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孩子事事呵斥與多鼓勵,結果會有什麼不同?

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的第6課《在外和顏悅色,在家聲色俱厲的家長,孩子會怎麼樣》裡,我看到這樣一段話:“假設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對外人說話特別和氣,而對自己特別呵斥,孩子會認為自己不優秀,一開始他會努力試圖改變這種待遇,然而當他發現無論他怎麼努力,爸爸媽媽和他說話時依然聲色俱厲,他會怎麼想?”如果是一個公司員公,他受到這種待遇,就會努力改變,如果努力也不能改變,他就會想辦法跳槽。但問題是,孩子是你家“公司”一輩子的員工,他不能跳槽啊,於是他只能無家可歸,心無處安放,孤獨、失落,雙親在身邊卻感到舉目無親。

我想起了初中的時候,我的班主任,他對兒子的態度,讓我不寒而慄。那時候我們在教室裡上晚自習,老師的宿舍就和我班的講桌黑板隔一堵牆,老師只要晚上不上班,就會開始訓兒子。大概是七點多吃完飯開始,沒來由的就開始了,那罵得真是狠,我們聽了心裡直髮寒。奇怪的是,我們從來沒 有聽到老師的兒子反抗的聲音,從來只有老師一個人的聲音。我在想,那孩子最後居然沒有瘋,也是一個奇蹟了。到現在,好多年沒有見過,也不知道這孩子長大成人之後,會變成咋樣。得去了解了解。

同時,我又想到了我外甥,他爸也是從小對他很嚴厲,雖然很痛愛,但是據我姐說,從來沒有表揚過,每次做什麼事情,都會被批評,久而久之,形成了膽小怕事不自信的性格。現在出來工作了,哪怕是成年了,依然會被批,比如他剛開始學會開車,會有點磕磕絆絆,少不了挨批。總是用他幾十年的開車經驗來對待一個剛拿駕照的孩子,弄得他一點自信也沒有。孩子換了幾份工作,都沒能找回自信,這種傷害,是一輩子的。因為自己的事事呵斥,而讓孩子缺乏自信,終將自食惡果。

所以,現在,對我家小孩,我是極少批 評,生活中幾乎都是鼓勵,只有在碰到底線的時候,我才會比較嚴肅,雖然批評,卻是以理服人,讓她心服口服。不會直接以家長的權威來壓她,讓她明白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下次怎麼做才對。我會一直配合孩子演戲,每天都有不停的童話故事上演,那感覺真好。比如現在,我在碼字,她一直在旁邊和小青蛙玩偶在表演小青蛙感冒生病的故事,一會要給小青蛙找醫生,喂藥,蓋被子,還說小青蛙現在頭痛,不能抱著去找醫生,要放在小推車上。

很多家長常常會厭煩自己的孩子,我想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我跟孩子在一起,是時時刻刻都很愉悅的。

生了個小孩,等於是給了自己一個重活一遍的機會,重新再經歷一遍兒童時光。孩子的想象力豐富,好奇心十足,對任何事都充滿興趣,身邊的所有物品都是有生命的,是她的小夥伴。大部分人成年後,好奇心和想象力就降到了接近零的水平,孩子,恰 好可以幫我們找回這些寶貴的東西。保有好奇心,這個界就會變得有趣;保有想象力,我們才能創新。隨著我們知識越來越多,隨著我們對世界瞭解的越來越深入,這兩件法寶便越來越弱。那些取得大成就的科學家,創新者,都是能夠在獲得知識之後依然保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人。所以,孩子把這兩件法寶重新給我們送來,我們有什麼理由不重視?

聯想起之前看過的一本書《父母的語言》,孩子的差距在於小時候父母和他之間的說話總詞彙量,0-3歲時間段內,和孩子說話總量超過三千萬詞彙量,會非常明顯地影響其後面的學習效率。這是美國的花了五年時間進行研究的課題。這個結論在邏輯上是成立的,孩子三歲之前,神經元異常活躍,每秒鐘能產生幾千個新的鏈接,我們和孩子多說話,就是讓這些鏈接不斷地碰到新的嘗試,搭起新的連接,他對語言語音就會熟練,以後處理信息會非常快。而如果小時候沒有接受足夠語言訓練的孩子,比如那些生活在貧困線的孩子,他們長大後在處理信息上會有麻煩。因為碰到不懂的詞或句子,就會暫時停在那裡處理,等處理完了,新的信息早就過去了。如果在和別人交談的時候出現這種情況,那交談就無法進行下去。如果上課的時候總是出現這種情況,那麼孩子的學習便產生困難,別的孩子是一次通過,他無法通過,假若課後家長也沒有處理這個問題,那麼這個問題便成為一塊頑石,永遠地留在了孩子的腦袋裡。一步落後,便步步落後。

學齡以前的孩子,儘量在語言上積累,如果有可能,儘量多地給他講故事 ,當孩子的心中有成千上萬個故事之後,他以後無論是上學寫作,還是演講,與人溝通,講理,都有可供選擇的對應的故事,這是多麼大的優勢。同理,上小學的孩子,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閱讀,閱讀同樣也是在積累,小學階段大量的閱讀,會為以後的學習打下一個像大地般深厚的基礎。不管怎樣的挑戰,都能找到應對方案。當然,這個閱讀可以自由一點,眼光不能僅僅盯住那幾部名著,還應該跨界,界跨得越大,知識面就會越廣。很多家長不願意讓孩子讀點閒書,其實是不對的,在此時看來是閒書,未來,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看閒書時候學到的知識,就會解救自己於危難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