织的有效防御挫败了敌人的锐气,就在邓尼金集结兵力,试图继续进攻的时候,其他战场的红军援兵及时赶到,将其击败,后来,南俄的叛军又想借助克里木半岛的天险来作垂死挣扎,结果被红军名将伏龙芝出奇兵穿越海峡,与主力前后夹击蒙在鼓里的白军防御部队,从此,南俄战场也安定下来。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至于压力最大的西线战场,也因为其他战场红军的胜利,而出现了转机,之前,协约国集团组织远征军从摩尔曼斯克登陆,陆地上的德国部队也频频进攻,在他们支持下的叛军将领尤登尼奇甚至攻下了彼得格勒附近的几座炮台,不过,由于推进过猛,补给线出现了困难,协约国助阵的部队又消极配合,结果被反扑的红军顺利击溃,之前丢失的炮台也被收复。德国的陆军在遭遇重创后,国内又恰于此时爆发了革命,所以他们只得后撤回国,后演化了对抗魏玛政府的暴力组织"自由军团"。

由于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努力,苏俄红军由原先不到万人的民兵武装,发展成为了五个军团、人数超过五百万的陆海军。其中,曾是旧军官的图哈切夫斯基与国内战争中脱颖而出的将星伏龙芝,更是缔造了无数的军事奇迹。当国内战争逐渐平息的时候,刚独立不久的波兰军队统帅毕苏斯基又试图干预已接近尾声的苏俄内战,结果被图哈切夫斯基诱敌深入,一举击溃,虽然后来红军在攻打华沙城时因为轻敌吃了大亏,但波兰再不敢轻易寻衅,也是事实。

苏俄红军由弱变强,此人功不可没

到1922年冬天,最后一支协约国干涉军——日本的远征军撤离远东军港海参崴,苏俄内战基本结束,此后不久,为了给苏俄红军训练新式兵种——空军,莫斯科方面又派人同魏玛德国进行积极接洽,并订立了相关协定,德国的军火公司为新生的苏俄政权提供机器设备和训练人员,俄国则给予其大量工业原料。从此,苏俄红军正式发展成为完备的海陆空三军,而作为最高军事委员会主席的托洛茨基,以及他坚定的支持者列宁为建军所作的努力,不应被忘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