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講解之君子不重則不威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重,穩重,莊重。威,威儀,威嚴。固,堅固,牢固。威儀包括行住坐臥,言談舉止。莊重的威儀,得體的禮儀,讓人一接觸就肅然起敬,不敢冒犯的同時又有一種親切感,願意接近。這不是故作姿態,而是由內而外散發出的一種氣質。這種氣質是由深厚德行學識的累積,而自然在威儀中散發出來,也可以說是讀書人或聖賢弟子特有的氣質。

《論語》講解之君子不重則不威


故作姿態,東施效顰,反而讓人不舒服。這樣的表現是隻注重學問表面,沒有實質,或缺乏實質。無意中表現出來是輕率輕狂、浮滑冒失、嚴重的就是放蕩了。我想人們都不願意出現這種情況。

怎麼辦?學習穩重。從言談舉止,到待人接物學習穩重。曾國藩先生在家書中反覆教導子弟學穩重。“爾語言太快,舉止太輕,近能力行“遲、重”二字以改救否?”,“古之英雄,意量恢拓,規模宏遠,而其訓誡子弟,恆有恭謹厚藏,身體則如鼎之鎮。”

很多人也想學穩重,也想變得端莊穩重,但一直做不好,一會兒就浮躁起來了。什麼願因?內心還沒有看重自己。或者內心深處還把自己當個小孩子,拒絕長大,不願成長。人應該保持小孩子的純真善良,但不是思想行為幼稚。所以首先自己應當尊重自己,人自重而後人重之,人自輕而後人輕之。


《論語》講解之君子不重則不威


尤其是讀聖賢書的人,要以聖賢為榜樣,在一切境緣保持冷靜、沉著、穩重,言語、動作保持緩慢。這都要靠學問的累積。大家要注意(敲黑板了):穩重不是僵化,不是死氣沉沉,不是什麼事也不做,不是拖拉。穩重中要有活力,要有靈氣,要有效率。“學者動靜殊操,喧寂異趣,還是鍛練未熟,心神混淆故耳!須是操存涵養,定雲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盡的風光,才見處一化齊之妙。”

《論語》講解之君子不重則不威

何謂自重之人?此人必崇尚忠信,親師取友,勇於改過。否則,妥協忠信,友不如己者,憚於改過,此乃自輕也。本來是喬木重鼎之才,自墮於浮萍柳絮之流,可惜!祝大家“行己恭,責躬厚,接眾和,立心正,進道勇。擇友以求益,改過以全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